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概括了国外近年来对冲动性失调的研究,分别介绍了其基本含义、生理机制、测量和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并指出了最新的研究动向。进一步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将会有很大的启示,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标签: 心理学 冲动性失调 综述 精神失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冲动干预护理缺陷的原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依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进行研究,对其中冲动干预护理缺陷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原因,精神症状25例(占62.5%),与病友、家庭闹矛盾6例(占15%),自知力缺失5例(占12.5%),护理人员态度不冷静2例(占5%),其他因素2例(占5%);护理缺陷因素护理方法不当30例(占75%),护理不到位6例(占15%),责任心不强2例(占5%),态度不冷静2例(占5%)。结论对精神病人的冲动行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应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专科护理知识、沟通技巧的教育,是减少护理缺陷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精神病 冲动干预 护理缺陷 分析
  • 简介:摘要这篇文章以父母养育的概念、父母养育的行为、父母养育的方式为写作写入点,随后具体探究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的影响、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对父母养育方式的作用之间的关联性。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多动冲动行为 父母养育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针对性的给予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NOSIE量表中的激惹因子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冲动组(18例)和非冲动组(24例),观察两组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情况。结果非冲动组患者的各项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冲动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冲动组患者冲动行为发生率为83.3%,显著高于非冲动组患者的2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惹因子评分测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患者施以针对性的护理能够避免或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冲动行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借助媒体平台能获取更多的资讯,这在丰富其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健康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暴力影视,充斥着暴力美学,会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产生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暴力影视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影响,并集中讨论了具体的预防机制,仅供参考。

  • 标签: 暴力影视 青少年 冲动性暴力犯罪 影响 预防机制
  • 简介:摘要随着电子游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人们的行为和人格特点也慢慢受到电子游戏的影响。研究结合国内外对电子游戏的成果,考察电子游戏玩家是否具有冲动性人格与行为特征,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结合的形式,测量了电子游戏玩家的冲动性人格特质和延迟折扣程度。结果发现游戏时长和游戏暴力程度均与冲动性的子因素有显著性正相关,游戏时间长的大学生与接触暴力游戏多的大学生有更高的运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

  • 标签: 电子游戏 大学生 冲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96例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采用奥氮平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药物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例数为41例,占比85.41%,总有效例数为47例,占比97.91%,对照组显效例数为29例,占比60.41%,总有效例数为34例,占比70.83%,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例数上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药物,治疗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冲动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丙戊酸钠 精神分裂 奥氮平
  • 简介:目的大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本调查研究从商品因素、大学生消费者因素和外在因素入手,研究大学生在高、低关联度商品上的消费心理特点、差异及大学生生源的城、乡差别和性别差异。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评定。结果大学生在高关联度商品、低关联度商品上的消费有其自身特有的心理特点、有比较显著的差异。结论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引导,商家亦可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特点 生源 结论 关联度 科学
  • 简介:目的为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深入了解他们的消费观念,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综述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消费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

  • 标签: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健康消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