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加压钢板与海绵螺钉在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股骨粗隆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并行动力加压钢板与海绵螺钉联合固定,术后随访8~72个月,分析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52例病人全部术后随访,疗效满意,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6.3%(50/52),无髋内翻发生.结论:该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内固定可靠,取材经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特别是老年病人,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粗隆部骨折 内固定 动力加压钢板 海绵螺钉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运用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C2型股骨远端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6岁。摔伤8例,车祸伤10例。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2±10.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40周,平均(19.8±7.2)周。2例发生延迟愈合,限制负重后均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95°~135°,平均(114.7±13.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0~3分,平均(1.0±0.9)分,1例在长时间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根据Schatzter-Lambert评分系统,优7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是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重建钢板
  •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有资料统计其发病年龄较股骨骨折一般晚5~6岁[1].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粗隆间骨折一般容易愈合,但易发生髋内翻,同时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为临床治疗的难题.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22例,均采用Richards髋部加压钢板螺钉系统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系统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部 加压钢板 老年人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颈病理性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0例病理性骨折患者中,拒绝手术治疗4例,接受人工假体置换6例.术后经病理诊断原发病分别为:肺癌1例,胃癌1例,乳癌2例,结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结果:6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生存时间1.5~20个月,平均7个月,拒绝手术患者生存1~6个月,平均3.5个月.结论:使用人工假体置换可有效治疗股骨颈病理性骨折,缓解疼痛,恢复行走,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病理性骨折 手术治疗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proximalfemoralplate,LPF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就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LPF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比较顺利,未出现严重异常情况,但PFNA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均优于LP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P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PFN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早于LPFP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也优于LP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结论PFNA创伤相对较小,更符合微创理念,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中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使用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例共23例,记录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情况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2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并发症。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优1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5.7%。结论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FNA 股骨粗隆下骨折 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43例青壮年股骨骨折,男23例,女20例;年龄18~42岁,平均36.5岁。术中切开关节囊,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随访并观察疗效。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3.2年,术后Harrris评分85~96分。优26例,良13例,差4例,优良率90.6%。术后骨折延迟愈合2例(4.6%),Harrris评分良;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2.3%),Harrris评分差。结论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中关节囊切开减压以及术后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能够提供坚强有效内固定,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是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早期 动力髋螺钉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髓内钉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本院159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锁定钢板组(80例)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FN)(79例),锁定钢板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髓外固定治疗,PFN组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Harris评分与锁定钢板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Ⅱ型、Ⅲ型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PFN组治疗,疗效均显著,若为Ⅳ型骨折患者尽量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

  • 标签: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PFN 不稳定性 股骨转子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肘前侧外侧联合入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该方法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0例,通过肘前侧外侧切口联合入路,直视下观察骨折对位达到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固定骨折。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骨折48周均临床愈合。根据Flynn评分标准,优6例,良11例,一般3例,优良率85%。结论肘前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好,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血管损伤,肘内翻发生率低,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前侧外侧联合入路 克氏针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和预防。方法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新兵训练伤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患者11例,均为男性新入伍战士,年龄17~21岁,平均18.5岁。左7例,右4例。骨折部位均为股骨中下1/3部位。骨折类型:横形骨折7例,斜形骨折4例,采用动力髁螺钉钢板(dynamiccondylarscrew,DCS)固定,骨膜骨痂植骨进行治疗,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依据膝关节功能评定HSS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动力髁螺钉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较好的方法,早期手术,解剖复位,稳定固定,骨膜骨痂植骨,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所有病例,骨折前均有大腿内侧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应早期发现,适当休息,重在预防。

  • 标签: 训练伤 应力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为解决低龄儿童因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导致复位困难的问题,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方法辅助术中复位,观察复位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对16例桡骨头化骨核显影不明显或不显影的桡骨颈骨折儿童行术中肘关节造影,然后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岁,平均5岁1个月。按O’brien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术中肘关节造影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造影剂为碘海醇。采用1枚2.0mm克氏针进行经皮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1.2~1.5mm克氏针通过骨折断端或骨折断端近端内固定。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术中造影对复位效果的影响。结果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桡骨头的关节面,有效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直观地判断复位后的效果。按照Metaizeau的整复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术后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照Metaizeau的疗效标准评价,16例均为优,优良率100%。随访时拍片复查未见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无桡骨头缺血坏死,无针眼感染及桡神经深支损伤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零。结论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可有效提高儿童桡骨颈骨折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的复位优良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

  • 标签: 肘关节 造影 儿童 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资料。其中8例闭合性骨折均采用前臂外侧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2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从骨折穿破皮肤处入路,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显露肱动脉损伤部位。6例肱动脉痉挛患儿首先解除机械性痉挛,再行局部热敷,药物罂粟碱外膜注射。4例肱动脉断裂者先取出血栓,2例动脉缺损在2cm以内行断端吻合,2例血管损伤重,修整后动脉缺损5~7cm,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抗凝治疗1周。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6周复查,10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损伤的患儿均骨折愈合,肢端及前臂血循环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最后一次复查时,10例肘关节活动均良好,伸屈活动范围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复查血管彩超吻合段血管无狭窄、无假性动脉瘤。结论肱动脉损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对可疑有血管损伤者,应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应尽早进行,必要时请血管外科医生辅助手术,早期手术疗效较好。

  • 标签: 肱骨骨折 血管损伤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索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78例,据骨折部位取肘内侧、肘外侧或肘内、肘外侧双切口。行骨折复位,拇指顶压鹰嘴窝,远近骨折端对合平整,注意尺或/和桡侧缘平滑,克氏针临时固定,选用适当直径、长度的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部(先外侧后内侧),保持提携角10°~15°。术中避免重复操作,争取一次固定成功。结果本组7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1.5年。根据手外科分会肘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总优良率97%。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无害,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在骨折断面产生自动加压作用,效果良好。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肱骨髁部骨折 内固定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股骨骨折应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半髋置换手术,研究组采用全髋置换手术,并对俩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两组之间的对比下,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低下,以及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老年髋骨胫骨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情况良好并且髋关节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强骨饮防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再发对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本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得到完整随访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基础用药组和强骨饮组,每组各40例。其中常规康复组为常规骨折康复治疗,其余两组在常规骨折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基础用药组给予钙尔奇D片和阿法骨化醇胶囊;而强骨饮组给予强骨饮颗粒。均术后随访1年,记录3组病例术后对侧再发骨折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对侧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变化情况,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05例获得随访,15例失访。术后1年再发对侧粗隆间骨折4例,其中常规康复组3例、基础用药组1例和强骨饮组0例,经统计再骨折发生率分别为8.57%,2.85%,0.0%,强骨饮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骨饮组治疗1年后股骨大转子和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672±0.052g/m^2、0.574±0.063g/m^2,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稍高于基础用药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骨饮可有效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对侧股骨大转子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增加骨强度,有效降低再发对侧粗隆间骨折风险。

  • 标签: 强骨饮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 简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近关节骨折,约占全肘部骨折的50%~70%,常见于3~10岁儿童,以5~7岁男孩多见。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从而造成终身残疾。此外,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及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因此,肱骨髁上骨折儿童肘部严重损伤。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要慎重处理,目前治疗的方法、方式较多,

  • 标签: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固定治疗 交叉克氏针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畸形愈合
  •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86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PFNA治疗37例,DHS治疗49例,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8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5个月。PFNA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较DHS少,术后髋关节功能PFNA优于DHS。结论PFNA具有操作简捷、微创、出血少及固定牢固等优点,同时可以克服DHS抗扭转性能差且股骨矩区易产生应力集中、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物。

  • 标签: PFNA DHS 不稳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呈明显负相关性,应该注意预防。

  • 标签: 骨密度 股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后女性
  • 简介:青壮年股骨骨折在创伤骨科中并不少见,其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均较高,为大家所公认,而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在青壮年股骨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又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将我院骨科从1987年8月~1999年2月使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青壮年股骨骨折86例,将其疗效和并发症做一回顾性的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内固定 手术方法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疗效 三冀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