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部热疗在放射性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胸部CT片明确显示放射性肺炎的患者50例,其中2级45例、3级4例、4级1例。其中20例拒绝行深部热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余30例除给予常规治疗放射性肺炎药物外,同时给予深部热疗,每周两次。结果30例行深部热疗患者均可耐受,相较于对照组,放射性肺炎治疗后在临床表现、CT表现及生存质量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深部可有效缓解放射性肺炎。

  • 标签: 深部热疗 放射性肺炎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为了解决掘进迎头向后至一部皮带机头顶、帮变形严重的情况,本文结合平凉新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5202综放工作面生产实际情况,对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二次支护技术探究,结合5202综放工作面生产实际情况介绍套棚施工工艺技术,提高巷道支护承载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分析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二次支护技术。

  • 标签: 高应力软岩 套棚施工技术 二次支护技术 工艺与要求
  • 简介:目的探讨在电生理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根据脑电图(EEG)和影像学检查对36例顽固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术中皮层和深部电极监测,采用综合手术方式切除致痫灶、阻断癫痫扩散经路。结果长期随访后疗效评估,有效率为91.7%。术后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皮层和深部电极术中监测和指导下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顽固性癫痫 皮层脑电图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深部真菌感染的中医治疗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份—2012年6月份ICU收治的患者60例,从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感染类型及部位、抗生素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ICU病房的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多为老年患者,出现了基础性疾病,都具有较长时间的连续使用抗生素史和侵袭性操作。通过中医的辩证分型联合用药,能够有效的改善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情。结论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老年危重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在选择使用抗生素时应谨慎,重视对老年危重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 标签: ICU 深部真菌感染 中医治疗 可行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颞叶内侧癫癎(medialtemporallobeepilepsy,MTLE)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记录双侧海马深部脑电图,行前颞叶切除术且长期预后良好的1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起源的波形特点和部位。结果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低幅快节律起源7例,棘(尖)波节律起源8例,高幅棘(尖)慢波起源占3例。起源点主要位于从海马头部向后3cm之内的区域。结论低幅快节律、棘(尖)波节律是MTLE病人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期的最主要两种波形。发作起源区主要位于海马前头部。

  • 标签: 癫癎 颞叶 前颞叶切除术 脑电描记术 海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臀部穿刺置双套管引流在处理深部盆腔脓肿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经臀部穿刺置双套管引流深部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7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3.0(26~74)岁,均合并消化道瘘。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管道脱落再次穿刺置入双套管,因此7例患者一共经历8次经臀部穿刺引流术,均经CT引导下进行。经臀部穿刺放置双套管引流步骤如下:(1)CT下侧卧位定位穿刺点;(2)将腹腔镜手术的Trocar穿刺器置入脓腔内;(3)CT证实Trocar位于脓腔内;(4)拔出内芯,经操作孔置入双套管;(5)CT证实双套管位于脓腔内;(6)妥善固定双套管,防止脱落。收集所有患者穿刺前及穿刺后1、3和5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IL-6)等感染指标,以及穿刺液的细菌培养学结果。比较患者穿刺前后各感染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共7例患者均获得治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刺后大出血及严重疼痛;患者平均带管时间为60.8(18~126)d。5例患者最终因消化道瘘行消化道重建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3和5 d的中位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81.6(113.0,405.4)μg/L、122.2(55.8,226.0)μg/L、59.2(29.0,203.5)μg/L、64.1(30.0,88.4)μg/L,穿刺后3 d和5 d的血清IL-6水平较穿刺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6,P=0.026);白细胞计数、CRP和降钙素原水平穿刺后虽有下降,但是与穿刺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臀部穿刺置双套管引流操作简单,引流效果好,可以用于深部盆腔脓肿的治疗。

  • 标签: 盆腔脓肿,深部 经臀部脓肿穿刺引流 双套管
  • 简介:本组深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软组织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4例病灶中央和/或边缘见T1WI及T2WI高信号

  • 标签: 四肢深部 深部软组织 血管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胆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体会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7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2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部位多为下呼吸道、尿路等,经相应的治疗后,死亡率为37.5%。结论肝胆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死亡率较高,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多为下呼吸道,在今后的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对其给予重视。

  • 标签: 肝胆外科 病房 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4年9月共行脊柱手术732例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相关治疗措施。结果732例脊柱手术患者中,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15例,感染率为2.05%。患者均及时行切口深部组织清创灌洗引流手术,切口Ⅰ期愈合。结论脊柱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后果严重,一旦发生感染要早期诊断,早期清创引流冲洗,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脊柱 外科手术 感染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原因和外科处理措施,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治疗各类腰椎疾病1774例,其中19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男9例,女10例。年龄12—71岁,平均54.7岁。外伤7例,腰椎管狭窄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滑脱3例。其中7例合并2型糖尿病,3例术前贫血(血红蛋白〈9g/dl),3例合并四肢开放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并行扩创,持续灌注冲洗引流术,对于引流液涂片阴性或者细菌培养阴性者,给予保留内固定。而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内固定松动、存在引流液涂片阳性者,或者是迟发感染者则术中应去除内固定。椎间内固定物,若非存在明显的松动,感染迹象,我们不建议去除,以防感染的扩散。术后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本组19例切口深部感染患者,术后均获得治愈,腰痛症状明显好转,无1例发生神经症状的加重。再次术后6月复查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腰部无明显活动受限。随访期间无1例感染复发。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应早发现、早处理。重视术前合并病的处理,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彻底清创,持续灌注引流术能够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为了彻底的清创,必要时可以牺牲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 标签: 切口深部感染 腰椎 内固定 灌注冲洗引流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运用,医院深部真菌的感染率逐渐增加,同时耐药性逐渐增加,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也给临床工作提出挑战。深部真菌感染虽然大多数深部真菌感染均为白色念珠菌,但各科室真菌感染均呈现各自特点,有效的监控各临床科室致病病原菌及抗药机制是控制医院真菌深部感染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医院各临床科室深部真菌的感染特点及抗菌谱进行综述。

  • 标签: 深部感染 真菌 白色念珠菌 抗菌谱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效的治疗药物品种有限,而且普遍存在易于耐药和对机体毒副作用明显等问题。本文以目前研究中的新剂型和新载体材料为重点,对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的各类新型给药系统进行综述。研究工作进展表现了剂型优化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和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上的巨大优势。

  • 标签: 给药系统 抗真菌药物 深部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概述深部脑刺激技术在医学中的运用机制,列举深部脑刺激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成瘾的动物实验结果及临床实例,阐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讨论推广此技术应用于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成瘾的前景及困境。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物质相关性障碍 伏隔核
  • 简介:目的长期随访一组采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BS)丘脑底核(STN)的帕金森(PD)病人,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95例PD病人在我院接受了双侧STN-DBS手术。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STN的外放电信号,刺激电极测试病人症状改善情况及副反应阈值。分别在术前术后1年、3年和5年采用UPDRS评分评估PD病人"开/关"两种状态下的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术前对照,PD病人术后5年"关"状态运动评分改善率为60.3%;日常生活评分的改善率为54.2%。语言是运动评分中唯一没有改善的症状。异动症除外,术后1年"开"状态下运动评分没有显著改善。第1年和第5年"开"状态下运动迟缓、姿势障碍和步僵症状较术前均有加重。术后第5年异动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PD病人双侧STN-DBS术后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关"状态下运动评分和"开"状态下异动症均明显改善。术后第1年和第5年比较,行动迟缓、语言、姿势异常、步僵和认知功能的障碍均有加重。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主办,血液、皮肤、ICU等相关学科专家协办的第四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3月25日至28日在珠海召开。会议由刘又宁教授、翁心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大会邀请王睿、徐英春、黄晓军、沈志祥、李若瑜、刘维达、席丽艳、安友仲、马晓春,邱海波、施毅、张波、朱利平、陈良安、佘丹阳、章强强等权威专家做专题演讲,为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研究领域搭建一个展现才华、获取知识、信息的交流平台。

  • 标签: 深部真菌感染 会议 学术 中华医学会 相关学科 专题演讲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对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灶(病灶中心距脑表面〉2cm)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术中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深部病灶112例(超声组),同期未使用术中超声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深部病灶110例(对照组)。结果超声组所有病灶均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均一次探查到病灶;对照组15例经2次、2例经3次才探查到病灶。超声组病灶全切除率(90.1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和手术时间(246.2±48.1)min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5.45%、28.13%和(380.6±62.2)min;P〈0.05]。结论术中超声可准确定位颅内深部病变,同时指导术中病变的完整切除,保护周围正常神经结构。

  • 标签: 颅内深部病变 术中超声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