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PDCA循环法在重症医学科(ICU)护理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实习的60例重症医学科(ICU)护理临床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习生使用普通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实习生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实习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的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观察组实习生的实践能力优良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结论采用PDCA循环法对重症医学科(ICU)护理临床实习生进行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实习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PDCA循环法 重症医学科 临床实习带教 ICU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产妇采取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硬膜外麻醉对其循环容量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02~2017.01期间为收治时间,将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在患者发生低血压时行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至手术结束,研究组予以患者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麻醉,并对比循环容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在T1、T2的血浆容量及血容量均较对照组稳定,其血容量、血浆容量在不同时间点内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采取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硬膜外麻醉对其循环容量的影响效果较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去氧肾上腺素 小剂量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 血环容量
  • 简介:目的:应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研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与心肌微循环、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1周内有无发生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A组,共17例)与无心绞痛组(B组,共12例).采用PhilipsSonos5500超声诊断仪和S4探头进行超声检查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显像.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管重建术,并于术后第5周复查二维超声.结果:①A组出现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患者为3/17(17.6%)明显低于B组(8/12,66.7%),P<0.001.②A、B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在术后第1周差异无显著性.A组为52.2mm,B组为55.0mm,P>0.05,而在第5周A组的EDD(47.4mm)明显小于B组(55.5mm)(P>0.05).A组的EDD逐渐减小(P<0.05),而B组的EDD无明显变化(P>0.05).③A组的心脏射血分数(EF)显著改善,而B组的EF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有利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和左室重构的改善,有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声学造影 评价 心肌梗死 心绞痛 与心肌微循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对患儿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秩和检验表明在干预前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对比无差异(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有效的改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并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护理 支气管肺炎 依从性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5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前列地尔,实验组同时给予丁苯酞,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药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优,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后循环血供,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丁苯酞 前列地尔 疗效
  • 简介:摘要每个人在经历成长过程中,机体的各个器官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成长中机体各个器官就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在运转中潜移默化的发生老化,这个过程是长久的慢性的进行性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过程,当我们进入老年阶段,身体各个器官处于运转不灵活的状态,在人体中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是从30岁就开始了,就像机械运转的主干零件失灵一样总是最先发生老化,由于老化导致的心血管重构现象的发生及一些列的改变,同时也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及病理的变化,老化了的生理现象常常演变成老化病理症状,这也是老年阶段发生心血管病变的机率很高的一个原因,心血管功能障碍时因为多种环境因素与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血管系统的重构与作用功效的变化导致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老年人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改变 心血管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输注储存红细胞对循环fHb水平和NO消耗的影响,探讨红细胞的储存损伤及不同人群输注储存红细胞后的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拟输血患者血标本,分三组收集,第一组为创伤组10人包括外伤和骨折病人,排除慢性病、血液病、肝、肾功能损害者;第二组为内皮损伤组10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第三组为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组10人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障、骨髓抑制患者。输血前采集患者抗凝血和非抗凝血,分别制作血涂片,和血常规、fHb、NO、HP、ALT、AST、BUN、CPK等相关指标的检测,记录检测数据,给予2U红细胞悬液后,分别于输血后15分钟、60分钟、120分钟、24小时、一周等时间点采集患者抗凝血和非抗凝血,分别制作血涂片,和血常规、fHb、NO、HP、ALT、AST、BUN、CPK等相关指标的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同时收集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如民族、年龄、性别、籍贯等,保留资料。结果30名患者分别测定fHb、NO、HP,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如下fHb水平输血前后有差别(F处理11.72,P<0.01)30名患者的游离Hb水平有差别(F配伍21.89,P<0.01);NO输血前后有差别(F处理19.69,P<0.01),30名患者的NO水平有差别(F配伍11.967,P<0.01);HP输血前后有差别(F处理7.25,P<0.01),30名患者的HP水平有差别(F配伍13.72,P<0.01)。分组统计结果fHb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43,P>0.05);NO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998,P>0.05);HP测定三组间无差别(F0.744,P>0.05)。结论本人从三组患者(创伤患者组、血管内皮损伤患者组和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组)来研究输注储存红细胞影响循环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和NO的消耗情况,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输血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非储存红细胞中fHb增加影响了NO的利用率就一定出现受血者血浆中NO的持续减少,这是因为输注储存红细胞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个过程是在fHb与NO反应、而HP又与fHb反应的互相制约最后达到消长平衡的变化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fHb的增高与NO的消耗,理论上可以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但是这种反应的发生与否,取决于fHb、NO与HP的动态平衡状态。

  • 标签: 输注 储存红细胞 游离Hb NO HP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确诊为后循环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100例受检者的空腹清晨静脉血液样本,进行本次血液测定。结果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诊断中可应用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控制患者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可有效预防后循环缺血性疾病,提高治疗预后效果。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同型半胱氨酸 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微巨核细胞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MDS患者外周血涂片内的微巨核细胞。结果:87例MDS患者中,65例(74.7%)的血循环中检出有少量gPⅡb/Ⅲa阳性的微巨核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上该细胞的外形与小淋巴细胞类似,故难以或无法加以识别。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简单易行,采用该技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循环中微巨核细胞将有助于MDS的诊断。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微巨核细胞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射液24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较治疗前得到改善39例(95.12%),多于对照组的16例(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起效快,且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眩晕症状,这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系统缺血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射液24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较治疗前得到改善39例(95.12%),多于对照组的16例(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起效快,且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眩晕症状,这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系统缺血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联合松陵血脉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100例确定患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并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仅使用尼莫地平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选择使用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的治疗方法,均进行为期为两周的治疗。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其经颅多普勒超声(即TCD)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显著改善,但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全血粘度,红细胞比容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比只用尼莫地平有明显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好。

  • 标签: 尼莫地平 松龄血脉康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血乳酸水平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6例,按用药不同将患者分为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58例观察组(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血乳酸水平、炎性因子及循环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血乳酸、炎性因子及循环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乳酸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改善血乳酸和循环功能。

  • 标签: 参附注射液 感染性休克 炎性因子 血乳酸水平 循环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管理循环结合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护理病历书写质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进行护理文书书写终末质控110份为实践前,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采用PDCA(管理循环)及RCA模式进行书写质控管理的病历110份为实践后,对比实践前后病历书写缺陷发生率。结果实践后病历书写质控管理下书写缺陷发生率低于实践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管理循环结合根本原因分析法对降低病历书写缺陷发生率、保证病历准确性、真实性及客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管理循环 根本原因分析法 护理病历 书写质控管理
  • 简介:[摘要 ] 目的 与开放吸痰法相比,密闭式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氧合、循环指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吸痰组( opened aspiration , os 组)和密闭式吸痰组( closed tracheal suction, cs组), OS组患者按 开放式 方法吸痰,CS组患者行密闭式吸痰 ,观察两组患者氧合、循环指标等。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SpO2变化水平和恢复至吸痰前 SpO2所需时间 (min)、循环指标和并发症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CS组 较好,且指标与OS组 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密闭式吸痰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对循环影响小,可有利于 维持稳定的氧合。

  • 标签: [ ] 机械通气 吸痰法 氧合 循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植皮方式在关节重度烧伤中的修复效果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100例重度关节烧伤患者来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了A组50例和B组50例,其中A组给予切痂植皮修复,B组接受削痂植皮修复。结果A组关节活动度显著低于B组,A组患者对外关满意度显著低于B组,A组微循环变化幅度较B组剧烈,P<0.05。结论应用削痂植皮可显著提高关节重度烧伤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重度关节烧伤 植皮方式 修复效果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IA)患者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TIA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阻力、脑血管床特性抵抗、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外周阻力、脑血管床特性抵抗均比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均比治疗前增加,但观察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TIA患者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微循环动力学水平,促进康复。

  • 标签: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钙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循环动力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降低手术器械感染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消毒供应室在职护理工作人员8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工作人员40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法,实验组行PDCA循环护理管理法,对比分析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手术器械感染率,研究护理管理工作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手术器械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管理工作效果较高(P<0.05)。讨论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帮助护理人员降低手术器械感染率,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 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 手术器械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至2017年期间6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阿加曲班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在治疗7d、治疗14d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中,30例实验组患者仅出现了1例不良反应,其余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在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阿加曲班 丁苯酞 后循环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