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患者外周血Thl/Th2的细胞因子(IL-2、IFN-γ、IL-4)的协调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CU的患者75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半年,在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清测定IL-2、IFN-γ、IL-4的表达量,并与对照组75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CU患者的IL-2、IFN-γ、IL-4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IL-2、IFN-γ表达分别增加了26.18%、29.81%,IL-4表达降低了24.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CU,可调节IL-2、IFN-γ、IL-4的表达水平,说明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可调节Thl/Th2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功能,进而缓解CU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粉尘螨 慢性荨麻疹 TH1/TH2细胞
  • 简介:基底鳞状细胞癌(BSC)被定义为包含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癌(SCC)以及二者移形区域的肿瘤。梭形细胞鳞癌(SCSC)可能含有普通鳞癌和梭形细胞的变异成分。作者报道一89岁女性患者,患头皮皮疹数十年。肉眼可见损害大小为8.5cm×6.0cm×1.8cm,为一灰白色中部黑色的肿块。镜下,肿瘤上部未溃烂部分由巨大的多角形鳞状细胞组成,偶伴角化过度(SCC),外周栅栏状的基底样细胞呈柱状生长(BCC),并有一部分区域两种细胞混杂生长。肿瘤的其余部分为一黏液样区域,含狭长的纺锤状梭形细胞,系起源于普通鳞癌。免疫组化显示,SCSC的肿瘤细胞(普通SCC细胞和梭形细胞)区域共同表达CAM5.2和弹性蛋白。Ber—EP4在BCC区域表达阳性而在SCC和BCC移形带表达减弱。上皮膜抗原在普通SCC区域呈局灶阳性表达。据作者所知,这是皮肤鳞癌具有向BCC和SCSC双重分化的首例报道。

  • 标签: 基底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 细胞变异 皮肤鳞状细胞癌 重分化 皮肤鳞癌
  • 简介:目的观察卡菌多糖核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皮肤划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卡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mg1次/隔日,肌肉注射,共注射18次,同时给予氯雷他定片10mg/d口服,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仅给予氯雷他定片10mg/d,连服3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c=3.27>1.96,P<0.05,α=0.05)。结论卡菌多糖核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皮肤划痕症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皮肤划痕症 氯雷他定 卡介菌多糖核酸
  • 简介: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可以采用局部注射药物治疗。由于人们对美容要求的不断提升和减少全身系统化疗的不良反应的需求,目前,对于部分皮肤恶性肿瘤,其外科手术不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局部注射药物治疗皮肤恶性肿瘤已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该文主要论述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基底细胞癌、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适应证、禁忌证、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 标签: 基底细胞 淋巴瘤 B细胞 皮肤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卡菌多糖核酸、黄柏胶囊联合复方氟美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慢性湿疹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给予卡菌多糖核酸1mL隔日1次肌注,黄柏胶囊4粒口服,3次/d,外用复方氟关松软膏,2次/d。对照组32例仅外用复方氟美松软膏,用法用量同前。2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第2、4、6周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卡菌多糖核酸、黄柏胶囊联合复方氟美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满意。

  • 标签: 湿疹 慢性 卡介菌多糖核酸 黄柏胶囊 复方氟美松软膏
  • 简介:患者女,93岁。主诉:面部黑色丘疹2年。现病史:2年前无诱因鼻旁出现芝麻大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内皮损缓慢扩大,色素稍加深,现呈黄豆大小,无破溃史。起病以来,无其他不适。

  • 标签: 结节型 基底细胞癌
  • 简介:报道1例硬红斑.余某,男,51岁,右下肢溃疡、疼痛2年多,溃疡愈后留下了凹陷性疤痕,左小腿丘疹、溃疡反复发作2月余.PPD试验呈强阳性,胸片示右肺尖钙化病灶,组织病理见真皮深层及皮下脂肪层见结核样肉芽肿.

  • 标签: 硬红斑 组织病理 诊断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双侧鼻根、耳后、头皮肿物伴脱发8年,具有典型的木村病皮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淋巴组织增生,可见淋巴滤泡样结构,并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符合木村病诊断。予抗炎及抗组胺药物、小剂量醋酸泼尼松口服配合放射治疗后病情缓解。

  • 标签: 木村病 糖皮质激素 放疗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GSPE)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和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SFs)为研究对象,实验主要分3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光加药组(UVA照射细胞后予不同浓度GSPE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UVA照射前、后及不同浓度GSPE干预后对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UVA光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下降(P〈0.05),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单纯光照组相比,UVA照射后经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浓度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Smad7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于50μg/mL和100μg/mL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量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适当浓度GSPE可通过显著上调TGF-βRⅡ蛋白水平以及下调Smad7蛋白水平的表达来对抗UVA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减轻UVA所致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了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 标签: 长波紫外线 皮肤光损伤 光老化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 SMAD7
  • 简介: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研究,探讨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S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D8~-T细胞内IL-2、IL-12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IFN-γ、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Thl/Th2型细胞因子及Tcl/Tc2失调,这在C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流式细胞术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 简介: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细胞病变效应和包涵体侵入细胞过程进行了介绍.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体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内包涵体类型,精液中生精细胞内检出的6种包涵体类型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由病毒感染对精子运动的影响和生精细胞凋亡与男性不育,进行报道.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细胞病变效应 包涵体 多发性骨髓瘤 精子 生精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单一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单一核细胞在HSV-2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HSV-2(333株)感染单一核细胞,于病毒感染1,3,5,7日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a、IL-6的含量。结果HSV-2感染后1日,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水平显著降低。HSV-2感染后1,3日,单一核细胞分泌IL-6水平显著降低,以后,病毒感染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逐渐增高,到第7日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HSV-2能抑制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HSV-2致病和机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一核细胞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