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物理性状与患者症状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104例垂体Rathke's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7例病人术后随访5~92个月,平均26.6个月。结果本组囊肿直径8~30mm,平均(15.3±5.0)mm,其中〈10mm7例,10~20mm69例,≥20mm28例。囊液含结晶54例,无结晶50例;囊液清亮37例,囊液粘稠67例。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囊肿全切除85例,囊肿残留2例;全切率97.7%。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3.4%。头晕患者囊液含结晶比例明显高于无头晕患者(P〈0.05);垂体激素水平异常患者囊液含结晶比例明显高于垂激素正常患者(P〈0.05);视力减退患者囊肿直径明显大于无视力减退者(P〈0.01)。结论垂体Rathke's囊肿囊内少量结晶与头晕有关,而大量结晶与垂体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手术治疗Rathke's囊肿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术中处理好囊肿分隔及囊内结晶是避免Rathke's囊肿残留与复发关键。

  • 标签: Rathke's囊肿 囊肿性质 显微手术 临床表现 预后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血脂水平,探讨它们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7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与72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抽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TC/HDL-C比值,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TG、TC、LDL—C、TC/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BIL、DBIL、IBIL、HDL-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TG、TC、LDL-C水平,TC/HDL—C比值升高,TBIL、DBIL、IBIL、HDL-C水平降低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胆红素脂质代谢紊乱,胆红素脂质代谢紊乱参与了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事件发生。

  • 标签: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 胆红素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以及对TNFRSFexpressedonthemouseembryo(TROY)表达影响。方法33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6h组(IVC-6组,11只)、预处理72h组(IPC-72组,11只)缺血组(CI组,11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10min作为IPC,IPC-6IPC-72组分别在IPC后6h72h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TUNEL染色研究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观察TROY表达变化。结果与CI组比较,IPC-72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24h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两组评分分别为2(1.5-3),1(0—2)],减少脑梗死容积[(299.33±70.98)mm^3,(69.25±47.66)mm^3],抑制细胞凋亡增强TROY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11,87±17)(P〈0.01)。结论IPC对其后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可能与TROY表达上调相关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耐受 TROY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心理防御机制应付方式相关程度。方法采用SCL-90、DSQ应付方式问卷对75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显得较为突出,SCL-90测试751名大学生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等严重程度(≥2分)者有183人,占24.37%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上得分高于常模。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积极应付方式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消极应付方式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者在应激状态下常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消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常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积极应付方式。提示心理防御机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内在联系。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特点.加强心理防御机制应付方式训练.进行有效心埋干预,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大学生 应付方式 心理健康 心理防御 健康教育
  • 简介:结合目前对专科护士(CNS)基本概念各种理解一些国家、地区培养与使用CNS做法,提出CNS岗位定位及学历要求和以下建议:①采用"专科护士"作为CNS岗位称谓.②区分专科护士与"在某一专科工作护士".③现阶段,我国高级临床护士(APN)培养应以CNS为主.④现阶段,对CNS学历要求应符合护士队伍学历结构实际情况,今后逐步提高要求.⑤不宜根据学历把专科护士划分为两个层次.

  • 标签: 专科护士 概念 岗位定位 学历要求 专科护士 学历结构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9岁,主因"头痛9个月,间断性鼻腔溢液8个月"于2012年11月9日收住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全头胀痛,能耐受,不影响睡眠,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未就诊,病情无特殊变化,未就诊及治疗。8个月前,患者低头或侧卧位时发现鼻腔流出无色清凉液体,前往外院神经外科就诊,考虑“脑脊液鼻漏”,

  • 标签: 颅内压增高症 脑脊液鼻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时机、方式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自2011年1月~2017年4月收治154例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资料。按照患者性别、年龄、拴系发生部位及病理表现进行分类。所有患者均接受电生理神经功能监测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术中拴系松解程度采用KirollosVan-Hille分级;术后依据Hoffman神经功能分级评判疗效。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术中完全松解率97%。对其中126例患者随访3个月~3.8年。依据Hoffman神经功能分级,术前分级0~3级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4~5级患者;有1例术后症状加重,其余患者症状或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诊断治疗非常复杂困难,手术难度较大,传统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对于该病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在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及电生理神经功能监测,可以有效降低脊髓及神经损害,提高手术效果安全性。

  • 标签: 脊髓拴系综合征 显微外科 神经电生理监测
  • 简介:脑小血管病(smallvesseldisease,SVD)是一个复合术语,神经影像上脑小血管损害是其特征,包括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WMH)、腔隙、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急性皮层下小梗死脑萎缩。随着严重程度增加,SVD与认知功能步态障碍有关。高血压是脑小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物(antihypertensivemedication,

  • 标签: AHM SVD 微出血 血管周围间隙 脑小血管病 STROKE
  • 简介: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病死率致残率,迄今为止还没有能显著改善病人预后治疗方案。因此,亟待明确胶质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以寻求更为有效治疗手段。Hippo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控制器官大小维持组织内环境稳定等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胶质瘤 Hippo信号通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相关因素.方法调查2000~2003年住院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患者62例完整病历进行统计。结果①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发病年龄较晚。②女性多于男性。⑧在治疗上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④性格与愈后密切相关,以性格居中疗效较好,文化程度及信仰时间均与疗效无明显关系。结论在我国无论是城镇乡村,信仰宗教迷信的人有发展增多趋势,由此引发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多,这种靠信仰超脱自然现象应该引起社会重视。尤其是精神医学工作者更不容忽视。

  • 标签: 性格 文化程度 信仰时间 宗教信仰 精神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营养状态及合理营养支持措施.方法根据能否安全进食将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进食组(A组)管饲组(B组),后者又分为持续营养液组(B1组)分次普通流质饮食组(B2组).比较入院时一般情况、Glasgow昏迷评分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患者入院时2周后分别测量上臂周径(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计算上臂肌肉周径(MAMC),其正常值由年龄匹配60名健康人获得;检测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将以上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个月后评估Barthel生活指数(BI).结果60例健康人MC、TSFMAMC正常值范围分别为(24.99~30.55)cm、(13.29~16.25)mm(20.83~25.45)cm.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3个躯体营养指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入院时2周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48%24.6%,两者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龄、入院时营养不良吞咽困难是2周后发生营养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8[95%CI(1.01~1.16)]、7.64[95%CI(0.94~61.86)]4.38[95%CI(1.94~16.09)].入院时ESS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3个月后BI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0.78[95%CI(0.66~0.92)]1.71[95%CI(1.56~1.91)].营养支持后,A组患者躯体营养指标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B1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B2组除血红蛋白白蛋白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下降.A组BI分别高于B1组与B2组,B1组患者BI高于B2组患者.A组3个月内无死亡,B1组B2组3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10.0%29.4%,但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低ESS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常有营养不良,并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恶化,合理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预后,持续肠内滴注营养液可能是有效营养支持方式.

  • 标签: 脑卒中 营养不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通过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影响神经元凋亡,发挥保护受损神经元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至成熟,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组)、对照组(Control组)乌司他丁预处理组(UTI组)。先进行UTI组对照组预处理72h,再进行氧糖剥夺损伤3h、6h,最后恢复正常培养液培养2h后取材。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NLRP3空间表达情况;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NLRP3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countingkit-8,CCK-8)检测试剂盒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氧糖剥夺6h后UTI组NLR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且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氧糖剥夺3h后UTI组NLRP3蛋白表达神经元凋亡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TI预处理调控NLRP3表达,可能是减轻神经元凋亡重要原因之一,具有显著保护受损神经细胞作用。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乌司他丁 缺氧缺血性损伤 神经元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LP)(a)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LP(a)水平测定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并与对照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L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LP(a)升高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LP(a)水平预测脑梗死发病风险。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对脑梗死患者及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存在,对预防脑梗死以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脂蛋白(a)
  • 简介:医学论文中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选择、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采用方法观察指标,常用标题有“材料与方法”、“对象与方法”“资料与方法”等。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批准,研究对象或其亲属是否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对象为患者时,须注明病例对照组来源、纳入标准及一般情况等,必要时还应说明排除标准。

  • 标签: 医学论文 知情同意书 写作 实验动物 试验程序 试验研究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名称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干扰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分析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临床试验 实验设计 配对设计
  • 简介:运用观察,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原因后,对其采取:(1)家园配合,培养孩子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2)创设良好心理环境,让孩子体验更多快乐和成功;(3)鼓励孩子与人交流合作,分享成功(4)引导孩子设置合理目标,进行正确自我评价归因等矫正措施,取得了明显教育效果。

  • 标签: 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自信心 培养 个案研究 家园配合 教育效果
  • 简介: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指细胞外因子与膜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表达开始过程。

  • 标签: MAPK 信号调控 颅脑损伤 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探讨开颅剪开硬脑膜过程中动脉瘤发生再次破裂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6例动脉瘤病人临床资料,均为剪开硬脑膜时发生术中破裂。分析临床特征、术中动脉瘤破裂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动脉瘤再次破裂原因是当完全剪开硬脑膜后颅内压迅速降低至大气压力,使得动脉瘤穿壁压力突然增高,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6例病例由强力吸引器控制出血,并迅速阻断颈内动脉近端,然后夹闭动脉瘤。随访6例,时间12~31个月,术后死亡2例,植物生存1例,痴呆、遗留偏瘫、生活不能自理1例,神志恢复清楚伴运动性失语1例,健康存活1例。结论开颅剪开硬脑膜过程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是罕见且非常危险术中情况,充分准备及正确应对可有效处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夹闭术 硬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