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采用妇乐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取2017年3月21日至2018年6月20日我院70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妇乐片治疗。观察两组中医候积分、生活质量、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候积分数据为(6.05±0.43)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2.13±2.59)分,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为(4.02±0.79)d,治疗时间为(12.37±3.88)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采用妇乐片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使病情尽快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 妇乐片 中医证候积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辩证组与对照组(n=53)。辩证组采用不换金正气散辩证施治,对照组采用法莫西丁与施维舒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辩证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6.79%,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辩证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6.98%,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效果突出,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且能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不换金正气散 加减治疗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银解毒饮治疗银屑病血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银屑病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7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复方青黛胶囊治疗和消银解毒饮治疗,各38例患者。经过2个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92.1%,对照组总显效率73.7%,观察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PASI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皮损鳞屑IL-8含量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血热应用消银银毒饮治疗疗效理想,而且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消银解毒饮 银屑病 血热证
  • 简介:(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闸北200435)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予以益气养阴肺汤治疗,对照组36例予以服用氨茶碱缓释片疗程,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候积分、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咳嗽、咯痰、喘促气短单项症状情及总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咳嗽、咳嗽、咯痰、喘促气短单项症状症情分布及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益气养阴肺汤可明显缓解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益气养阴补肺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观察益气养阴补肺汤治疗稳定期COPD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203-021资料与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活血髓汤治疗成人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45例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是从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成人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抽取的45例。采用活血髓汤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VAS疼痛评分为(2.19±0.88)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活血髓汤治疗成人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45例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活血补髓汤 成人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归髓生血汤联合化疗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23)与观察组(n=23)。对照组采用常规IDA联合Ara-C的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加用左归髓生血汤,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整体有效率(95.7%)显著高于对照组(73.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7%)显著低于对照组(30.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化疗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左归髓生血汤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更好改善白细胞计数,提高治疗有效性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 标签: 小儿急性白血病 左归补髓生血汤 化疗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低渗口服液盐加锌制剂用于小儿急性腹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中随机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组1,组2和组3,每组有患儿40例。对组1的患儿采用口服液盐进行治疗,对于组2的患儿采用低渗口服液盐进行治疗,而组3的患儿在采用低渗口服液盐加锌制剂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组1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2.5%,组2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4.7%,组3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7.5%,通过对比发现组3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组1和组2的治疗有效率(P<0.05)。而在脱水程度以及腹泻症状的改善情况方面,组3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组1和组2的改善情况(P<0.05)。结论低渗口服液盐加锌制剂用于小儿急性腹泻治疗中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低渗口服补液盐 锌制剂 小儿急性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结合手法按压整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应用液解痉通便加腹外推挤法进行空气灌肠复位的肠套叠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观察组A组,然后抽取2015年以前单纯行空气灌肠复位的肠套叠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儿复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60例患儿中有58例患儿复位成功,B组60例患儿中有54例患儿复位成功。结论小儿肠套叠应用液解痉通便加腹外推挤法进行空气灌肠复位的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 补液 解痉 通便 腹外推挤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患者给予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分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也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对患者的影响较大,给予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补阳还五汤加味 脑梗死恢复期 气虚血瘀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免疫学改变与中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对59名确诊为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RF、ANA及抗SSA、抗SSB抗体进行测定。结果阴虚内热型患者与气滞血瘀型患者的抗SSB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型间RF、ANA、抗SSA抗体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型与血抗SSB抗体间存在一定关系,与RF、ANA、抗SSA抗体间无相关性。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中医证型 类风湿因子 抗核抗体 抗SSA抗体 抗SSB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脾阳虚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脾阳虚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分为A组(n=30)和B组(n=30)。B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肝脏储备功能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A组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明显优于B组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B组的(7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脾阳虚肝硬化腹水取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苓桂术甘汤 脾阳虚证 肝硬化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痛风中医型客观化指标及综合干预模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临床就诊的294例痛风患者纳入观察组,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期选择10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型痛风患者客观化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治疗,对比不同中医型痛风患者治疗前后客观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风湿蕴热、痰瘀痹阻、久痹正虚患者WBC、UA、ESR、CRP、TC、TG及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风湿蕴热、痰瘀痹阻、久痹正虚患者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痰瘀痹症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中医型患者WBC、PLT、UA、ESR、CRP、TC、TG、HDL-X及LDL-C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风湿蕴热、痰瘀痹阻、久痹正虚患者WBC、UA、ESR、CRP、TC、TG及LDL-C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风湿蕴热、痰瘀痹阻、久痹正虚患者HDL-C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P<0.05),痰瘀痹症PLT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P<0.05),且不同中医型痛风患者WBC、PLT、UA、ESR、CRP、TC、TG、HDL-X及LDL-C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痛风患者客观指标与其中医型具有明显相关性,且随综合干预治疗而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客观指标可临床作用判别中医型及评估预后效果的重要指标。

  • 标签: 痛风 中医证型 客观指标 综合干预模式 相关研究
  • 简介:摘要根据卫生部2005年6月1日实行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查验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儿童入托和入学时,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及时对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儿童进行补种。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是专业人员,不能准确判断儿童是否漏种,学生开学后也不愿到接种单位补种疫苗,导致查验及补种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和教育部门制定新的工作方法,由接种医生提前查验审核,学生在假期补种疫苗。该方法在基层付诸实施以来,操作简单易行,特别得到当地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值得推广。

  • 标签: 接种单位 接种证 暑假 审核
  • 简介:摘要肺血栓栓塞症为肺动脉阻塞或右心血栓阻塞致使肺循环产生障碍的一种综合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内接受诊断治疗的肺血栓栓塞症病历逐年增加,PTE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通过研究指出“二二法”对辅助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具有重要作用,以期为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提供参考。

  • 标签: 二证二法 肺血栓栓塞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与中医型的相关性及其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均在入院后接受体格检查及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在中医辨证理论支持下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分析H高血压与不同中医型间的关联、动态血压特点。结果200例H型高血压患者中,肾气亏虚38例(19.00%)、痰瘀互结89例(44.50%)、肝火亢盛39例(19.50%)、阴虚阳亢34例(17.00%);痰瘀互结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P<0.05);阴虚阳亢日间、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其他三(P<0.05),肾气亏虚收缩压日间变异性显著高于痰瘀互结(P<0.05);肝火亢盛日间舒张压变异性高于其他三(P<0.05);阴虚阳亢舒张压夜间变异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三(P<0.05)。结论H型高血压多见痰瘀互结,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存在一定的型差异。

  • 标签: H型高血压 中医证型 同型半胱氨酸 血压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共48例,按照数字表诀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阳还五汤加减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疾病时,可根据患者不同致病因子,对症配比阳还五汤加减给予治疗,疗效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补阳还五汤加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阳还五汤加味配合针灸理疗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近3年来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脑蛋白水解物加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阳还五汤加味配合针灸理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阳还五汤加味配合针灸理疗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效果显著。

  • 标签: 补阳还五汤加味 脑梗死后遗症 针灸 理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穴位埋线配合人参精安神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住院接受治疗的98例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组方法数字分组法。每组49例。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埋线+中药组给予穴位埋线配合人参精安神方治疗。对比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1)埋线+中药组相比于埋线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ACE-R评分相似,P>0.05;治疗后埋线+中药组相比于埋线组ACE-R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人参精安神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不同中医型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尿毒症皮肤瘙痒伴睡眠不良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法将患者分为湿毒浸渍组、血虚风燥组及瘀血阻络组,其中湿毒浸渍组患者10例,血虚风燥组患者26例,瘀血阻络组患者10例。结果经治疗,三组患者在皮肤瘙痒、睡眠质量上均有改善,血虚风燥组患者的治疗缓解率明显高于湿毒浸渍组及瘀血阻络组患者,瘀血阻络组患者的治疗缓解率高于湿毒浸渍组患者,三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湿毒浸渍型及瘀血阻络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相比,血虚风燥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进行HD联合HP治疗的效果更好。因此,HD联合HP治疗对血虚风燥型尿毒症皮肤瘙痒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尿毒症 皮肤瘙痒 中医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