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众多部落、族群、民族历经5000年交流互鉴和族际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中华;其间还经历了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不成熟的民族国家向成熟的民族国家的复杂演变。这种从自为到自觉的整合所遵循的逻辑,既体现了某种普遍性,更展示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内含国家革故鼎新的要求,且在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中,必为中华民族的兴盛构筑牢固的认同基础。在摆脱了王朝国家的历史循环和犹豫徘徊之后,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现代法治民主之路,并认同和追求全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法治民主为导向的族际政治整合不但会强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必将促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

  • 标签: 族际政治整合逻辑 中华民族复兴 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美国西部开发有很深远的政治影响,西部新州加入联邦改变了美国政治舞台的区域力量构成;西部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加速了美国政治民主化的趋势;西部开发加剧南北矛盾,但却有利于自由劳动制度的全面胜利;西部开发影响着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与确立.

  • 标签: 美国 西部开发 政治影响
  • 简介:"地方主义"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其后至今被较多地使用;中外关于地方主义的阐释也颇为复杂;依据这些阐释和对"地方主义"一词的解构,结合现代中国的实际,地方主义的内涵应是地方心理观念、地方政治意识、地方政治行为及其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一个结构.关于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界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应是基本标准;中央政策是一个重要标准;国家的政治传统是一个参照的方面.界定的立足点应在于:它必须出自地方,是地方的意识和行为;它的基本方面是地方对中央;它的本质是地方同中央争权夺利.

  • 标签: 现代中国 地方主义 地方心理观念 地方政治意识 地方政治行为
  • 简介: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概况薄音湖(Buyanhuu)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是台湾大专院校中唯一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教学科研单位。1955年政大在台湾复校,即设有边政学系。1969年改称民族社会学系,同年设立边政研究所(硕士班),1990年改名民族研究所。198...

  • 标签: 民族学系 台湾政治 台湾原住民 蒙古史 民族文学 民族政策
  • 简介:<正>一从东察合台汗国到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是由东察合台汗国演变而来。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封建的察合台汗国,至14世纪中叶分裂成为东西两大部。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继承者曾致力于恢复汗国的统一,几次出兵河中地区,虽建立过短时间的统一汗国,但以失败告终,只能保持在东部的统治。人们把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后裔统治下的地域称为“东察合台汗国”。河中地区,由巴鲁刺思部异密(又译为艾米尔,意为首领、将军)帖木儿及其后裔统治,史称“帖木儿王朝”或“帖木儿帝国”。

  • 标签: 叶尔羌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 帖木儿王朝 帖木儿帝国 政治 成吉思汗
  • 简介:近代英国主要从政治、商业角度考虑滇越铁路建成后的威胁,这是其提出修建滇缅、滇蜀、滇桂等铁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英国借鉴了滇越铁路修建经验;另一方面滇越铁路修建费用之巨,也使英国对其在滇修建铁路的商业利益产生怀疑,体现英国商业口号与政治目的之间的矛盾。英国对滇越铁路态度,既揭示英法在中国利益的一致性,也凸显两国在中国西南激烈的政治角逐。

  • 标签: 滇越铁路 英国 法国
  • 简介:<正>由吉林大学王金铻、陈瑞云二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史1919—1949》一书,最近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1万字,这是继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以后,唯一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政治史的专著。本书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革命根据地人民革命政府和革命势力、反革命势力、第三种政治势力的政治活动为主体,记录和分析不同阶级、政党、政权的政治主张、政治制度、政治策略、基本政策、中外关系、军事活动和重大事件。从中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侵略势力的演变

  • 标签: 民国北京政府 三十年 南京政府 革命根据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外关系
  • 简介:清朝皇帝政纲“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涉及天、祖、民三者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人君,关键在探索天人相与的奥秘,寻求高度有效的治理之道。

  • 标签: 政治思想 帝王 清代 勤政爱民
  • 简介:<正>战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法国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战后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所谓报纸的“非政治化”,这一现象有两方面表现:一是舆论报的衰落,二是新闻报政治性内容的减少。这两种表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战后法国

  • 标签: 法国 舆论 政党 巴黎 非政治化 法兰西
  • 简介:本文是作者继《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论金元皇权与贵族政治》之后又一篇从宏观上讨论元朝政治形态的作品。文章认为,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政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家天下'政治形态,而这可能也是理解元朝政治最关键的一把钥匙。其具体表现,主要是皇权(含汗权)独尊,臣僚奴化,宗亲分封,家臣执政。尽管中国历代王朝从广义上讲都是'家天下'政权,但蒙元王朝在这方面无疑属于比较突出和明显的一例,并且其内容带有一些来自草原游牧民族的特殊性。这些内容多少不等地对明朝政治产生了影响,与汉地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内既有的尊君、忠君倾向相结合,共同成为明朝极端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来源。

  • 标签: 蒙元 哈剌出 那颜 元王朝 孛斡勒 兀鲁思
  • 简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所奠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相比,是一种反动和倒退,但它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有着根本区别。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军阀专权制度,这种制度本质上是属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体系的范畴。

  • 标签: 北洋军阀 政治制度 新论
  • 简介:三、宁夏当局与国民政府保持一致的政治立场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兴起,国民政府不得不对国家机关体系作出调整。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4月1日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并于7月2日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正式公布。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政治态势 宁夏 《抗战建国纲领》 国民政府 全国代表大会
  • 简介:刘大年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集"战士"与"学者"双重品格于一身,一生秉持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的理念,强调学术与政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史学成就与新中国50年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演变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学术与政治是具有各自实践理念和独立活动领域、在观念上不可混而为一的两大系统。学术和政治意识形态结合并不必然地会损害学术,恰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意识形态出发,同样可以有学术发现,可以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史学成就,这是刘大年史学留给后人的重要学术遗产。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革命意识形态及其规约下形成的革命史范式是学术与政治结合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产物。研究刘大年史学风格有助于理解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张力与融合。

  • 标签: 刘大年 史学成就 革命意识形态 史学风格
  • 简介:探讨地方综合年鉴政治部类条目、分目和类目处理问题,提出地方综合年鉴政治部类条目、分目和类目设立与排列的依据、原则,力求地方综合年鉴政治部类条目、分目和类目的层次结构处理能更客观、完整,系统地反映当代地方国家公共管理活动(当代地方政治活动)的实际.

  • 标签: 政治部 国家公共管理 地方政治 依据 设立 原则
  • 简介:<正>众所周知,《老子》虽极富哲学思辩之“吊诡”,却又极重其“道”之能有所用,道德经五千言,强半在说治天下的方略大计。可知,道家学派在初兴之际,是和儒家学派一样积极入世的。当然,入世者亦将有如何入世的区别,而在学界不少人的心目中,《老子》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只是冰冷理性的体现,绝无温情仁爱的道德情感可言。于是,一种颇觉简单的结论便自然出现:道家初祖的治世术,是以客观的法则规律为依据的,不像儒家之创始者那样执着于亲情仁义的社会规范。这种结论宜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老子》之中确乎有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的论说,而且又明确说过“治国如用兵”的话,用兵打仗,你死我活,当时似乎还没有不许虐待俘虏的约法,既然如此,政治不就和战争一样是残酷无情的吗?初看去,这一切都来得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不过,倘若本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原则

  • 标签: 《老子》 道德政治 圣人 儒学 道德情感 道德理想
  • 简介: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阎锡山打着“民族复兴”的招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特务组织为核心的统治体系。在此体系中,官员冗杂、特务遍地,致使整个山西政治腐败,民怨载道。近来出版的各种阎锡山传记,对阎锡山的特务政治,或是零星涉及,或是讳莫如深,故粗成此文,以补史遗。阎锡山的统治体系,主要包括组织、行政、军队三部分,最高权力机构为“十三高干会议”。它原为1938年2月成立的“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高干委员会,因由13人组成而得名。第一届高干委员会由杨爱源、朱绶光、贾景德、楚溪春、邱仰浚、王怀明、王尊干、李冠洋、梁化之、薄右丞、陈长捷、彭毓斌、续范亭13人组成。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

  • 标签: 阎锡山 40年代 十二月事变 抗战时期 共产党 保安委员会
  • 简介:"三途并用",是对明代文官入仕之途的公认概括。但"三途"所指的具体内涵,自明嘉靖年间以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中,出自朝廷政令的"三途并用"说,用意并不在于总结文官入仕之途的实际情况,而是强调当下的政治环境对于用人的需求和限制。嘉靖九年,世宗诏书中提出科举、岁贡与荐举"三途并用"。这样的"三途"说,既反映当时扭转科举弊病、整顿吏治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朝臣中不同派系之间的人事争斗。

  • 标签: 明嘉靖 三途 世宗 进士出身 政治背景 入仕
  • 简介:<正>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 标签: 陈独秀 政治思想 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 人权 新文化运动
  • 简介:本文首先对于日本"中国中世贵族政治说"的开山者内藤湖南的"贵族政治"学说进行了重新检讨,然后历数自岡崎文夫、内藤乾吉、濱口重国、越智重明至于中村裕一、渡辺信一郎诸氏对于中国中世"贵族政治"说的相关继承/批判,并言及日本史研究者眼中的唐三省制度。指出内藤学说并未被以宫崎市定为代表的"京都学派"完整继承,在被继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形;若仍然从君主VS贵族这一模式来思考"贵族政治"的话,只能走向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 标签: 贵族制 门下省 中村裕一 宫崎市定 藤湖 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