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志书应灵活运用"不越境而"这一传统修志原则,应"越境而",与时俱进,"越境"收录与境域内在区划、经济、教育、文化、人物、风俗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充分反映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 标签: 志书 越境而书 人物 海安
  • 简介:钱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坛泰斗,他的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钟先生的故居“钱绳武堂”位于无锡市城区新街巷,是无锡老城区内极为重要的名人宅第之一。该宅不仅建筑特色鲜明,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半个多世纪中,钱绳武堂涌现出七、八位成就卓著的杰出人物。因此,无锡市修复钱钟故居、

  • 标签: 无锡市 “钱钟书文学馆” 故居 修复工作
  • 简介:2011年11月9日,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为表达对龚先生的缅怀之情,本刊特刊发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先生,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先生,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王汝丰先生,原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王玉璞先生,中华书局资深编审陈铮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先生撰写的一组文章。他们饱含深情,从不同角度回忆了龚铎先生的学术风格和高尚品德,高度评价了龚先生对中国史学所作出的贡献。

  • 标签: 龚书铎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纪念 中国史学会 代序
  • 简介:<正>1912年4月15日,号称“不沉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在首航途经大西洋时,触冰山沉没,1500多人葬身海底,成为本世纪最大的海难之一.当时中国的《申报》从4月18日至23日连续5天较详细地登载了有关泰坦尼克沉没的消息.今天,当电影《泰坦尼克号》轰动影坛,人们再一次关注发生在86年前的这一事件时,本刊选登当年《申报》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报道的部分内容,虽然时过境迁,但字里行间仍会给人留下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读者也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一事件发生的经过.

  • 标签: 泰坦尼克号 《申报》 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 下层甲板 船长
  • 简介:根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现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的规划、保护和安全、消防方案;重要文物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及报告出版方案;重点博物馆和重要地(市)级以

  • 标签: 保单 补助经费 项目 预算 国家 申报
  • 简介: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是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银两只不过是国家财政和大宗贸易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裕人家的储藏手段。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曾铸有“天命”、“天聪”两种铜钱,自顺治进关,到辛亥革命,前后历经十代皇帝,铸有十种年号钱。康熙、乾隆时代的铜钱质量、重量都很规范。

  • 标签: 《申报》 苏州 流通货币 国家财政 “天命” 辛亥革命
  • 简介: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十多年间,全山公益设施和旅游接待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环境卫生达标风景名胜区",1993、1994两年连续被四川省政府评为景区旅游服务达标先进单位。1995年,国家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峨眉山申报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 标签: 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 景区经营 世界一流 管委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简介: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必由之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与多民族交往融合使甘肃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地区。

  • 标签: 丝绸之路 世界文化遗产 甘肃段 简介 选点 申报
  • 简介:辛亥革命时期民众心理与《申报》的互动有三个阶段:惊疑、亢奋、疲惫。惊疑阶段指的是民众得知武昌起义消息而陷入恐慌,《申报》安抚并引导民众支持革命;亢奋阶段指上海光复前后民众革命热情高涨,以革命为时尚,以排满为革命;疲惫阶段是指南北议和开始后民众为革命所累,并远离北伐、议和等《申报》的舆论热点。三阶段分别体现出《申报》与民众心理互动的同步性、非同步性、差异性。而辛亥革命的形象在此三阶段中经“革命形势发展一报章一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建构起来,塑造了我们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 标签: 辛亥革命 《申报》 民众心理
  • 简介:龙髯六品旧才臣,排荡摩笔有神。惟是北碑胸臆拄,端容矩步损天真。梁任公岭峤人杰、盖代才士,师从康南海而出蓝居上,艺文学行皆拔戟自成一队。戊戌维新,德宗亲委以译书局事务,寒柳堂所咏'旧是龙髯六品臣',即此之谓也。机失变起,避祸东瀛,主新民丛报诸刊笔政,力倡改良,笔扫千军,汪洋恣肆,号为新民体。民国肇建,府院论政,庠序传薪,声光远出侪辈之上。平生持术多变,每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终始据守弗移者,

  • 标签: 书绝句 绝句评 评梁启超
  • 简介:敦煌“保护神”常鸿赵鸿于1904年4月6日出生于杭州满城,祖上是杭州八旗满洲官兵.1918年考入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予科,1927年考入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于科,1928年转入专科,学习油画和染织美术,1932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进入劳...

  • 标签: 常书鸿 保护神 敦煌研究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专科学校
  • 简介:用石头作为刻写书籍的材料,具有经久不坏、长期保存等特点。远在文字发明之始,人们就已有在石头上刻的举动。例如,在古埃及很早建造的金字塔和庙宇的墙壁上,就深深刻有文字和形态各异的图画。这些内容记录了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的生活过程与情景。又如,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于公元前18世纪,把维护奴隶制的法律282条,刻在一根高8尺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这就是著名的《汉莫拉比法典》(亦称《石柱法》)。法典全文均用楔形文字铭刻,它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根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刻石。《墨子》一书中多次提到“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文献与金文文献一样,使用较为普遍。我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唐初年间在陕西天兴县(今凤翔县)发现了10个石鼓,而每个石鼓上均有刻文。有关石鼓文的刻制年代,历史上曾争论不休。有说是周代刻制,有说是战国时代秦国刻制,还有说是秦朝或汉朝刻制。1931年,学者马衡作《石鼓为秦刻石考》,结束了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马氏认为,石鼓出土于秦国雍地,鼓文中所见水名“氵开”正在雍地,所以石鼓当为战国时期秦国之物。马说精确,遂成为定论...

  • 标签: 中国石书
  • 简介:本文收录笔者考释张家山汉简字词札记八则,释简17的"(龙)"为"襱"异体,改释简20的"落"为"要",读作"腰",并读简100的"落"为"胳";辩析"信"、"倍"二字,并读简21"参信"为"(参)伸";改释简24的"虎"为"柜";读简72的"應(应)"为"膺";改释简111的"達"为"通";读简62等处的"去"为"阖";考释简34的"(覃页)"读为"(函页)".

  • 标签: 张家山汉简 《引书》 字词 考释
  • 简介:东汉郑玄(127—200),对《礼记》的注释能在诸家注释中脱颖而出,最终保留至今,与其涉猎广泛、博学多才有关。他杂采诸家,巧妙地利用群来诠释、补充、校正《礼记》,看似随意点染,实为大家手笔,使得《礼记注》摇曳多姿,成绩斐然。本文试对郑玄利用群作注加以分析,不当之处希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广泛 《礼记》 博学 东汉 诠释 郑玄
  • 简介:"乘"简是目前整理中分歧比较大的一组简文,尽管所作的调整有不同的几种,但其中仍缺乏一种有足够说服力的整理结果,对此,我们认为要对这组简文作出最恰当的整理,应该从简本流传的角度,把其祖本中这段简文可能存在的分栏书写的情形加以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应可以得到更合理的整理.

  • 标签: 《算数书》 “乘”简 分栏
  • 简介: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内忧外患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年代,统治者对外敌卑躬屈膝、忍辱苟生,写过大量历史演义的蔡东藩谥之日“鼻涕”,鄙之极也。然而就文化而言,宋代却是我国封建时代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不论是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均取得辉煌的成就。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乃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不无道理。从宋代的刻业也可窥见一斑。

  • 标签: 宋代 浙江 刻书业 出版事业 国子监
  • 简介: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具有转型时代的特色。本文对康有为的《大同》进行特征方面的剖析。从《大同》的视野、思维、主体等三方面的特征,论证康有为“大同”思想视野上的超阶级、超国界、超人类特性;思维上的创新性、世界性与逻辑性;以及《大同》所体现出的主体上的批判性、伦理性和责任性。从全新角度高度评价康有为的《大同》,它永远是人类理想主义的瑰宝。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书 大同思想 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
  • 简介:《南齐·豫章文献王传》:“嶷至镇,一日遣三千余人。见囚五岁刑以下不连台者,皆原遣。以市税重滥,更定[木烏]格,以税还民。禁诸市调及苗籍。”

  • 标签: 《南齐书》 汉字 汉语 研究
  • 简介:民国元年(1911),汉中城内(旧称南郑,即今汉台区)只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师生尚不足300人,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汉中内迁的学校及文化团体渐次增多,便陆续有了多家私营书店,由最初的5家增加到20多家,规模较大的有生活书店(1938年在今汉台区东大街西药零售处,后迁至川主庙街)、

  • 标签: 汉中 汉台区 私营 零售 增加 规模
  • 简介:《答陈齐仲()》长期以来被引用,都作为朱熹反对研究草木器用等客观事物之证,其实,这是误解。如将此书与朱熹稍早所写的《吕氏〈大学〉解》并观,便知它们全是在抨击佛教所主面对草木器用等,通过内心冥思苦想,以求“忽然悬悟(顿悟)”之说,而坚持格物致知,即认为对“眼前”万物之研究,虽分先後缓急,然全都必须有一逐渐积累过程,方能“一旦豁然贯通”,求得其“理”。

  • 标签: 存心 忽然悬悟 积习贯通 格物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