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多肽类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多种生物学功能.TGF-β信号通路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由Smads蛋白介导TGF-β信号转导是该通路最经典转导方式.近年研究表明,TGF-β/Smads信号通路任何环节功能障碍均有可能导致该信号转导异常,从而影响胃癌发生、发展.本文就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胃癌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肿瘤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蛋白质类 信号通路
  • 简介:近年来研究表明,胃癌发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Hp感染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但Hp感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其不同毒力株。研究认为,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Hp菌株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旨在探讨胃癌高发区CagA阳性Hp感染胃癌发病关系。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胃癌 Hp CAGA 毒力菌株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水平和胃癌关系。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210例患有胃病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患者首先进行胃镜下活检,研究人员根据活检结果将患者病种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三组。然后对所有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来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研究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和胃癌关系。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可知,三组患者PGⅡ、G-17水平及PGR(PGⅠ/PGⅡ)水平都有明显差异,胃癌组PGR水平要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PGⅡ以及G-17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Ⅰ水平在三组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知道PGⅡ检测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55/70)、82.14%(115/140);PGR检测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71%(25/70)、92.86%(130/140);G-17检测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45/70)、89.29%(125/140)。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联合检测胃癌患者可以提早诊断出胃癌,提高胃癌诊断率,尤其是G-17联合PGR检测。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让患者提早接受治疗,从而降低胃癌患者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推广这种检测方法。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 关系
  • 简介: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生于肠道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主要认为其病因免疫因素、遗传、环境及饮食因素有关。病程长、易反复已成为其最突出临床特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UC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维生素D缺乏疾病活动性相关。现就维生素D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一综述。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免疫炎症反应
  • 简介: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结肠癌发病、转移复发大肠癌干细胞有关。然而,机体免疫系统对大肠癌干细胞免疫识别、大肠癌肿瘤干细胞在诱导肿瘤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作用及其机制仍然不明确,针对大肠癌干细胞免疫治疗也在起始阶段。本文拟对大肠癌干细胞CD200之间相互关系作一综述。为大肠癌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大肠癌干细胞 CD200 CD200R 肿瘤免疫
  • 简介: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而典型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重要因素,可能与IBS密切有关。本研究观察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神经降压素(NT)及酪神经肽(NPY)含量,旨在探讨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胃肠肽类激素 相关研究 发病机制 临床意义
  • 简介:背景:肿瘤细胞具有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伤免疫逃逸能力。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被认为是最为关键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细胞亚群。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MDSCs比率,初步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收集77例胃癌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MDSCs比率,分析两者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以及两者间相关性。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MDSCs在单核细胞中所占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reg细胞:4.72%±1.01%对1.57%±0.99%,P〈0.01;MDSCs:21.72%±10.12%对2.90%±1.80%,P〈0.01)。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DSCs比率胃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且Treg细胞比率MDSCs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s=0.681,P〈0.01)。结论:胃癌患者存在外周血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MDSCs高表达现象,两者可能通过参与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 标签: 胃肿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髓源抑制性细胞 肿瘤逃逸 肿瘤分期
  • 简介: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期间,除对一些常规消化道疾病进行了专题演讲和深入探讨外,还邀请了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学者,就胃癌细胞起源、将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肝癌诱导分化治疗、干细胞肝再生、干细胞生存和死亡生物特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炯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细胞凋广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探讨,为如何将干细胞消化系疾病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新思路。

  • 标签: 干细胞 胃肿瘤 肝肿瘤 肝再生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研究发现,miRNAs异常表达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s在不同癌症中水平不同。研究证明,miRNAs可以作为肝细胞癌分类、预后和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并有望成为体内治疗新靶点。本文对各类miRNAs小分子肝细胞癌发生关系,及其在临床上应用潜能等进行了介绍。

  • 标签: 肝细胞癌 MICRORNAS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NF-κB活性变化关系。方法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40例及Hp根除后复查37例,浅表性胃炎(Hp阴性)30例;14C呼气实验和血清抗Hp抗体检测Hp感染;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测NF-κB活性。结果Hp根除组NF-κB活性8016±1394.1浅表性胃炎组7139.7±954.3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组NF-κB活性9343.5±1994.3,Hp根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NF-κB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可能参与了该病发生过程。

  • 标签: NF-ΚB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背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发病率低,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相关性。方法:纳入2005年10月-201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患者96例。选取无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患者2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入选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Hp感染关系。结果:病例组中,Hp阳性者75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3.57(75/21);对照组中,Hp阳性者160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1.45(160/110)。病例组对照组Hp感染相对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P=0.001),Hp感染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危险因素(OR=2.46,95%CI:1.44~4.19)。结论:Hp感染可能与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发生有关。

  • 标签: BRUNNER腺 增生 幽门螺杆菌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虽然近年来在胰腺癌治疗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手术仍是惟一可提供潜在治愈机会治疗手段.但大多数胰腺癌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且对化放疗、靶向治疗效果有限,故生存率仍低.本文围绕胰腺癌糖尿病、胃肠道微生态、microRNAs在胰腺癌中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找可能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方法,挖掘治疗胰腺癌潜在靶点.

  • 标签: 胰腺肿瘤 糖尿病 胃肠道 细菌 微RNAS
  • 简介: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诱导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TNF-α细胞凋亡关系及其在凋亡发生中作用.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和Wistar大鼠行异位节段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SD(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组:Wistar(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供体)-SD(受体)+环孢素A每日10mg/kg.术后第1、3、5、7天,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同基因移植组术后排斥反应轻微,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凋亡细胞数亦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同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凋亡细胞数增加而增高(P<0.01).移植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移植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轻重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r=0.837,P<0.01).结论:TNF-α大鼠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现象有关,并在细胞凋亡发生中起调节作用.

  • 标签: 器官移植 移植物排斥 小肠 脱噬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gastricmucosallesion,AGML)是指以胃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且常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过去曾名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等,由某砦药物和重症伤病应激状态下所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由黏膜糜烂至坏死病理变化,统称应激性溃疡。祖国医学属“胃脘痛”、“腹痛”、“吐血”、“呕血”、“便血”等范畴。

  • 标签: 急性胃黏膜病变 保护研究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糜烂 出血性胃炎
  • 简介: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NKTT细胞来源和分类,及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自然杀伤性T细胞 感染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内镜窄带内镜(NBI)、染色内镜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cryptfoci,ACF)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内镜组228例、NBI组220例、染色内镜组222例。比较三种方法对远端大肠ACF检出率及各组间所用操作时间。结果在三组中,共发现155例ACF病例数。常规内镜、NBI组及染色内镜组发现ACF病例数分别为5例(2.19%)、25例(11.36%),125例(56.3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常规内镜相比,NBI组、染色内镜组操作时间有所延长。结论染色内镜能大幅提高远端大肠ACF发现率。NBI内镜较常规白光内镜能提高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但比染色内镜低。常规白光内镜对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低。

  • 标签: 异常隐窝灶 窄带内镜 染色内镜
  • 简介:宫外孕由著名阿拉伯外科医师Ablucasis于公元前963年首先报道,由于统计方法不同,其结果有很大差异,无论用什么统计方法,宫外孕发病率在不断地增加是一个不争事实。根据国外报道:绝育后发生妊娠中15%~20%为宫外孕。用紧急避孕药者,宫外孕发病率增加。也有些作者报道,人工流产可以增加宫外孕危险性。传统观念认为,宫外孕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影响受精卵到达宫腔因素,另一类为孕卵内在因素。

  • 标签: 宫外孕 治疗 诊断 统计方法 紧急避孕药 外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