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的合并症情况,并对合并症患者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筛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7年12月1日—31日诊断为高血压的门诊患者进行合并症情况调查,并结合国内相关疾病诊治指南,利用Lexicomp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对指南中推荐的药物进行相互作用筛查。结果高血压患者的合并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高脂血症等。在全部所纳入指南中,C、D、X级相互作用记录共1459条,其中C级1305条,占89.44%;D级81条,占5.55%;X级73条,占5.01%。结论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多病共存现象。这些患者若同时服用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可能存在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影响临床治疗。

  • 标签: 高血压 合并症 相互作用
  • 简介:目的探究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急性毒性及两者(1∶1)混合使用后的相互作用。方法补骨脂素(1125、843、633、475mg/kg)、异补骨脂素(475、404、343、292mg/kg)以及两者1∶1的混合物(633、538、457、389、330mg/kg)1次性ig给予小鼠,连续观察并记录14d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用SPSS计算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以及两者混合使用后的半数致死量(LD50),用等效线图解法判断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给药组小鼠均出现僵直、腹部贴地、活动力减弱,甚至抽搐、口眼周有分泌物,心率减慢直至死亡的现象,与助溶剂组比较,体质量呈降低趋势;补骨脂素LD50为638.69mg/kg,95%可信限为526.91-785.78mg/kg;异补骨脂素LD50为351.72mg/kg,95%可信限为248.17-394.57mg/kg;两者1∶1混合给药的LD50为454.66mg/kg,95%可信限为422.58-489.59;两者合用的LD50在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相加等效线上。结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大剂量给予小鼠时,引起药物急性毒性反应,1∶1混合给药具有相加作用

  • 标签: 补骨脂素 异补骨脂素 急性毒性 相加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在病人治疗过程中,检验科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时危急值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日至2018年8月20之间,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00名为实验对象,作为试验组。选取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8月20之间,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00名为实验对象,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病人进行危急值追踪,对照组未采取危急值。对比两组结果,分析判断危急值追踪的价值。结果经过严密细致的试验对比,试验组死亡21人,死亡率为21%,伤残16人,伤残率为16%。通过查阅资料,对照组死亡38人,死亡率为38%,伤残26人,伤残率为26%。试验组患者紧急情况处置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且p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脑胶质瘤治疗的中老年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12小时之内实施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60例患者常规CT多呈现出圆形与类圆形,且实质影块相对较多。成像检查显示不同级别脑质瘤患者的CBC、CBV、PD检测值比较,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当中具备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准确定量和定性分析,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中老年;脑胶质瘤;诊断价值本次就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脑胶质瘤治疗的中老年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脑胶质瘤治疗的中老年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60例患者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龄均在60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6±4.2)岁。此次研究获得医药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根据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的相关指南,按照非典型、核分裂指数、内皮细胞增殖与坏死程度的相关指标,把患者分为低级别组(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组(高级别胶质瘤),主要包括三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与四级多形形胶质母细胞瘤。仪器采用多层螺旋CT与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为120千伏,管电流为170毫安,探测器层列为128×0.625mm,矩阵512×512,螺距为1.0,旋转时间设置为0.33秒,图像重建层厚设置为3毫米,重建间隔设置为2毫米。扫描的方法是患者在检查之前,要将头部金属饰物去除,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头部先进,按照眦耳线作为基线,实施常规的平扫,并且确定肿瘤的位置,再进行CT灌注扫描,通过3~4ml/s的速度注入碘海醇50毫升。再使用20毫升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注药之后5秒启动灌注相应的扫描程序,扫描的时间间隔为4秒,供扫描15个循环。检查完之后,对图像实施平滑处理,减小图像噪声,对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的时间、血管表面通透性进行测量。1.3观察指标对各级别脑质瘤患者的CBC、CBV、PD检测值进行比较,CBC正常范围参考值为20~40m5/100g·min,CBV正常范围参考值为0.5~2m5/100g,PD正常范围参考值为0.01~0.05m5/100g·min。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满意度指标以(%)表示,行X2检验。评分情况以(X±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60例患者常规CT多呈现出圆形与类圆形,且实质影块相对较多。高级脑质瘤患者有28例,低级脑质瘤患者有32例。高级脑质瘤患者CBC、CBV、PD检测值分别为(168.6±82.6)m5/100g·min、(8.24±5.4)m5/100g、(14.2±6.0)m5/100g·min。低级别脑质瘤患者CBC、CBV、PD检测值分别为(120.6±40.8)m5/100g·min、(4.2±2.0)m5/100g、(0.38±0.22)m5/100g·min。成像检查显示不同级别脑质瘤患者的CBC、CBV、PD检测值比较,差异具备统计意义(t=2.91、3.94、13.04,P<0.05)。3讨论伴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多层螺旋CT检测具备较高时间分辨度与空间分辨度,让脑部CT灌注成像可以有效的把脑组织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相结合,提供组织功能性信息。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测可以有效分辨出脑质瘤级别,且高级脑质瘤的CBC、CBV、PD检测值要显著高于低级脑质瘤患者,因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在中老年患者的疾病诊断当中具备重要价值。中老年患者体质特殊,若不能够及时进行准确判断,则容易耽误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而多层螺旋CT检测能够对脑质瘤进行准确判断,有助于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当中具备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准确定量和定性分析,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1刘刚,崔国胜,孙宝山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6)61-62.2王伟,罗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9)673-675.3林静.CT在脑胶质瘤卒中与单纯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1519,1521.4王宇,吴文,许敬辉等.脑胶质瘤共面、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及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2)47-50.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α-酮酸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微炎性状态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0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20例,两组均在腹膜透析基础上采取控压、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等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另给予复方α-酮酸口服,3次/天,连用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临床疗效,分组记录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并比较两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主观营养评估(SGA评分)差异,设定SGA评分为因变量,Hs-CRP为自变量,观察营养状态与微炎性状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χ2=2.294,P=0.130);治疗后观察组Hs-CRP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ALB、HGB均显著上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SG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SGA评分作为因变量,设定Hs-CRP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性分析,Hs-CRP与SG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22,P=0.000),即Hs-CRP越高,SGA评分越低,患者营养状况越差。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炎性状态,且微炎性状态与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有相关性,复方α-酮酸辅助治疗可增强肾病患者干预疗效,并对微炎性状态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因此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可能使腹膜透析患者预后获益。

  • 标签: 复方Α-酮酸 腹膜透析 微炎性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模式临床价值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62例在本院进行急救的急性左心衰患者,选取方式为随机,选取时间为2015年-2017年。按抽签的形式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实验组31例。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常规急救模式。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优化急救护理模式。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急救效果。结果对照组急救护理干预效果低于实验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中,可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模式,效果显著。

  • 标签: 心衰 急救 优化
  • 简介:目的:分析护理管理的作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NICU收治的78例患儿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儿给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管理后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管理后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患儿及其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管理的作用对新生儿NICU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较为确切,降低了患儿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新生儿 重症监护病房 感染控制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产妇11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比2组产妇的治疗效果和产后24h出血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产后24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抚触护理对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到8月期间收治的6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抚触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后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情况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抚触护理 早期新生儿 生长发育
  • 简介:目的:研究罗布麻总黄酮(ApocynumvenetumL.totalflavonoid,ALTF)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造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I/R模型组和ALTF1、5、25μg/ml组。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连续记录离体心脏停灌、复灌过程中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左心室形成压(leftventriculardevelopedpressure,LVDP)。取心肌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模型组LVDP、±dp/dtmax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增高;可见明显心肌细胞凋亡。与I/R模型组比较,ALTF5、25μg/ml组的LVDP、±dp/dtmax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ALTF具有显著的抗心肌I/R损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作用相关。

  • 标签: 罗布麻总黄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氧化 抗炎 抗凋亡
  • 简介:贝曲沙班是凝血酶Ⅹa因子的直接抑制剂(FⅩa),用于预防成年患者因中度至重度限制运动或其他危险因素而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新型口服抗凝药。本文就贝曲沙班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评价和安全性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贝曲沙班 Ⅹa因子 静脉血栓栓塞
  • 简介: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50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医学中值得应用。

  • 标签: 手术是护理 微创经皮肾穿刺 肾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作用。方法筛选2016年5月到2018年2月住院部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分别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两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采用头颈部CTA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诊断结果更为准确,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CT血管成像技术 颈部血管彩超 脑梗死
  • 简介:脑缺血为高发的脑血管疾病,且常给病人带来不可逆性伤害。作为传统的抗炎药物,小檗碱(BBR)近年来显示出对脑缺血的防治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为此,我们从体内体外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PPARγ是小檗碱的作用靶点之一:小檗碱在缺血再灌损伤中可以上调PPARγ表达。抑制PPARγ可以减弱小檗碱对缺血再灌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脑缺血损伤过程中BBR可以降低DAN甲基化,下调甲基化转移酶DNMT1和DNMT3a的表达。同时可以降低PPARγ启动区甲基化水平。上述结果提示,PPARγ是BBR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BBR促进PPARγ表达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有关。

  • 标签: 小檗碱 脑缺血再灌注 PPARΓ DNA甲基化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护理在联合手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作用。方法将我院从2018年1月至8月收治的108例晶状体脱位继发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患者接受围术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围术期护理 晶状体脱位 青光眼
  • 简介:药师通过制定门诊癌痛患者咨询和回访指导制度,对9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和药学干预。结果显示,该制度切实可行,临床药师全程化参与门诊癌痛的治疗工作,提高了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和依从性,降低了不良反应,发挥了药师在门诊癌痛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癌痛 临床药师 门诊患者 药学服务
  • 简介:目的:探讨双PI3K/mTOR抑制剂NVPBEZ235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及集落克隆法测定各因素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联合射线(irradiation,IR)对宫颈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VPBEZ235在体外能够抑制人宫颈癌细胞的生长。NVPBEZ235、IR联合作用细胞,在体外可以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_2/M期,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联合作用效果显著大于单药作用。结论:20%IC50NVPBEZ235在体外能够促进细胞对射线照射的敏感性,抑制细胞的增殖从而实现对宫颈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 标签: 双PI3K/mTOR抑制剂 NVPBEZ235 HELA 放射增敏
  • 简介:目的观察氟维司群对泌乳素腺瘤MMQ细胞增殖和分泌的影响,探讨TGF-β/Smad3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MTS试验检测不同浓度氟维司群处理泌乳素腺瘤MMQ细胞24、48、72h后细胞增殖活力。ELISA检测不同浓度的氟维司群处理泌乳素腺瘤MMQ细胞24h后细胞上清中TGF-β1和泌乳素的分泌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泌乳素腺瘤MMQ细胞经氟维司群处理24h后细胞中磷酸化Smad3的表达水平。结果氟维司群能够有效抑制泌乳素腺瘤MMQ细胞的增殖,并呈现良好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氟维司群处理泌乳素腺瘤MMQ细胞可显著提高活性TGF-β1水平、降低泌乳素水平,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作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氟维司群处理泌乳素腺瘤MMQ细胞24h后,细胞核和细胞浆中(主要为细胞核中)p-Smad3明显增多。结论氟维司群可能通过TGF-β/Smad3信号通路抑制泌乳素腺瘤MMQ细胞增殖和泌乳素分泌。

  • 标签: 氟维司群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TGF-β/Smad3信号通路 泌乳素腺瘤 MMQ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mL/kg)组、银杏内酯ABC(5.13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mL/kg,以萜内酯计5.1mg/kg)组、白果内酯(5.13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35.3%)〉EGb761(26.52%)〉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银杏内酯注射液 银杏内酯ABC 白果内酯 血小板因子-4(PF-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 简介:目的:评价甲硝唑与庆大霉素局部浸润注射封闭疗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110例资料,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完毕关闭腹膜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封闭注射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切口创面愈合率,以及治疗后切口创面愈合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为16.36%(P〈0.05),切口创面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切口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局部浸润注射封闭疗法预防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促进了切口创面的愈合,有效避免了切口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甲硝唑 庆大霉素 切口感染 局部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