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剧学月刊》是1930年代产生很大影响的戏曲刊物之一。《剧学月刊》集中反映了民国戏曲期刊批评的现代转型。在期刊传媒的影响下,民国戏曲期刊的戏曲批评主体发生了转变,兼具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了期刊编撰和戏曲批评。在戏曲批评内容上,《剧学月刊》集中戏曲命运、戏曲价值、戏曲教育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价值的观点。在戏曲批评文体上,《剧学月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戏曲批评文体的样式,同时又发展了与期刊载体相关的新型的戏曲批评文体,集中体现了戏曲批评文体的现代转换。民国期刊戏曲批评转型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戏曲方式、文化语境的转换,更与戏曲自身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

  • 标签: 民国戏曲 《剧学月刊》 戏曲批评 期刊传媒
  • 简介:现今时代,社会各界愈来愈重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随着大学逐步走出象牙塔,在大学和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社会服务的功能已成学界探讨的热点。从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社会服务切入,探讨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社会服务形式,着重分析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和组织,总结其社会服务的特点,并对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社会服务进行评价,以期为当代大学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民国时期 清华大学 社会服务
  • 简介:论文选取邹荻帆在1937年民国期刊上发表的诗歌作品进行横断面的剖析。对劳动者困苦生活的同情,对祖国、人民灾难的忧郁与抗争是1937年邹荻帆诗歌创作的基调。邹荻帆在诗歌起步阶段就获得茅盾、巴金、胡风、黎烈文等著名文学家和编辑家的高度认可与重点培养,这与作者清醒的时代自觉、文体自觉密不可分。邹荻帆1937年在刊物中发表的诗歌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诗坛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民国期刊 邹荻帆 诗歌创作
  • 简介:余秀诗歌中最核心的三个意象是"白""秋"与"爱"。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三个核心意象的分析,让读者走进余秀的诗歌世界,发现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 标签: 余秀华 诗歌 意象
  • 简介: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 标签: 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公民身份
  • 简介:以储望钢琴音乐创作为研究载体,对其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储望根植于作品中的民韵之美与作曲家人生百态的内在关系,阐述其钢琴音乐创作对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贡献与意义,旨在为我国未来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与方向,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储望华 钢琴音乐创作 钢琴音乐研究 民韵之美
  • 简介:北宋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戏剧也迅速发展。试以孟元老《东京梦录》为主要考察对象,根据书中对汴京社会场景的记载,分析北宋戏剧的历史地位、演出场所、演出情景等。

  • 标签: 北宋 汴京 戏剧 《东京梦华录》
  • 简介:作为19世纪末美国文坛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伊迪丝·顿一生著作颇丰,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其中小说方面的成就突出。《纯真年代》和《夏季》就是她很优秀的两部小说,小说背景虽有不同,但对主人公阿切尔和切丽缇的成长经历的描写都符合成长小说的基本模式。都明显体现了主人公内心不断走向理性与成熟的成长之路,凸显了成长的主题,丰富了对成长小说的研究。两位主人公的成长也反映出作者顿本人的成长和成熟。

  • 标签: 伊迪斯·华顿 《纯真年代》 阿切尔 《夏季》 切丽缇 成长主题
  • 简介:农房抵押贷款对于盘活农村金融,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全面推广仍然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五华县作为全国59个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在建立健全产权流转体系、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层次信贷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其他地区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示范。在总结做法和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房抵押贷款的政策建议。

  • 标签: 农村金融 改革试点 农房抵押 普惠金融
  • 简介:3月16日下午,学校组织统战部、宣传部、团委共同在图书馆四要报告厅举办了刘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情为大草原抒怀”专题讲座。

  • 标签: 专题讲座 内蒙古 记者 报社 校园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