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已日益成为一些重要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中,白念珠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其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来有关白念珠耐药机制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进展.该文就新发现的白念珠的耐药机制,作一概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机制 进展
  • 简介: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病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氟康唑
  • 简介:报道了核菌纲(Pyrenomycetes)炭角目(Xylariales)炭角科(Xylariaceae)炭墩属(Kretzschmaria)3个种:焦里炭墩K.deusta,亮色炭墩K.lucidula和垫状炭墩K.pavimentosa。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及图示。

  • 标签: 炭角菌科 形态学 分类
  • 简介:食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工作虽然较晚于动植物研究,但随着基础研究不断完善,连锁图谱构建工作陆续开展。文中综述了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香菇(Lentinulaedodes)、双色蜡蘑(Laccariabicolor)、草菇(Volvariellavolvacea)、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斑玉蕈(Hypsizigusmarmoreus)等食用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应用现状及前景,并对笔者所在的国家食用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育种与菌种繁育团队的黑木耳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进行了简介。

  • 标签: 食用菌 遗传 连锁 图谱
  • 简介:组织胞浆(Histoplasmacapsulatum)是一种深部真菌,可引起人体深部组织胞浆病。最近我们从1例患者骨髓涂片瑞氏染色、PAS染色、骨髓病理活检中检出组织胞浆,现予报道。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两性霉素B 治疗
  • 简介:外阴阴道念珠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是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炎的第二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影响了众多女性健康[1].本研究检测了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53株念珠对11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为VVC临床用药提供信息.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药敏 抗真菌药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汉麻织物、含纳米银锦纶纤维织物和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对红色毛癣、须癣毛癣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菌织物对皮肤癣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红色毛癣、须癣毛癣悬液,分别接种于上述抗菌织物,并紧贴在PDA培养基表面培养,每12h观察菌落形态及大小,根据菌落平均直径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三种抗菌织物上24h内均未见菌落生长。①汉麻布样上,红色毛癣和须癣毛癣菌落直径分别在36-84h、36-72h时间区间内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与棉布组渐趋一致。②含纳米银锦纶织物上,在36-108h内红色毛癣菌落直径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0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须癣毛癣在48h后才开始生长,在60-108h区间内菌落直径小于棉布对照(P〈0.05)。③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样上,红色毛癣和须癣毛癣分别在48h和60h后才开始生长,在120h以内两种皮肤癣菌落直径均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菌织物与棉布相比较,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均可显著抑制红色毛癣和须癣毛癣的生长,尤其是经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的抑更有效和持久。

  • 标签: 纺织品 汉麻 皮肤真菌病
  • 简介: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和饼法(活性测定法),系统研究了中国静灰球的菌丝体、发酵液、饼及其子实体的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三氯甲烷和石油醚6种溶剂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鼠伤寒沙门氏、黑曲霉和绿色木霉5种测试的体外抑活性。结果表明:中国静灰球的菌丝体、发酵液及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和黑曲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即具有广谱的抑活性;其水和乙酸乙酯的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显著的抑菌作用。推测中国静灰球菌丝体中含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鼠伤寒沙门氏、黑曲霉、绿色木霉5种测试的广谱抑活性物质。

  • 标签: 中国静灰球 马勃 抑菌活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 简介:须癣毛癣肉芽肿,是由须癣毛癣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须癣毛癣菌 肉芽肿 特比萘芬
  • 简介:目的比较实验大鼠泰泽检测方法─nested-PCR、IFA、免疫抑制诱发试验-触片染色镜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根据泰泽16SrDNA合成引物,对16个菌株作nested-PCR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验证.将此PCR应用于20只免疫抑制Wistar大鼠和5只非免疫抑制SD大鼠泰泽检测,并作IFA、常规细菌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nested-PCR中仅有泰泽出现196bp特异性扩增条带;而15株非泰泽均未出现此扩增条带.该PCR能检出10pg泰泽DNA.将此PCR应用于大鼠泰泽检测,结果未检出阳性样品.nested-PCR与常规细菌学检测、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采用IFA方法,以购得的大鼠泰泽抗原片对上述25份大鼠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有6份血清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结论采用IFA对动物群进行筛查出现阳性结果,须采用免疫抑制诱发试验、PCR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组合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建立的nested-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技术对实验动物泰泽感染可做出精确诊断.

  • 标签: 大鼠 泰泽菌 芽孢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抗体技术 检测方法
  • 简介:目的分析粪便中检出念珠孢子或假菌丝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8年4月住院患者送检的粪便标本,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念珠菌种,并记录患者粪便常规及临床资料。结果其间共检测1011份粪便,有86份(8.51%)有真菌生长;其中念珠阳性76份(7.52%)。60岁以上老年人阳性者33份(占43.42%)。基础疾病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三者为著(占31.58%)。有21例患者(27.63%)粪便性状有异常,以糊状便为主。结论粪便中检出芽生孢子和(或)假菌丝对诊断念珠性胃肠道感染有重要价值,尤其要关注抗生素应用患者。

  • 标签: 粪便 念珠菌 孢子 芽生孢子 假菌丝
  • 简介:白念珠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白念珠中主要有4条MAPK途径:Mkcl途径、Cekl途径、Cek2途径和HOG途径。其中HOG途径在白念珠MAPK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白念珠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治疗念珠病提供帮助。

  • 标签: 白念珠菌 MAPK信号通路 Hog途径
  • 简介:文中回顾及总结了黏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已从4个目共27种黏中分离得到脂肪酸、氨基酸、生物碱、萘醌、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及它们的衍生物等近百种化学成分,其中某些成分表现出重要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黏不仅已经逐渐成为天然产物的重要研究对象,而且有望成为获得天然活性物质的新资源,这对于黏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黏菌 鹅绒菌目 无丝菌目 团毛菌目 绒泡菌目 化学成分
  • 简介:榛是辽宁铁岭市最重要的木本经济树种。白粉病是榛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导致树体衰弱,减少花芽分化,落果,降低产量。本研究对该病害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调查,通过病原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害的病原为榛白粉(Erysiphecorylacearum)。

  • 标签: 白粉病 榛白粉菌 辽宁
  • 简介:应用不依赖于培养方法的分子技术,研究堆肥中真菌群落的组成及其随温度变化的现象,正在修正以往人们对堆肥过程中重要真菌类群的认识。另外,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利用虽有限,但已经较先前开始时揭示出更大、更多样化的菌物群落特异性。嗜热菌物种的数量,潜在地促进了先前研究的非特异性嗜热菌物种被大量发现,这些菌物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潜能。

  • 标签: 堆肥 嗜热真菌
  • 简介:为阐明内蒙古白粉区系组成特点、探讨其起源和演化,对其区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区系中含有10种以上的属为白粉属(Erysiphe)、单囊白粉属(Podosphaera)和高氏白粉属(Golovinomyces),3属共104种,占总种数的84.55%。根据地理分布资料,内蒙古白粉可划分为世界广布种(13.82%)、北温带成分(26.83%)、旧世界温带成分(17.07%)、温带亚洲成分(5.69%)、地中海—西亚及中亚成分(2.44%)、东亚—北美成分(4.88%)、东亚成分(18.70%)、中国特有种(8.12%)和北美成分(2.44%)等9个分布型;内蒙古白粉区系表现出明显的温带区系特征,并且东亚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在区系亲缘关系上与甘肃、吉林和新疆较为接近,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区系较为疏远。

  • 标签: 白粉菌科 地理分布 相似性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孢子丝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临床、病理和(或)培养符合孢子丝病诊断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PAS染色并统计孢子检出率。结果孢子丝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1.39。临床类型中固定型占58%。发病年龄40~59岁占48%。发病部位以颜面部及双上肢为主,分别为49%、45%。病理下典型"三区病变",约占23%。部分病例神经周围亦有炎性细胞的浸润。PAS染色孢子检出率为68%。结论孢子丝病以固定型为主,病理下结构模式多变,孢子检出率约70%左右。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 病理
  • 简介:粪生菌物和炭角科真菌是约翰·韦伯斯特先生钟爱的众多菌物类群中的2个。大多数的炭角是腐生的或具弱致病性,还有一些是内生。炭角是世界性分布真菌,主要生长在被子植物的木质部分。目前所研究的大多数炭角都生长在这些基质上。炭角科下约有75个属,其中4个属是粪生的,且目前主要有关其分类方面的研究,而对鹿角的总体分布、发生规律和生态学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采集到的1386份草食动物粪便样品为材料,通过湿室培养和检验,共获得12326个记录,其中255个为粪生炭角,作者对这些炭角的发生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及对其形态进行了补充观察。

  • 标签: Hypocopra Podosordaria 孔座壳属 基质偏好性 Wawelia
  • 简介:随着学科的发展,卵纲(Oomycetes)早已从真菌中划分到藻界或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ia),因此,在真菌学教学中,关于卵纲分类地位的变化是一个必须讲解的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较困难的教学点。在这里。就我们授课的内容和体会作一具体介绍,供大家讨论。

  • 标签: 卵菌钢 分类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