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2 个结果
  • 简介: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是党中央于八十年代初总结历史经验后提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方针。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决定》,对政法机关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检察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重要工具,在过去十年里,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积极参加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明确认识,分清职责,采取积极措施,投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项庞大社会工程之中。

  • 标签: 检察机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工作 社会治安问题 人民民主专政 新形势
  • 简介:鉴定结论在刑事诉讼中除具有其他证据共有的功能,即司法办案人员借以查明案件事实,认定案件性质之外,还以其专门、特殊判断和认定方式,使初步具有证明作用案件材料呈现出特有的证明力。司法实践中,由于办案人员认知方法、法律素质和对案件理性思考等方面存在差异,对鉴定结论认识、理解和最终评判、认定都是不同。由于对鉴定结论所持态度不同,案件最终处断结果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司法实践所追求判定结果同一性、必然性由此会受到挑战。因此,对鉴定结论审查、判断与认定,确定一个相对统一标准,掌握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实为提高办案质量、提升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优化诉讼环境、稳定诉讼秩序所必需。

  • 标签: 司法鉴定结论 司法处断决定 审查 判断 认定
  • 简介:调取手机通信记录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内外侦查机关经常使用一项侦查措施。由于手机通信记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业务记录而忽视对它法律规制。借鉴美德等域外法治国家相关理论,结合侦查实际,提出规制手机通信记录调取层次理论,以实现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平衡。

  • 标签: 刑事诉讼 刑事侦查 手机通信记录 法律规制
  • 简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范围具有规范侧面与诉讼侧面,不但涉及证据客观性、关联性,更关乎证据合法性问题,具有一定特殊性。合理地界定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范围应当兼顾证明结果真实性与证明过程正当性。为此,应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案件限定为重大案件,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具体情形限定为有重大争议关键性证据事项,并设定必要例外。

  • 标签: 侦查人员 出庭作证 范围 界定
  • 简介:依据刑事诉讼性质和目的,遵循刑事启动程序运行规律和启动原则,考察国外刑事启动程序制度设计,结合我国诉讼文化传统和刑事启动程序现状,改革我国刑事启动程序被动、封闭、单一特征,应该在宏观上由程序型启动转变为随机型启动,由二方组合结构模式转变为任意性措施启动二方组合和强制性启动措施司法控制三方组合双重结构模式;在微观制度设计上建立案件信息登记制度替代立案制度,把它作为侦查工作前期工序.加强启动程序分流功能,实行两步式侦查模式;在配套措施上扩大辩护律师权利,完善被追诉人权利救济机制,保障控辩力量平衡,以适应随机型启动模式需要.

  • 标签: 刑事诉讼 启动程序 宏观走向 具体方案 刑事诉讼 程序改革
  • 简介:刑事和解各项价值功能发挥前提是当事人之间能够达成和解协议,从逻辑上看,当事人之间一项和解最终能否达成,需要经过启动和解和进入和解后谈判协商两个阶段。在以上两个阶段中,当事人主体性因素对和解开始、进展乃至最终结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促成和解和制度规范角度出发,司法机关对此应当予以重视。

  • 标签: 刑事和解 达成 当事人 主体性
  • 简介:积极一般预防理论着力法律忠诚意识培养,强调规范有效性的确证,申彰秩序信赖稳定预期,致力社会同一性维系,力图通过刑法规范明文宣示和刑罚适用惩罚教育,导引守法善行,贬抑违规恶径,实现规范认同。然而,积极一般预防以刑罚强制惩戒作为教育公众遵循刑法,学习守法善行手段,又不可能彻底撇离威慑,陷入威慑与认同正当性纷扰之中;积极一般预防以法忠诚意识训练为内容,而未能触及规范本身善恶性质甄别,陷入忠诚恶法正当性危机;积极一般预防凸显刑罚惩戒对公众规范意识唤醒,抨击威慑刑对人工具利用,无从实质改变积极一般预防将人作为预防公众犯罪工具性效用,陷入工具正当性困境之中。因此,刑法知识转型需要对积极一般预防理论保持应有的警醒与反思。

  • 标签: 积极一般预防 刑罚正当性 理论构造 规范意识
  • 简介:知情权是刑事被害人基础性和前提性诉讼权利,属于基本人权范畴。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知情权保护有利于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应当在我国宪法中规定被害人知情权,并在刑事诉讼法中具体规定被害人知情权内容、行使方式,完善知情权告知程序及保障措施。

  • 标签: 刑事诉讼 被害人 知情权
  • 简介:若以诉讼立场为标准,公诉人与被害人均为刑事诉讼中承担控诉职能诉讼参与主体,二者在惩治犯罪目标的指引下有一定协同性。基于各自程序利益重点不同,检察机关公权力与被害人权利之间存有分歧,甚至是冲突也在所难免。其中原因不仅仅是价值观念差异,更多是公诉权在程序运行中未能顾及被害人个人利益需要。在域外,公诉权运行虽不受被害人意志左右,但却十分尊重其情感需要并给予适当程序参与机会。从被害人取得公理基本原则出发,国家权力充分尊重权利,是实现我国公诉权与被害人权利程序协调理性选择。

  • 标签: 刑事诉讼 公诉权 被害人权利 冲突 协调
  • 简介:本文以H省人民检察院2007—2012年死刑二审案件法律监督实践为基础,结合其他一些地方情况,剖析了当前检察机关对死刑二审案件法律监督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死刑二审案件法律监督对策建议。

  • 标签: 死刑 二审 法律监督
  • 简介:犯罪是个体社会化缺陷表现。社会化缺陷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是产生犯罪心理基础。因此监狱对违法犯罪者矫治,应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为核心。罪犯社会化包括社会性重建、健全人格重塑道德行为和守法行为养成等内容。

  • 标签: 犯罪人 社会化 犯罪心理 人格重建 监狱
  • 简介:<正>不断深化对综合治理工作认识,强化为经济建设服务观念党中央把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之一,摆到了全党面前。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真正把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检察机关重要议程,摆上检察工作重要位置,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对综合治理重要性认识,强化为经济建设服务观念。

  • 标签: 综合治理措施 综合治理工作 经济发展 人民检察院 经济建设服务 山东省
  • 简介: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新产生一类犯罪,具有高技术化、跨国化、形式多样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严重威胁着网络经济正常发展。为了遏制这一跨国性犯罪,国际社会制定了若干刑事法律文件,但对网络信用卡诈骗法律性质,各国还存在不同看法。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给我国刑事立法也带来了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使用信用卡后拒付犯罪化问题、信用卡诈骗信息化问题等。

  • 标签: 诈骗犯罪 刑事立法 犯罪化 信用卡诈骗 刑事法律 性犯罪
  • 简介:犯罪根源是理论逻辑上一种指向——再犯罪根源①王牧犯罪根源回答犯罪最终产生,关系到寻找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方向,是犯罪学最基本理论,探讨犯罪根源是犯罪学基本任务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探讨犯罪根源。由于对犯罪根源不同认识,在犯罪学中产生了...

  • 标签: 犯罪根源 犯罪原因 生产方式 理论逻辑 犯罪学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长期以来,在刑法解释过程中,各解释方法均是平行而论且择一采用,但是以何解释方法之结论为司法之准据让人费解,此问题也难免导致刑事司法任意。究其原因,刑法学界迄今并未构建起教义学意义上刑法解释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之建构无疑会有助于限制刑法解释结论任意性。以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以及目的解释为主干,并以目的解释为核心开展前述体系构建是一种初步尝试。首先,目的解释方法是为实现刑法之目的,因此该解释方法应位于各解释方法之首,但是何为刑法目的还有进一步检讨必要。其次,对目的解释实有予以限定之必要,这有赖于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运用。最后,刑法解释方法体系建构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 标签: 刑法解释方法 体系建构 目的论解释 刑法目的 限定
  • 简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了本罪术语界定、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等问题,但对实务中争议较大“支付能力”认定问题却未涉及。本文围绕支付能力认定中权利保障均衡实现难题进行经济分析,进而主张应在现有条件下进行以利润为导向企业法入支付能力精细化认定,并探讨支付能力认定证明责任,提出藉以建立劳动报酬保险制度来实现支付能力认定观点。

  • 标签: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支付能力 利润 劳动报酬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