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察合台汗国的基业始于一块王子私产,其主要基地有河中地区、塔里木沿边、伊犁河谷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经历过东伊朗呼罗珊、阿富汗等地的鼎盛,也有过萎缩在南疆或北疆一隅的艰难岁月。其东北部又与窝阔台汗国密不可分,直至最后将其并吞。

  • 标签: 察合台汗国 伊犁河谷 塔里木 阿富汗 东北部 北疆
  • 简介:本文通过对峡江地区宋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将本地区宋代墓葬划分为三个时期。然后,分析了峡江地区宋代墓葬的文化因素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使我们了解到峡江地区在宋代是一个较为封闭和落后的地区,有些文化现象在这种稳定的落后状态中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 标签: 峡江地区 宋代墓葬 初步研究
  • 简介:云南西部的三江流域分布着一种独特的打制双肩石器,流行年代与云南青铜文化相当。该类石器,有可能脱胎于云南西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并对云南青铜文化中的某些青铜器造型产生了影响。

  • 标签: 云南 打制双肩石器 年代 磨制石器 青铜器
  • 简介:闽南与粤东的丘陵山区,习惯上称为“半山”,居住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习惯上称为“半山客”。广东省的饶平、丰顺、潮安、陆河、揭西、揭阳、普宁、惠来、海丰、陆丰和汕尾等县市便处在这个区域。半山客与纯客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其实,即使纯客,闽粤赣三地同样有差异,故半山客与纯客是相对而言的。因半山客人数众多,分布广阔,直接处在客家与福佬两种文化交融的前沿,故有研究的必要。‘

  • 标签: 文化研究 丘陵山区 文化交融 客家人 广东省
  • 简介: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属湖北省行政管辖区,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恩施调研,将恩施州的州情概括为:“老、少、边、山、穷”。改革开放40年,恩施从农村改革开始起步,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全州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标签: 恩施地区 农村改革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共中央总书记 纪实 鄂西土家族
  • 简介: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贵阳有了贵州最早的报纸《黔报》以后,贵阳地区的报纸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四个时期,即清朝时期、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文将对解放前贵阳地区各个时期有哪些报纸,其特色是什么?作一粗略记述。

  • 标签: 贵阳市 报纸业 报纸语言 报纸功能 印刷工作 经营方式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佛衣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佛衣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佛衣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佛衣。一、二期佛衣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佛衣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昭通地区志》分为上中下3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上卷于1997年4月出版,中卷于次年10月出版,下卷于1999年8月出版。全志设44个部类,其中专志41篇223章817节,共计324.4万字,是一部通志,断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1990年底。断限后至今已有11年时间。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和1998年2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中,规定“各级地方志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云南省地方志工作1996~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自本届志书下限之年着手续修下一届志书”的要求;

  • 标签: 《昭通地区志》 中国 云南 地方志 编纂工作 工作设想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豫南地区现存两种形制比较特殊的歇山顶建筑——'半歇山顶建筑'和'假歇山顶建筑'。前者从正面看是歇山顶建筑,从后面看则完全是硬山建筑做法;后者从外看具备歇山顶建筑之轮廓,内部主体结构实为硬山建筑之做法。

  • 标签: 古建筑 半歇山顶 假歇山顶
  • 简介:抚州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左枕武夷山脉,右傍赣江。赣江和宜黄河穿腹而过,于抚州市区交汇为抚河,然后北向流入赣江和鄱阳湖,形成赣东地区大片平缓肥沃的土地——赣抚平原。赣抚平原和武夷山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这里耕种劳作和繁衍生息,并

  • 标签: 武夷山脉 文物普查 赣东 十二个 陆象山墓 谭纶墓
  • 简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它还是古代最重要的燃料和手工业原料的提供者。尽管目前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但人类社会活动中.常常存在主观盲动性,还在不断地“导演”破坏生态平衡的“悲剧”。

  • 标签: 唐代 岭南地区 生态环境 林业 中国 人工种植
  • 简介:<正>一、引言史前时期,木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木器在一般情况下易于腐烂,不易保存,而只有在某些地下水相当丰富的沼泽地带才能较好地保存下来。所以,长期以来,木器并未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在我国较早发现木器是在60年代初,在浙江的钱山漾发现过一批。但是,由于当时发现的材料并不多,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直到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次发掘,才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也只是集中注意干栏建筑而已。后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江苏常州圩墩、吴江梅堰、溧阳洋渚、吴县澄湖古井、浙江桐乡县罗家角、余杭反山、瑶山、宁波慈湖、余杭庙前等遗址发现了一批木器。尽管已有一批遗址出土过不少木器,但是,目前尚未有人对这批

  • 标签: 木器 河姆渡遗址 江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遗址 瑶山 器物
  • 简介:塔式罐是受佛教影响变造原有器物而产生的,是地面浮屠的缩影,这可以在众多墓葬壁画、浮雕以及陪葬器物上找到印记。它的产生旨在为死者构建一个继续礼佛的场所,是墓主人宗教信仰的象征。塔式罐作为随葬明器,在唐墓中多有发现,河北地区尤其是邢台及其周边地区所见的塔式罐类型最为丰富,装饰形式多样,且沿用时间最长。本文结合原库藏品以及新近发现的十余套器物,对邢台地区塔式罐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当地塔式罐的发展进行分期研究。发现邢台地区塔式罐出现于盛唐时期,兴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进入鼎盛,北宋末、金及其以后由于战争,最终走向衰微。结合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塔式罐流行的社会因素。

  • 标签: 塔式罐 邢台地区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