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专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摆放不合格率的效果。 方法 :从我院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 6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接受护理专案护理)与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每组 32 例,在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摆放不合格率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的肢摆放不合格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 :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护理专案护理,能够有效的帮助其正确的摆放肢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护理专案 良肢摆放 不合格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将高分辨率CT应用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像恶性的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将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34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通过高分辨率CT进行鉴别诊断,并将最终的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高,分辨率CT在鉴别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恶性的价值。结果 ①134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最终确诊恶性45例,良性89例,经过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出恶性42例,良性9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恶性预测值为95.24%、良性预测值为94.57%、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7.75%、准确度为94.78%、约登指数为86.64%、误诊率为2.25%、漏诊率为11.11%。结论 高分辨率CT可有助于鉴别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恶性,能为临床的诊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 标签: 高分辨率CT 鉴别诊断 肺部 磨玻璃结节 影像 良恶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品管圈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位摆放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研究伊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2月,按照时间先后不同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6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未使用品管圈活动,以及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这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6例作为观察组,该组使用品管圈活动,对其进行相应模式的干预,对最终患者的肢摆放合格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肢位摆放合格率更高的一个组别为观察组(P<0.05)。结论:对于出现脑卒中偏瘫症状的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让患者获得更高的肢位摆放合格概率,患者所获得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更高,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 标签: 品管圈 脑卒中 偏瘫 良肢位 合格率
  • 简介:摘要成立品管圈,以“降低脑卒中患者肢位摆放不合格率”为品管圈主题,遵循PDCA循环及QCC活动程序展开活动,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寻找真因,共拟定出3个对策群组分别是丰富肢位宣教形式,制订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及考核标准,改变排班模式,整合后认真实施,使脑卒中患者肢位摆放不合格率由33.33%下降至9.03%,更好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 脑卒中 良肢位摆放
  • 简介:【摘要】成立品管圈,以“降低脑卒中患者肢位摆放不合格率”为品管圈主题,遵循 PDCA循环及 QCC活动程序展开活动,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寻找真因,共拟定出 3个对策群组分别是:丰富肢位宣教形式,制订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及考核标准,改变排班模式,整合后认真实施,使脑卒中患者肢位摆放不合格率由 33.33%下降至 9.03%,更好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 脑卒中 良肢位摆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实行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手术前后工作流程的改造、医护人员的搭配、协商合作,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的历史记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实行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使得手术室内非专业性护理人员操作的情况明显减少,节约了手术的时间,并且手术室器械灭菌率相较于未实行一体化管理之前有明显提高,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实施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减少非专业性护理人员操作的情况,保障手术器械灭菌率得到提高,提升手术效率。

  • 标签: 手术室 供应室 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 实施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行早期肢摆放位联合被动运动训练,对患者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筛查下肢功能≤13分,Barthel指数评定自理能力≤40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治疗、康复护理由患者自主进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肢摆放位干预+被动运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40min。采用以上2个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30天、90天进行疗效判定,比较联合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进程的影响。以GQOLI-74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14天、30天、90天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arthel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良肢摆放位 被动运动训练 肢体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