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对35名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A组)和33名健康对照者(B组),应用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应用彩色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分别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及二尖瓣环收缩期、舒张期运动速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两组间LVEF、FS、LV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明显高于B组,等容舒张时间(IVRT)较B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VS)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VE/VA比值均明显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本文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有异常改变;(2)TDI技术比PWD技术准确,二者结合,可以为评估左心室功能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 标签: 高血压 糖尿病 左心室功能 组织多普勒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复流的影响。方法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3.33%vs3.33%,3.33%vs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 标签: 抽吸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非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非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非班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非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非班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非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 标签: 替罗非班 无复流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我们对1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中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引寻腔、定位、支架释放和进行解剖学检查,全程避免使用造影剂。结果手术使用造影剂0mL,手术时间125min,寻腔、定位及支架释放过程顺利。支架到位准确,扩张及贴壁良好。术后内漏或新发夹层,其他并发症。术后1周患者血清肌酐浓度增高。结论在本例患者中,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行,该技术可能避免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恶化。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肾功能不全 腔内修复术
  •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创心排血量监测(electricalvelocimetry,EV)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应用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手术。患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24、48h应用EV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测量记录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index,CI)、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volumeindex,SVI)数值。应用Altman-Bland法检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患儿术后12、24、48h的CI、SVI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EV法测的CI及SVI与传统TTE测量的CI及SVI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EV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检测准确有效。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生物电阻抗无创心排血量监测 心排血量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TEAMI)患者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前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ases-9,MMP-9)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与PCI治疗中"复流"的关系。方法将发病12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AMI患者92例分为"复流"组(n=19)和正常血流组(n=73)。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MMP-9浓度;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复流"组血浆MMP-9、hs-CRP、CTnI浓度均高于正常血流组[(73.18±16.52)ng.mL-1vs.(55.80±13.24)ng.mL-1,P=0.001;(16.52±3.25)mg.L-1vs.(10.34±4.56)mg.L-1,P=0.042;(9.53±4.14)ng.L-1vs.(6.48±4.29)ng.L-1,P=0.010]。"复流"组血浆MMP-9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r=0.290,P=0.008);血浆MMP-9浓度与hs-CRP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8,P=0.872);hs-CRP浓度和CTnI浓度无相关性(r=0.139,P=0.209)。结论PCI治疗前血浆MMP-9、hs-CRP及CTnI浓度在理论上对预测PCI治疗中"复流"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无复流
  • 简介: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复流”的作用。方法选择PCI治疗中存在“复流”现象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入选普通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200斗g;23例入选改良组,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12例为对照组,经微导管注射O.9%氯化钠溶液至靶病变远端。10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tb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framecount,CTFC)。结果3组均可改善PCI治疗后的“复流”现象。普通组12例靶血管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由用药前的(83.2±8.3)帧降至(38.1±7.5)帧;而改良组2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5.6±6.9)帧降至(27.3±6.8)帧;对照组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4.3±7.4)帧降至(50.8±8.2)帧。改良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治疗中,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均能改善“复流”现象。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比经指引导管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PCI治疗中“复流”现象。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现象 硝普钠
  • 简介:目的探讨创动脉硬化检测及彩超技术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利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入选病例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以及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其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和趾臂指数(toe-brachialindex,TBI),并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和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评价。结果两组测得的baPWV、TBI和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和收缩压是IMT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和血糖是T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TBI的保护因素。结论结合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并应用血管超声技术测量IMT,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外周动脉硬化程度,因其简便性、创性和可重复性好而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趾臂指数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经导引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复流现象(NR)的疗效。方法选择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实施PCI时出现靶血管NR的ACS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根据注射硝普钠的方式分为微导管组(n=31)和导引导管组(n=24),两组分别在NR时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50μg/次,每2-5min重复直至NR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帧数(TFC)、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分别有29例(93.5%)和19例(79.2%)的患者TIMI血流分级改善,差异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后,微导管组TFC由(57.7±8.2)帧减少至(10.3±5.9)帧,导引导管组由(56.8±9.2)帧减少至(15.2±6.3)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微导管组TFC明显低于导引导管组(P<0.05)。治疗后微导管组ITFC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0.82±0.11)vs.(0.73±0.11),P=0.004]。术后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2例(6.5%)和5例(20.8%)住院期间死亡,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3例(9.7%)和5例(20.8%)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血管远端治疗ACS患者PCI中NR疗效优于经导引导管。

  • 标签: 硝普钠 无复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改善复流回复心肌再灌注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内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我院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284例,其中男性197例,女性87例,平均年龄53.76+-10.34(38至78)岁。将患者分为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组201例,未使用替罗非班组8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造影特征、介入治疗、术后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级出血时间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术中复流的发生、术中即可达到TIMI血流分级III级和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术中即可达到TIMI血流分级III级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和心脏原因再住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PCI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STEMI患者复流的发生和心肌再灌注,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西宁地区 无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