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7 个结果
  • 简介:正《法院新闻》是山东济南两级法院第一个全部由干警采编、拍摄、制作的视频节目,自2011年9月正式开播至今已播出8期。由于其真实地报道法院动态,反映干警生活,被干警们誉为法院自己的"新闻联播"。随着济南法院网的开通运行,《法院新闻》这一品牌栏目也正逐渐被社会公众所认知,

  • 标签: 法院 新闻联播 两级法 品牌栏目 干警 工作人员
  • 简介:<正>当代中国和传统社会相比具有天壤之别,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经济上,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在政治上,由集权向民主的发展;在文化上,由封闭向开放的演化。这些都说明了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价值观念的更新。与此紧密相连的伦理道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契约伦理成为时代的诉求,独立、自由、平等、博弈等成为时代的精神。法治文明是现代文化的标志,法治是人们认同的文化公理,权利是要被认真看待的。体现人的主体性的权利主要表现形式为法定权利,那么法定权利的正当性取决于与道德权利的紧密联系程度。与此相应的法制观念、立法形式、法律模式、价值位阶、动力权衡和资源配置等立法机制的诸多方面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变化和改善,才能使法律权利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法治文明 法定权利 立法形式 法律权利 立法权力 立法制度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法学家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在中国学界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其中的一些格言式的论断,比如“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早已频繁地出现在法律学者与学生们的笔下和口中。在笔者看来,这本由4篇演讲稿汇集而成的仅仅8万字的著作,之所以在中国获得了较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成功地揭示了西方文化(而不仅仅是西方法律)的一个本质特征:以宗教一法律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同时,它也揭示了西方人以宗教一法律为皈依的生活方式。在这本书中,伯尔曼先生一咏三叹,以预言家和圣者的口吻,探析了西方宗教与西方法律的共通性,论证了法律离不开宗教、宗教也离不开法律这样一些相互关联的命题。

  • 标签: 《法律与宗教》 西方法律 中国 文化形态 西方文化 生活方式
  • 简介:法律职业共同体作为虚拟概念的'想象共同体',其成员具备相近的职业身份、职业技能、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相似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致力于构建可被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依靠其对共同体内部强大的凝聚力来维系'共同'的关系。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共同体良好社会地位的有效保证,也是构筑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相反的,法律职业伦理的缺失则会直接引起共同体的失信危机,法律权威可能受到质疑,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此被打破。法律职业共同体所有成员在遵循崇尚正义、信仰法律、保持独立等共同职业伦理外,基于具体角色和分工的不同,其各自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在共识的基础上存在着差异。

  • 标签: 法律职业共同体 职业伦理 伦理规范
  • 简介:近年来,公权力滥用现象屡有发生。而所谓“公权力”,已成为学界的行话切口,把官场腐败抽象化,用来跟另一个抽象概念“个人权利”对照。後者又往往理解成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公民享有的人身、财产和社会文化等权利,而政府对之负有依法保护的责任。三十年法制建设,天天这麽宣传,称之马“普法”。

  • 标签: 职业伦理 权力滥用 困境 个人权利 滥用现象 官场腐败
  • 简介: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正处在由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到全面建设法治体系的过渡阶段,法治建设瓶颈的突破,有赖于法律职业群体的培养和壮大。构建我国法律职业伦理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共同价值观的要义之一。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要求下,职业伦理应该成为调整法律职业关系的指导性理论,而对法治思维的解读离不开职业伦理内容中天然蕴含的功能论证、意识形态、方法论及德性自我等属性的引领,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界定与阐示之下,检察官的职业伦理观能够觅求到自身的正当性。

  • 标签: 法治思维 功能论证 意识形态 方法论 德性自我
  • 简介:法律要具有活力或者被信仰,则必须函摄社会和历史的“魂”。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无疑是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应有的“魂”之一,而法律的“魂”则不可能被植入,只可能自然生成。因此,在社会与历史的传统、转型、现代的转换之中,如何将文化的基因纳入其中,便是法伦理学的担当与追求。

  • 标签: 法伦理学 转型 制度伦理 价值 使命
  • 简介:合同法伦理问题分析历来是中外法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且在合同法各项规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内在联系,共同构成比较完善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验证了合同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赋予合同法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逻辑,甚至外化为某种程序和形式。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分析合同法若干问题,进行有关伦理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指正其伦理偏离或者缺失。

  • 标签: 合同法 诚信理论
  • 简介:本文以全新的角度深入分析和阐述了伦理学的三个特色:专业的特色、理论的特色、方法论的特色。认识伦理学的特色,才能进一步认识伦理学的价值和功能,促进伦理学的发展。伦理学特色表明,伦理学的功能是解释、预测和控制,满足人和社会的道德要求,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水平。

  • 标签: 伦理学 人学 价值 实践理性
  • 简介: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基因编辑和人类生殖》认为,遗传基因编辑本身在道德上并非是不可接受的。本文节选了报告中有关遗传基因编辑和人类生殖健康、遗传基因编辑和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确保人类遗传基因编辑以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式进行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未来人们福利的原则;二是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固原则,并阐释了报告所提出的人类遗传基因编辑治理建议。

  • 标签: 基因编辑 人类生殖 伦理原则
  • 简介:<正>我国的公共教育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构成教育体制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在最近20年间,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从而具有了一种非政府的和非企业的组织特征。公共教育体制向社会所提供的教育产品正在发生某种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通过市场的途径来

  • 标签: 教育体制改革 公共教育 私人物品 办学自主权 学校教育 国立大学
  • 简介:全球化的经济并没有带来一个西方模式的全然同质的全球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核心是'仁、义、礼'伦理体系,这个体系将家庭伦理与政治原则混同,无法使同样的规则平等地适应于每一个人,但儒家伦理的'示范伦理学'特色相对于'规范伦理学'在今天具有值得珍视的合理性,儒家的修身原则可以对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民主依然需要人格的魅力,这是儒家对现代民主可以贡献的重要内容。

  • 标签: 示范伦理 规范伦理 法治
  • 简介:安乐死合法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安乐死涉及到法学、哲学、社会学、医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需要进行足够的论证和分析。本文从传统“注重生命神圣、忽略患者尊严和健康价值,以医学父权主义为中心”的医学伦理向现代的等值“重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尊严及指导合作、相互参与的医患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寻求支撑安乐死合法化的基础。

  • 标签: 安乐死 合法化 医学伦理 生命质量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国有资产,这部分财产,是自建国以来历数十年全国人民辛勤劳作积累下来的。然而遗憾的是,对我国国有资产目前尚缺少科学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有财产运作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非理性短期行为严重,对国有财产管理及支配手段单一,远未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体制。众所周知,自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因素越来

  • 标签: 国有财产 道德义务 财产管理 义务论 功利主义 伦理原则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律师职业伦理规范建设大致经历了从纪律走向规则、从规则确立走向规则实施的转型发展。随着律师队伍的急剧扩大和律师行业整体格局的重大变化,不断涌现的律师执业失范行为对于律师职业伦理规范构成新的挑战。而对于律师职业伦理规范建设来说,新的时代背景也隐含着重大的机遇:律师队伍的急剧扩大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律协地位的突出为律师职业伦理的规范化执行提供了组织条件,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与研究重要性的提升则奠定了研究力量。与此同时,律师职业伦理问题的中国化进程依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一步跟进。

  • 标签: 律师 职业伦理 行业管理 律师协会 失范行为
  • 简介:2000年国庆节前夕,为新闻界所关注的、湖南省祁东县女副县长曹素英等五位政府官员状告《中华工商时报》社、《家庭导报》记者苏牧和《中国资产新闻报》记者瞿国辉侵害名誉权一案有了终审结果。

  • 标签: 中国 产新 资产 工商 祁东县 县长
  • 简介:近年来,涉及法律人职业伦理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律人职业伦理培养的问题也引起了法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中法律人职业伦理培养的现状,对法律人职业伦理培养的进路进行反思,从法律人职业伦理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推进法律人职业伦理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法学教育 法律人 职业伦理 培养 进路
  • 简介:传统儒家伦理一直致力于制度诉求,以求实现兴邦文礼的社会理想。孔孟开始为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治理思想及“仁政”建议,荀子则进一步提出“礼制”主张,到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传统儒家伦理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治理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儒家伦理的社会治理功用的实现,极大地得力于其制度化模式,昭示着“伦理道德的社会治理功用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助推”的道理。

  • 标签: 传统儒家伦理 制度诉求 孔孟 荀子 董仲舒
  • 简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直被尊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有众多儒家之伦理被逐渐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法典之中。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之外尚有释、道等外来或本土的思想流派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扬、流传。以外来宗教中影响最大的佛教为例,其与儒学曾发生一些冲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后者对前者"毁人伦"的批评。作为被"儒家化"的历代王朝法典,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在与宗教管控有关的部分,自然也表现出与儒佛冲突相对应的一些对佛教的限制(而非禁止)。如《大清律例》中,这样的律文主要有"称道士女冠"、"私创庵院及私度僧道"、"僧道拜父母"三条,从唐迄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三个条文有所流变、损益,但其限制佛教的立法意旨始终一脉相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这种"限而不禁"的国家宗教管控政策中发展演变。

  • 标签: 儒家伦理 大清律例 近思录 儒佛冲突 宗教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