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陶磊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全书26万字,263页。本书借鉴萨满主义通神模式。提出卦爻辞的曼意法则。对卦爻辞的具体解读,作者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历史场最出发,尽可能与甲骨、金文以及古典文献相参证。

  • 标签: 主义 萨满 浙江大学出版社 简介 周易 古典文献
  • 简介:“神道设”学说滥觞于远古时代,殷周之际人们开始对宗教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思考。至春秋时代逐渐酝酿成熟,战国时期方提出了“神道设”这一命题。从而消解了敬天尊祖的传统宗教与自然哲学的紧张。它具有陶冶百姓,凝聚人心,纯洁风俗,稳定秩序。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 标签: 周易 神道设教 宗法等级制 宗教
  • 简介:本文认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境遇、理论凭借、兴趣机缘,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哲学.他认为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正处于末世,从心性本原疏解中西文化的紧张与对立.本文着重分析他在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判诸层面的致思趋向和理论特点,由此强调中国哲学的内在生命精神.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哲学 本原 现代新儒家 心性 自身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和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的道术,其道“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性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论上,《性自命出》持当时流行的自然人性论。人性的本然材质在与外物的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的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的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的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的感染、谚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的君子人格。

  • 标签: 《性自命出》 心志 乐教
  • 简介:论文分“四圣同言说”、“忠恕一贯论”、“迁善改过说”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假卜筮而行”的易学观。论文指出:一,焦循认为元、亨、利、贞为易学之本,是“羲、文、周、孔”四位圣人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焦循本人追求的四个道德理想。二、焦循研究易学,旨在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以儒家的理论排斥朱儒的义理之学,将自己的道德学说融入易学之中。三、焦循将易学的变通思想概括为一个。迁善改过”的过程,那么就必须透过《周易》的占卜形式来发挥教化人的作用。因此,焦循的迁善改过说客观上仍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 标签: 焦循 儒家 易学 伦理
  • 简介:刘宗周将《大学》八目之一的“诚意”中的“意”解释为一种深微的道德意向,即心的道德主宰,而不是已发的善恶意念。以此为基础,他对阳明的“四句”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新“四句”。通过对阳明四句的批评,刘宗周一方面对阳明四句潜在的矛盾及可能的流弊进行了揭示,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前四目的重新解释,将知纳入到意中,力图以此解决阳明后学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的流弊。

  • 标签: 心意知物 诚意 良知 四句教
  • 简介: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彼此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督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生态智慧而言,二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或相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建构有机整体观念时都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为宇宙万物预设一个共同的创生源头久而将人类纳入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二者对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也基本相同.使其既优于万物,又不脱离自然。最后,二者给人类在自然中安排的角色也颇为相类:基督将人视为上帝委派的看管者,儒家则把人视为天地的辅助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能做到既尊重人类的能动性,又可抑制其个性的过度膨胀;既能保障人类满足自身要求的正当权益,又可尽量避免生态失衡。

  • 标签: 基督教 儒家 生态观
  • 简介:5月18—19日在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召开,由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主办,重庆华严寺、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和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协办。会议主题为“缘起与创造”。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华岩寺方丈、重庆佛学院常务副院长道坚法师,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主编崔明晨,湖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文国,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山东大学刘新利教授,普陀山佛教协会惟海法师等3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会议由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杨玉辉教授主持。

  • 标签: 普陀山佛教协会 基督教 学术研讨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
  • 简介:11月29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由山东大学犹太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以此庆祝该中心成立20周年。山东大学校领导方宏建出席会议并讲话。开幕式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犹太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回顾了中心的创建过程。

  • 标签: 犹太教 学术研讨会 历史与现实 多元宗教 山东大学 宗教研究
  • 简介:无论是在纯粹学术还是在公共政策的层面,关于宗教的价值评估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隐含"判"的内幕,容易诱发群体性的观点分歧。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主义与神秘主义、世俗主义与信仰主义,固然会针锋相对,各有立场,坚信本身的立场符合甚至代表着真理,就是信徒们,也因其皈依各不相同,对于宗教的价值内涵,也更容易接受符合自身宗教特点的解释。

  • 标签: 礼乐文明 隆礼 教理 邦国 公共政策 价值评估
  • 简介:全文旨在探究《尚书·尧典》所述“五”的真正意涵,并提出吾人对其应有的认识。首先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说法,认为“五”之所指,应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之为确诂。其次则指出在近代以来,对五伦之的一片挞伐声中,仍有加以肯定,但也提出检讨者,因以贺麟、李国鼎两人之说为例,介绍其所持的观点。最后则谨就所知,提出两破即破除两种误解、两立即建立两种正确认识,以澄清对五伦之的质疑,揭示五伦之的真谛。期待大家能正面看待五伦之,使其继续发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 标签: 五伦之教 贺麟 李国鼎 类推 合乎情理
  • 简介:明清时期,伊斯兰汉文著述大量出现,汉语伊斯兰在很多非基本信仰问题的思考与表述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清代后期,以蒋湘南与蓝曦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学者,系统利用熟悉的易学资源阐释汉语伊斯兰思想。其中蓝曦在《天方正学》中,发展了王岱舆、马注等人已经开始的以回释儒的传统,大量利用卦气说、伏羲画卦说、易象说与太极化生宇宙说一套易学话语系统,作为建构汉语伊斯兰思想的重要资源,这可以看作易学在清代的一个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中国思想史上格义的传统、易学强大的阐释空间、伊斯兰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沟通之处、汉语伊斯兰思想明显有苏非气息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天方正学》 易学 以回释儒 伊斯兰教中国化
  • 简介: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的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之请,在家乡的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的“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的疑难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的记载上,《传习录》下、《年谱三》和《天泉证道纪》是三条最为基本的文献。

  • 标签: 四句教 “四有” 考辨 《传习录》 少数民族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