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系统已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80年代初由Schuttler首先报道。在1990年由Kenny和white改进。TCI系统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通过靶控输注来输送镇静催眠药、阿片类药及其他类麻醉药的标准输注系统。现今,TCI技术已经变成麻醉从业人员的一项常规麻醉技术。现将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 标签: 靶控输注 静脉麻醉
  • 简介:抗胆碱药是术前常规用药,取其有效抑制腺体分泌,防止喉支气管痉挛,抑制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减低胃肠道张力、过分蠕动和痉挛等有利作用。目前又有新型抗胆碱药“长托宁”问世,其最大特点是对M型胆碱受体具有高效选择。本文以该药替换阿托品作为常规术前用药,以期获得更好的抗胆碱能效果。今报告临床观察结果如下。

  • 标签: 麻醉前用药 长托宁 阿托品 分泌物量 抗胆碱能
  • 简介:目的:在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中,比较病人自控镇静技术(PCS)与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ACS)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整形个科手术,采用局部麻醉辅助镇静技术,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即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镇静镇痛药,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0.05μg/kg和氯胺酮0.3mg/kg;根据镇静深度,按需逐步减量法间断使用上述三种药物。P组采用病人自控镇静技术,镇静药配方包括咪达唑仑、芬太尼和氯胺酮;负荷量1ml(含咪达唑仑0.4mg,芬太尼4μg和氯胺酮2mg),泵输速度200ml/h,病人自己按组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初始锁定时间为0,待咪达唑仑用量达0.1mg/kg后,锁定时间设为2min。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有无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用药量基本相同。P组用药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组次数在3-438次之间。术中P组的镇静深度平均为3.5分,A组平均为4.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P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结论:PCS与ACS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PCS能实现个体化用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术中镇静过量或不足,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给药模式。

  • 标签: 病人自控镇静 术中 麻醉医师 咪达唑仑 镇静深度 局部麻醉
  • 简介:吗啡类药物术后硬膜外腔持续镇痛(PCEA)效果肯定,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也颇为常见。我院从2001年8月1日至2002年2月28日期间对472例术后PCEA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两种镇痛药液配方,观察氟哌利多在预防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吗啡副作用的效果。

  • 标签: 氟哌啶 PCEA 吗啡类药物 术后 硬膜外腔镇痛 肤瘙痒
  • 简介: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效果。方法:将60例凝行剖宫产的健康产妇随机等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CSEA组用260腰穿针通入18GTuohy针进入蛛网膜下腔,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0.2mg/kg。然后硬膜外置管。EA组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两组麻醉平面均调至T8水平。结果:达到T8时间,CSEA组比EA组显著缩短(P<0.01),骶神经阻滞不完善率EA组明显高于CSEA组(P<0.05),产妇低血压发生率,CSEA组为16%,EA组为12%(P>0.05),2min新生儿评分CSEA组9.2±1.4,EA组8.9±2.2(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头痛。结论:CSEA兼有腰麻(SA)和EA的优点,适用于剖宫产术。

  • 标签: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剖宫产 布比卡因 利多卡因 蛛网膜下腔
  • 简介:目的:评价低浓度的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剂用于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行剖宫产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L组和L组,每组30例。BL组局麻药为0.75%布比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L组为2%利多卡因,每组内含盐酸肾上腺素5μg·m^-1。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4cm,分次给药,至麻醉平面达第八胸神经(T8)。术中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图、氧饱和度、测定感觉阻滞及下肢运动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及新生儿评分。结果:感觉阻滞最高平面、中位数相似,麻醉达T8所需时间,BL组平均14.06min,快于L组平均17.20min(P〈0.05)。术中疼痛评分BL组镇痛效果优于L组(P〈0.005)。手术结束时Bromage评分BL组优于L组(P0.05)。新生儿Apger评分提示两组新生儿无显著差异。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寒颤发生率两组亦无显著差异。结论:低浓度的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剂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具有麻醉用药最小,浓度低、镇痛效果好、产妇舒适,母婴安全,可作为剖宫产的麻醉方法之一。

  • 标签: 布比卡因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 简介:开胸术后剧痛导致众多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康复。良好的术后镇痛可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但是镇痛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对开胸术后病人利用肋间神经冷冻方法施行术后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与并发症,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术后镇痛 开胸病人 肋间神经 临床效果观察 冷冻术 开胸术后病人
  • 简介: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高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下肢髋关节手术60例,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及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晚、麻醉前、切皮即刻、切皮后10min、30min、回病房30min和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的HR、SBP;应用放免法测定术前一日、术日、术后1、2、3日的皮质醇(Cor)、胰岛素(Ins)、血管紧张素Ⅰ(AⅠ)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变化。结果:两组术前、术中HR、SBP无显著差异,术后对照组的变化与超前镇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or、Ins、AⅠ、AⅡ术后降低幅度均低于超前镇痛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SAS、SDS、术后恐惧程度较超前镇痛组者显著性增高(P〈0.05)。麻醉效果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术中辅助药用量和例数明显多于超前镇痛组。结论:超前镇痛可降低高龄患者的焦虑程度,改善心情,提高心理忍受力。维持较为正常的应激能力,避免过度应激反应。由此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增强手术安全性,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高龄 超前镇痛 手术应激 心理 心理应激反应 高龄患者
  • 简介:我们对156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刀松解治疗,结合推拿纠正小关节紊乱,以及牵引固定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疗效经一年以上随访,总有效率为97.5%,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针刀�
  • 简介:随着临床监测控术的发展,脑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在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在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一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颅脑损伤 体外循环 心跳骤停 低血糖
  • 简介: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反馈调控异氟醚吸入麻醉用於肥胖病人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肥胖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BIS反镇组Ⅱ组),每组20例。工组根据MAP和HR以及病人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作为调节麻醉深度的依据.Ⅱ组采用“吸入麻醉执行者”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运算法,对目标BIS值与实测值进行处理,调节异氟醚输注泵注入闭式呼吸环路的量,以控制麻醉深度。两组病人均在入室后、诱导期、插管前、插管后、切皮、术中及停吸异氟醚后的意识恢复时间,随访术中是否知晓。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1),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IS高于60的发生率分别为14.03%和7.48%,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IS低于40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21%,无显着性差异。术毕唤醒时间以Ⅱ组早于工组(P〈0.05).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应用BIS值反镇调控吸入麻醉用於肥胖病人是可行的.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反馈 麻醉 异氟醚 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