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从多元文化对话、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审美机制的现代转向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世界文化对审美现代性的当代启示。从中亦可引发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发展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文化观 审美现代性 精神文化
  • 简介: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第一部成名作《远离尘嚣》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小说描写了宗法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较量,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自负、虚荣的女农场主芭斯谢芭的爱情变化。小说以女主人公和三个男人的爱情历程为主线,她的爱情也从最初肤浅的爱慕虚荣逐渐变得成熟而稳定,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哈代早期受宿命论影响的爱情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女性形象 爱情观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穿透着历史的足迹,贯穿着时代的强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实事求是 文艺观 新时期 反思 《讲话》
  • 简介: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问题,实际上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价值和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因而值得关注。当前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从总体的创作道路、创作方向和价值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多样化的文艺创作、思想和价值并存的态势中也存在着一些创作道路、创作方向和价值观念上的迷误,有些从根本上是错误的、荒谬的。这些都可能对当下的文艺创作、

  • 标签: 文艺创作观 价值观念 理论批评 迷失 创作道路 创作方向
  • 简介:爱米莉.狄金森本质上属于以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其浪漫主义又有独特之处,这就是她对自然、精神和心灵的特别关注。她的自然诗巧妙地融入感情色彩和哲学思考,使这些自然主题的诗歌深深地刻上了她本人的烙印。

  • 标签: 爱米莉·狄金森 浪漫主义 自然 物我交融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它立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又切合当代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是我们民族团结工作在未来更加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向标。创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更加凸显和彰显两者间的内在逻辑性,找准出发点、突破点和落脚点,实现两者教育活动间的交融呈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创新发展。本文将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途径进行论述。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团结教育 路径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诗》教,是历代儒士在《诗》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诗》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诗》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诗》论《诗》,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诗》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诗》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诗,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诗》教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语出《传习录》上卷第11条。由这条徐爱与阳明关于著述与实行关系的讨论,可见阳明对后世著述繁多之严厉批评。本文将阳明此论置于儒家文道、文质关系的诠释史中,试图揭示阳明此论的心学立场,并指明阳明的看法与象山"尧舜之前,何书可读"以及子路"何必读书"论相近,其对文章、著述持更极端的批评态度,这就有滑入老庄"返璞归真"思想之倾向,与儒家重文的思想不相一致。

  • 标签: 虚文 实行 文实 文道 文质 读书
  • 简介:“非个人化”是艾略特诗学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张标签。然而艾略从1930年代开始,逐步放弃了重传统、轻个人的“非个人化”诗学主张,正面肯定与强调了作家个体、个性因素对于传统的丰富发展作用。在这一“个人化”诗学转向中,艾略特抛弃了传统观当中的先验性、抽象性和绝对性,并沿此思路,积极地反思文学观念中的先验性因素,不再以规定性的、总结性的范式来界说文学现象,而更多地从发生学的角度展开诗学思考。这一切共同形成了艾略特中后期诗学思想中的解构特质。

  • 标签: T.S.艾略特 诗学 个人化 解构
  • 简介:<正>一、不可“一以意造”,应“神与万物交”苏轼曾以酿酒、烹饪等力例,指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制作出来的东西其“美恶不齐”却可以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他说此中有是否掌握了规律的问题,还

  • 标签: 个性特征 客观事物 苏轼论 吴道子 创作态度 精神面貌
  • 简介:本文通过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淑·布莱赫德的解读,深刻剖析了淑在叛逆与保守中的矛盾与挣扎。追求自由的女权主义思想与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的激烈冲突,无时无刻不纠结在淑的内心中,由此造就了淑内心中那份特有的叛逆而纯粹、传统而挣扎、彷徨而迷茫、矛盾而纠结的爱。然而,坚持纯洁而高尚爱情的淑,始终挣扎在痛苦而矛盾的心情中,并最终臣服在传统的世俗观念之下,亲手埋葬了她的理想爱情。

  • 标签: 叛逆不羁 传统 矛盾 爱情观
  • 简介:本文以宗教多元论的理论为依据,考察阳明心学对'圣人'的具体阐释。首先,从本体论的方面看,阳明认为圣人之心与常人之心在本体上是相同的,都是与终极天理合而为一的,这是其圣人可学而至的基础。而圣人高于常人之处在于其心的发用,也就是良知本体的彰显,不受私欲障蔽。其次,从功夫论的方面看,阳明强调圣人在'生知'方面有优势,但常人依然可以通过'学知'的方式达到圣人的高度。而且指出了圣人之间在才能上有差别,从而为循序渐进地学习圣人提供了可能性。最后,从道德践行的角度,阳明认为圣人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个人的自我修养,另一方面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忧国救民的道德实践。阳明还进一步强调了圣人以'万物一体'为道德实践的标准,并指出了阳明的'圣人'佛教的包容态度。

  • 标签: 宗教多元论 圣人 阳明心学 本体论 功夫论 道德践行
  • 简介: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渐入高校,他们的生活态度不端正、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教育对策等方面剖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校情况,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定人生的意义,热爱生命。

  • 标签: 独生子女大学生 生命观 教育对策
  • 简介:我国古代婚俗现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嫁娶礼仪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文化。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来看,古代婚俗文化有其独特研究价值,对于溯源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动态,及其礼制、风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相对开放的历史阶段,人们的婚俗习惯和生活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 标签: 婚俗文化 宫怨 唐代诗歌 湘妃怨 人类繁衍 陆畅
  • 简介: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诗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并对齐梁咏物诗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以往学界在研究汤显祖的思想时,多认为他的“至情论”核心是“以情抗理”,“有情人”杜丽娘就是他的代言人。在《牡丹亭》中,生前的杜丽娘固然可以视之为觉醒的青春形象(这些性格因素恰是作者继承素材而来的),但她的回生之路却是一步步走向传统,回归礼教。杜丽娘由人而鬼,再由鬼而人,始于情,终于礼,最后重新融入到了现实秩序之中。可以说,杜丽娘的形象内涵虽然有心学挑战传统礼教的激进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了作者“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的追求与倡导礼乐教化的苦心,这恰恰体现了他对心学的回拨态度,其复古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 标签: 至情 礼乐 心学 传统 回拨
  • 简介:《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TheNortonAnthologyofWorldLiterature)系列从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数百万的教师、学生和普通读者阅读使用,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在现有诸多世界文学选集中占据权威地位。本文以2012年最新版《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若干以往版本。对其选用、译介、编排、解释世界文学作品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呈现其世界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文学是多元起源,其发展不是汇聚在一起的河流,而是多条线索的交织;世界文学的范围从西方拓展到全世界,从“名著”扩大到“代表性作品”,从纯文学作品延伸到思想文献、民间文学和大众作品。《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按“主题”划分教学模块,每个主题模块统领若干文本,增强了作品的关联性,而大量辅助性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标签: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 世界文学理论 世界文学
  • 简介:马克思把时间区分为感性时间、活的时间和自由时间,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人类劳动时间是"活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儒家时间属于内在于生命的时间,要求生命把握宇宙时间的节拍,"与时偕行",实现生命的永恒,即在辩证时间的体验中获取超验时间。马克思与儒家都站在人的存在的视角来审视时间,得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二者又表现为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现实时间与超验时间、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差异,属于两种异质的时间,二者存在互补性。

  • 标签: 活的时间 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超验时间 辩证时间
  • 简介:公正是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在西方,自柏拉图至罗尔斯,均立足于人性自私,将关于它的理论侧重于制度设计。中国的公正思想则是道德自律主义的,朱熹首创式地实现了它的心本哲理化,具体在他解释程颐以公正解释《论语》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章时。朱熹用公体正用解程子的公正,体现了其将公正哲理化;以无私心解释公字,以好恶当于理解释正字,则体现了其公正思想的心本指向。朱熹的公正思想离不开其时代土壤:邢昺、刘畅、陈祥道、郑汝谐、张栻等的对"能好人能恶人"章的解释已包含他公正思想的因子;程门之学则是其源头。朱熹的心本哲理化的公正思想,在元点和意义生成上由阳明所完成:元点是"良知"(心体);意义生成上则是"致良知"(格物)。当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公正,应是整合中西的道德自律和制度设计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公正。

  • 标签: 朱熹 公正 体用 心本 西学 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