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据ClarkeTA2011年6月7日[ProcNatlAcadSciUSA,2011,108(23):9384-9389]报道,英美科学家首次精确地展示了细菌中运送电荷的细胞内蛋白质分子结构,详细揭示了细菌如何将电子由细胞内推到细胞外的"细枝末节",

  • 标签: 细菌 电荷 细胞内蛋白质 转运 英美科学家 分子结构
  • 简介:目的对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方式与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骨折临床效果观察,探讨胸腰椎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5年9月8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别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4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3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2.5岁。观察对比术前、术后、术后12、18个月时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术后12、18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变化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2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术后18个月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组与跨伤椎固定组,均能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本文中经伤椎固定组能够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治疗中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弓根钉
  • 简介: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多媒体文本中不同的字体强调方式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不同字体颜色和加粗(3X2)的字体强调方式作为实验组,以黑色不加粗的字体作为对照组来进行实验设计,从总注视次数、阅读时间、目标区停留时间3个眼动指标对学习者认知加工过程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有字体强调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没有字体强调;在被研究的5种强调方式中,蓝色加粗的字体强调方式下的阅读效果最佳。

  • 标签: 眼动仪 多媒体课件 字体强调形式 眼动指标 蓝色加粗
  • 简介:目的观察前方经胸骨及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对上胸椎结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7例上胸椎(T1-4)结核患者。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手术14例(A组),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13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27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F-36量表的记分,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ODI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的记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上述三项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上胸椎结核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功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两种手术方式无关。

  • 标签: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随访研究 生活质量
  • 简介:临床检验设备管理是指仪器设备购置、验收、作业指导书、标识、使用、维护、核查、存放、停用、记录、报废等各种活动。文章阐述临床检验设备管理员负责临床检验设备申购、使用、维护维修和检定校准及报废管理,并负责建立和保管临床检验设备档案、核查归口;各专业组管理员负责编制作业指导手册,保管该组所配置的临床检验设备;关键临床检验设备由检验科主任授权专人使用。严控临床检验设备申请购置制度,落实安全维护人员制,对临床检验设备维修、检定实行制度管理,各环节详细记录,保证临床检验设备正常运行。

  • 标签: 医疗设备 设备管理 临床检验 维护保养
  • 简介:目的 开辟简便、安全、疗效可靠、无损伤、痛苦小的子宫肌瘤栓塞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PVA加明胶海绵经Cobra4F超滑导管行子宫动脉栓塞。结果 3个月复查肿瘤缩小16.78%,6个月缩小21.40%,一年内缩小25%~55%。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肌瘤 栓塞 介入性放射学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中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 下肢长度
  • 简介:探讨经络的本质。基于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通过简化模型的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比较。生物体内光子辐射场可产生强干涉现象。提出经络干涉假说:生物机体光子辐射场具有非局域相干性,在机体内发生干涉现象,其干涉聚束构成一个整体的立体性网络,在生物体表(相当半反射面)形成强弱相间的条纹(聚束)即经络。它携带着相关脏器的生物信息,将机体内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 标签: 经络 生物光子 干涉 假说
  • 简介:我们对200名患有心脏病和心血管症状的病人短时心率变异性分析(HRV),对照其时域及频域分析指标,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负性相关关系。并根据频域分析中低频峰和高频峰比值(LF/HF)的正常范围来确定时域分析中每5mi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的正常标准,发现LF/HF正常范围内,同时测出的SDANN多在30ms以上,不同于通常认为的50ms以上的正常标准。由此可以认为短时HRV时域分析的正常标准可定为>30ms。

  • 标签: 短时心率变异性 心脏病 心血管病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总结我院自1985年5月至1996年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病人247例,现根据其病理,影像学表现及中医辨证(证型)关系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60例,女性87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最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影像学检查 临床资料 外伤 发病机理 男性
  •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均为初产妇,单胎,平均年龄28岁。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应用血浆置换治疗后,2例患者肝功能完全恢复,1例死亡。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有效和安全的。

  • 标签: 人工肝 血浆置换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 简介: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滤泡状结节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15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3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3.7岁。采用二维和彩色超声检查,重点分析甲状腺肿块内部和边缘回声特点、血流分布特征、搏动指数及血流频谱形态。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腺瘤89例,滤泡状腺瘤44例,滤泡状癌22例。内部回声杂乱及内部微钙化两项指标对诊断甲状腺滤泡状癌有较重要的意义。3级及4级血流信号、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和PI〉1.0等特点为甲状腺滤泡状癌较特异的征象。诊断的灵敏度是88.8%,特异度是74.3%,准确度81.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滤泡状结节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甲状腺滤泡状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在静脉肾盂造影应用中以满足图像诊断质量和X射线曝光参数(kVp、mAs)的优化组合,使X射线剂量控制在最低,降低被检者的有害X射线辐射量。方法对3组不同体型厚度(18cm、22cm、26cm)的被检者,对每组分别以常规摄影条件,增加kVp、降低mAs进行摄影。以kVp与mAs组合图像质量完全满足诊断要求,剂量最低的参数作为最优参考曝光参数。用体模替代3种被检者体型厚度,用同样摄影曝光参数,分别测量体表、体后及有关被检者器官组织的吸收X射线剂量。结果与常规摄影相比,被检者的X射线吸收剂量平均降低了31.97%,面积乘积剂量平均降低了34.57%,有效剂量降低了33.98%。结论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用CR成像技术与投照参数优化组合,对降低被检者的X射线吸收剂量是行之有效的,为其他投照部位用CR或数字X射线摄影(DR)数字成像参数优化组合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计算机X射线摄影 静脉内肾盂造影术 图像质量 X射线剂量
  • 简介: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了首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认识并蔓延开来。近年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多,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对于属职业暴露者的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手术医生中的骨科医生,因手术操作动作大,技术要求高,力量也相对大,骨折端锋利易刺破皮肤等因素,被感染的机会也相应比普通医生增高了许多。虽然意外损伤的感染率有报道为0.33%,但是目前艾滋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旦感染,将给自己、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所以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较为关键。

  • 标签: HIV感染者 手术医生 骨折病人 防护 艾滋病人 骨科医生
  • 简介:建立基于Access软件的进行CT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数据库,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整理我院开展CT介入治疗以来的患者病案资料547份,并对有条件随访的患者进行随访;利用Access软件建立进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数据库。在Access软件平台上成功建立了信息容量大的CT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数据库,并能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录入,资料统计查询也能做到全面准确。基于Access软件的CT介入治疗数据库功能强大,有利于医学信息的快速存储和统计查询。

  • 标签: CT 介入 穿刺活检 ACCESS 数据库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LC)肠道细菌移位(BT)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鼠龄3个月左右,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10只),LC组(LC组,30只)。LC组采用改造的复合病因诱导大鼠LC模型,将肠系膜淋巴结匀浆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结果分为BT阳性组和BT阴性组;留取股动脉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氨;行肝、回肠、肾、脑组织病理学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成功复制了LC大鼠模型。NC组大鼠未发生细菌移位;LC组大鼠细菌移位率为69.23%,其中大部分为大肠埃希氏细菌(88.9%)。BT阳性组血清白蛋白及血氨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BT阴性组(P均〈0.05)。与BT阴性组比较,BT阳性组有更为显著的肝、脑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论BT是LC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明显的肝功能减弱、潜在增加的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相关。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移位 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
  • 简介: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较多,但大多采用经典的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入路。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用经三角肌前中束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认为与传统入路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入路方法 手术治疗 三角肌 肌间沟入路 骨折类型
  • 简介: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新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子宫颈癌后不同时间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状态,探讨放射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贵阳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Ⅱb期-Ⅲb期病理明确诊断为宫颈癌患者90例,中位年龄51岁。治疗方案为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化疗为TP方案(紫杉醇+顺铂或紫杉醇+洛铂化疗)2周期;同步化疗采用顺铂或洛铂单药;放射治疗采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IMRT)及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分别收集治疗前、2周期化疗后、同期放化疗前5d、开始同期放化疗、开始同期放化疗期间每5d取材1次、同期放化疗结束、同期放化疗结束后10d、同期放化疗结束后30d时DNA倍体分析。DNA倍体分析采用BDFACSCantoⅡ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与新辅助化疗前相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42.0%和60.3%(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10-15d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渐下降,与新辅助化疗前相接近(P=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至30.6Gy时S期细胞所占比率与新辅助化疗前相比较略有下降,放射治疗结束后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进一步下降,明显低于新辅助化疗前(P=0.009)。结论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细胞再分布的存在提示放射治疗最好在新辅助化疗后10-15d开始。通过DNA倍体分析了解细胞周期,有助于指导放射治疗时间,从而增加放射治疗疗效。

  • 标签: 子宫颈癌 细胞周期 放射治疗 治疗最佳时间 化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