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7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国的基督开始面对一个全新的处境,如何在全新处境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艺术,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想从基督艺术的创作谈起。一、基督艺术的创作层面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基督艺术品来自不同的社会层面:一部分探索当代民族精神的思想家、艺术家,在探索处在今日世界文化大视野中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时涉足于基督文化,创作出一些思想活跃、感情奔放、功底厚实的基督题材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惊奇与兴奋,这些创作与基督有关,但不一定是基督艺术,不一定反映基督的世界观。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在

  • 标签: 基督教艺术 基督教世界 艺术创作 世界观 作品 本色化
  • 简介:我基督乃合于伦理道德的宗教,此为全世界所公认。观于高尚基督徒的生活,其如何光明、圣洁,不流不俗,足以为世界上的光、世界上的盐,以表率人群、模范社会,不能不称许我基督诚为道德的宗教。但基督徒的真道德,

  • 标签: 基督教 伦理道德 宗教 基督徒 世界 表率
  • 简介:云南“陇川”.傣语称为“勐宛”,意由太阳照耀的地方.位于德宏州西南部,与缅甸毗邻。图片反映了陇川县陇把镇弄闲村举行的“圣诞节”活动。本村和附近的信众.身着鲜丽夺目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各族的兄弟姐妹轮番上台载歌载舞,与台下同声高唱赞美诗。

  • 标签: 云南 基督教 映像 民族服装 载歌载舞 西南部
  • 简介:基督(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1807年到达广州,但他和在他之后来华的传教士们未能获准进入内地传教,只能为基督在中国的传播作准备工作。自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西方传教士方大批深入内地传教。自1807年至1842年间,在华的新教传教士24人,受洗信徒不足20人。1900年,

  • 标签: 基督教发展 中国民间 西方传教士 中国社会 中国文化 基督教信仰
  • 简介:本文论述近代教会团体及传教士在华的医疗活动与基督慈善精神、传教活动以及社会改良的关系。认为治病救人效法了耶稣基督生前的济世善举,既是一种有效的传教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有利民生的慈善事业。教会举办医疗的主要目的本是以治病施药为手段,吸引中国百姓信仰基督,但在客观上却缓解了乡村和边疆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推动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 标签: 近代 基督教 医疗事业
  • 简介:<正>如我在第一章所述,本书将公元70年视为拉比时代的开始;该时代的结束则在公元六世纪。研究古代世界历史的专家一般把那些世纪称为晚期古典时代,承续古典时代。在此期间罗马帝国兴盛之后又衰落,基督取代异教成为国教。古代世界的社会制度及模式逐渐被带有中世纪特点的社会制度及模式所取代。对于研究犹太宗教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些世纪也说明着一个世界的结束及另一世界的兴起。从

  • 标签: 拉比 古典时代 第二圣殿 塔木德 古代世界 法利赛人
  • 简介:伊斯兰风问题兹事体大,关系到伊斯兰的本色不变,关系到伊斯兰的发展,关系到伊斯兰的社会形象,关系到伊斯兰界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从历史上来看,伊斯兰的兴亡盛衰,固然有着各种复杂因素,但与风好坏有着密切关系。当前大理市伊斯兰教教风建设总体是好的,但随着社会以及伊斯兰自身发生深刻变化,

  • 标签: 教风建设 伊斯兰教 循经 社会形象 大理市
  • 简介:天台宗与华严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两个以立宗的宗派。智颤在四判释中判《华严经》为“高山顿说”、“圆兼别”,体现出他诸经并尊的融合思路。法藏判《法华经》为“三乘”、“逐机末”、“同一乘”,反映出他为本宗宗经而与天台宗争锋的思想倾向。澄观以《华严》为“顿顿”而《法华》为“渐顿”,湛然判《华严》为迹门“兼权”而《法华》为“超八”之。天台山家与山外还就《起信论》的判释及法藏的《义记》展开了争论。两家的判之争最终确立了中国佛教两大教宗并峙的局面。

  • 标签: 天台宗 华严宗 佛教 法藏
  • 简介:本文旨在对贵霜王朝的祅信仰及其源流作一些探索,包括贵霜历史剖析、祅信仰由来、贵霜使用的文字语言以及希腊文化、伊朗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贵霜王朝 祅教 大夏语 宗教信仰 宗教建筑
  • 简介:伊斯兰,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它的基本教义被概括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伊斯兰教规定教徒的基本义务有:念诵清真言表白信仰、礼拜、斋戒、纳天课和朝觐,这五项中国的穆斯林通称为“五功”。伊斯兰在唐代传入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回回教门”、“天方”、“清真”等。本文拟对建国以前伊斯兰在东南地区的传播情况作个概述。

  • 标签: 伊斯兰教 宗教信仰 传播途径 历史发展 东南地区
  • 简介:本文试图以信息为核心,以文本为依托,从基督信仰的立场出发,以"溶解"说来建立解释学的框架。概述利科把文本定义为:"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到了信息时代,这个定义的局限性立即就显露出来。例如,音像产品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们完全具有文本的作用,甚至是更全面的文本,但它们却被利科的定义排除在文本之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本重新下定义。比语言更基本的是信息,比信息更基本的是符号。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就语言、信息、符号所在的序列而言,符号是最基本的。因此,

  • 标签: 宗教文本 解释学 信息时代 基督教 解释者 基本的
  • 简介:作者夏广兴,“人文社科新论丛书”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本为唐代密教研究的专著。第一章为“唐代密之流播与发展”,第二章为“密与术”,第三章为“密与儒道及唐代佛教诸宗派”,第四章为“密与唐代政治文化活”,第五章为“密经典与唐代社会生活”,第六章为“密众神菩萨与唐代民俗情”,第七章为“密与唐五代文学创作”,第八章为“密与唐代文化艺术”,第九为“唐五代文学创作对密艺术的吸纳”。

  • 标签: 唐代民俗 社会生活 密教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学创作 文化艺术
  • 简介:在仁慈天主的助佑下,甘肃省兰州教区广大神长教友盼望已久的教堂及主教府房地产终于得到了落实。兰州教区主教座堂原建于1929年,占地总面积为45亩。大堂为哥特式建筑,雄伟庄严,于文革期间被拆除,教堂房地产被甘肃省体委占用。

  • 标签: 兰州市 房地产 甘肃省 主教座堂 哥特式建筑 党的领导
  • 简介:欲累环攻,神目尽瞽。愈膻世趋,愈远天路。伪杂百端,以相诳惑。惟我正教,惟一惟真。

  • 标签: 基督教 徐光启 诗歌
  • 简介:宗教的本意是谋求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文明。然而在当今世界,打着宗教旗号或者以宗教面貌出现的极端主义行为、暴力恐怖活动、不同宗教背景国家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宗教似乎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现实的问题、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实现世界和平,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能够彼此尊重、兼容和理解,能够彼此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伊斯兰教 对话 基督教 宗教背景 世界和平 侧记
  • 简介: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吴哥窟的介绍。那些古老的庙宇和虬劲的根枝衬托着橘黄衣衫的僧人在夕阳下的沉思,让观者不知身处哪个时代。那种寂静的氛围,悠远而浑厚的历史带给人的只有无语忧然的感动以及对历史深刻的敬意。于是心中便存下一种渴望,要去看看。吴哥窟由于它庞大的建筑群,精巧的雕刻以及隐在亚热带丛林中数个世纪的古老而成为世界的一大奇迹。2007年的夏季终于有了机会约几位好友一起去柬埔寨旅行,多年的梦想也终于可以实现。本来以为这次一定只是深刻体会佛教烟火的,却不料在探访佛国的旅途中看到了伊斯兰风情。

  • 标签: 伊斯兰教 柬埔寨 “新月” 地理杂志 热带丛林 吴哥窟
  • 简介:丘处机是金元时期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他的道教思想推动了全真的发展,并通过全真对中国道教的后期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融道、儒、释为一炉是全真一贯的宗旨与特质,而丘处机赋予了“三合一”以新意。丘处机站在道教立场上对“三合一”思想的推扬,既丰富了全真思想,也促进了传统道教的变革。

  • 标签: 丘处机 三教合一 影响
  • 简介: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三关系上主张三同源论和三教会通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三诗》中。《会三诗》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之念而形成儒道佛三的浅深不同。《会三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三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三教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 标签: 梁武帝 《会三教诗》 三教会通论
  • 简介:加尔文改遗产对于中国教会最大的启示在于其重视教会的制度建设。其中如何将政教关系的处理使得国家、社会和教会都得益处可谓是加尔文传统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之一。加尔文主义的模式源自加尔文在日内瓦改的成功经验,本文试图探讨加尔文模式背后的伦理学原则,即,至今依然影响西方世界的良心论教义,以期对成长中的中国教会思考如何建立荣神益人爱国爱教的教会神学系统有所启迪。

  • 标签: 良心原则 国家 教会 法治 基督徒自由
  • 简介:闻名中外的江西净土宗祖亭——庐山东林寺,背靠匡庐西麓山崖,傍带瀑布溪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塞。寺前有溪一浣,溪上有亭一座,亭额曰:“三笑亭”。有槛联一对,联云:桥跨虎溪,三三源流,三老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标签: 东林寺 净土宗 源流 庐山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