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B1(Aflatoxin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 标签: HCC AFB1 DNA加合物 p53第249密码子 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p53与p21蛋白在乙肝病毒/黄曲霉双暴露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癌组织及11例正常肝组织p53蛋白与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7例肝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9.1%(53/67)和44.8%(30/67)。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20.0%(2/10)、73.3%(11/1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5.2%(19/42)、60.0%(6/10)、33.3%(5/15)。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p2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低度负相关,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53与p21蛋白表达率在实验组及对照组A组和B组中,其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11例正常肝组织p53及p21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在双暴露因素下的肝癌发生过程中,p53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且p53的表达对p21具有着促进或抑制的多重作用,提示可能为乙肝病毒和黄曲霉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P53蛋白 P21蛋白 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 肝细胞癌
  • 简介:目的构建曲霉kipA基因突变株。方法通过In-Fusion技术将kipA基因的上下游基因与抗性基因顺序链接,以潮霉素抗性基因替换靶基因,达到用同源重组手段敲除曲霉kipA基因的目的,以realtime-PCR对基因突变株进行鉴定和验证。结果RT-PCR结果显示,成功构建曲霉kipA基因突变株。结论曲霉kipA基因突变株的构建,为后续曲霉极性生长与血管侵袭性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烟曲霉 kipA基因 极性生长
  • 简介:目的探讨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reductase,TR)对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aspergillosis,IA)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小鼠用重组TR免疫2次。感染曲霉前用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全部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处理,通过气道穿刺法向气管内注入曲霉孢子悬液,建立IA疾病模型。观察两组小鼠的存活率、局部器官真菌载量、肺组织病理变化、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评估TR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存活率:免疫组小鼠7d存活率为64.7%,对照组为0。肺组织匀浆曲霉CFU中位数:存活小鼠为0,死亡小鼠为44(P25,P75为21,70)(P〈0.01)。组织病理学检观察:死亡小鼠肺肿胀出血、肺泡间隔增宽、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组织灶状坏死,并有大量曲霉菌丝存在,而存活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轻,且组织间无菌丝。肺泡灌洗液涂片染色细胞计数显示:存活小鼠单个核细胞约占84.2%,中性粒细胞仅占15.8%;死亡小鼠单个核细胞占33.6%,中性粒细胞约占66.4%。结论曲霉重组蛋白TR能诱导小鼠产生抵抗IA的免疫保护力,是一个有潜力的保护性抗原。

  • 标签: 烟曲霉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免疫保护作用
  • 简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N)是最为常见的粮食真菌毒素,易共存于谷物产品和动物饲料中,而目前对其联合毒性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为探究DON、AFB1和ZEN的联合毒性作用,本论文以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为模型,分别评估了毒素混合物AFB1+DON、AFB1+ZEN、DON+ZEN和AFB1+DON+ZEN对C.elegans的生长发育(体长)和生殖能力(产卵量)的毒性作用,并用Chou-Talalay模型来判定毒素混合物的相互作用类型。研究表明,AFB1、DON和ZEN单独染毒C.elegans时,其毒作用强弱为AFB1〉ZEN〉DON。联合染毒时,AFB1+DON对C.elegans产生协同作用,而DON+ZEN则产生拮抗作用;AFB1+ZEN对体长(24h)和产卵量的毒作用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由弱拮抗变为协同作用,而在毒素暴露48h后,对线虫的生长发育呈协同作用;AFB1+DON+ZEN除在EC50-24h和EC75-24h时对体长产生明显的毒性增强作用外,其他普遍表现出拮抗作用。由此表明,DON、AFB1和ZEN对C.elegans的联合毒性作用与剂量和时间相关。

  • 标签: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赤霉烯酮 秀丽隐杆线虫 联合毒性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2021年接受曲霉特异性IgG检测的18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8~79岁。全部病例均有哮喘病史或咳喘症状,曲霉特异性IgE均阳性;血清总IgE>500 U/ml者16例,其中血清总IgE>1 000 U/ml者13例。在其他诊断指标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者16例;肺部CT显示有支气管扩张者15例;血清曲霉特异性IgG阳性(>120 AU/ml)者10例。曲霉特异性IgG阳性与阴性病例比较,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支气管扩张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发现,ABPA患者曲霉特异性IgG阳性率>50%,对ABPA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 标签: 曲霉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 哮喘 烟曲霉特异性IgG 烟曲霉特异性IgE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Gm)、血液曲霉IgG联合检测对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肺曲霉病患者74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慢性肺曲霉病组35例及侵袭性肺曲霉病组39例。采集两组研究对象肺泡灌洗液,对肺泡灌洗液Gm水平进行检测,使用曲霉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液曲霉IgG水平,对单独检测肺泡灌洗液Gm、血液曲霉IgG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进行统计对比。结果侵袭性肺曲霉病组肺泡灌洗液Gm I值、血液曲霉IgG水平均低于慢性肺曲霉病组[0.65 ± 0.09比0.98 ± 0.12、(118.95 ± 12.31)kAU/L比(147.63 ± 15.32)kA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肺泡灌洗液Gm I值、血液曲霉IgG水平对肺曲霉病进行诊断,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显著高于单独检测肺泡灌洗液Gm I值和血液曲霉IgG水平诊断[92.50%(37/40)比61.90%(26/42)和61.54%(24/39)、88.24%(30/34)比53.13%(17/32)和51.43%(18/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泡灌洗液Gm I值、血液曲霉IgG水平与肺曲霉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肺泡灌洗液Gm I值、血液曲霉IgG水平对肺曲霉病进行诊断,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单独检测肺泡灌洗液Gm I值、血液曲霉IgG水平[92.86%(39/42)比65.00%(26/40)和67.57%(25/37)、83.78%(62/74)比75.68%(56/74)和75.68%(56/74)],诊断特异度低于单独检测肺泡灌洗液Gm I值、血液曲霉IgG水平[71.88%(23/32)比88.24%(30/34)和83.78%(3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泡灌洗液Gm及血液曲霉IgG与肺曲霉病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肺泡灌洗液Gm、血液曲霉IgG联合检测对肺曲霉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半乳甘露聚糖 曲霉菌,烟 侵袭性肺曲霉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霉暴露对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大鼠滤泡性辅助(Tfh)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OVA致敏加磷酸盐缓冲液(PBS)吸入组(OVA/PBS)、OVA致敏加曲霉孢子(AF)吸入组(OVA/AF),每组24只。获取24、40、56 d处死大鼠血清、肺组织、肺气管旁淋巴结组织、肺泡灌洗液、大鼠脾脏等,分析脾和肺气管旁淋巴结中Tfh细胞含量、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浓度测定和IgE的检测、观察肺组织HE染色和PAS染色,以及用Western blot检测Blimp-1和Bcl-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时间延长,OVA/AF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IgE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91、5.53,P值均<0.05);OVA/PBS组则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8、2.16,P值均>0.05)。2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发现,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可见黏膜下水肿、管腔内渗出物、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随时间延长,OVA/AF组PAS染色阳性杯状细胞比例呈升高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62,P<0.05);OVA/PBS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32,P>0.05)。随时间延长,OVA/AF组脾脏、肺及气管旁淋巴结均浆中Tfh细胞占T淋巴细胞总数比例均呈升高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1、4.98,P值均<0.05);OVA/PBS组则均呈下降趋势,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2、2.97,P值均>0.05)。OVA/AF组肺和气管旁淋巴结均浆中Tfh细胞占T淋巴细胞总数比例与血清IgE有相关性(r=0.960 1)。OVA/AF组各时间点Blimp-1和Bcl-6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OVA/PBS组各时间点Blimp-1和Bcl-6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曲霉暴露可能对OVA致敏大鼠Tfh细胞有分化促进作用。

  • 标签: 哮喘 烟曲霉菌 卵清白蛋白致敏 滤泡性辅助细胞
  • 作者: 杨璐 段志敏 徐松 陈旭 李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真菌科 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真菌科 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2 南京医科大学全球健康中心,南京 21002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霉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灭活曲霉体外诱导小鼠BMDM不同时间(0、0.5、4、12 h),提取细胞蛋白,Western印迹法检测自噬关键蛋白LC3-Ⅰ型/Ⅱ型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Ser2481的蛋白水平。用曲霉和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佛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氯喹]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小鼠BMDM不同时间(4、12 h)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曲霉对新生的LC3-Ⅱ、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并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曲霉与LC3、Rubicon(RUN domain Beclin-1-interacting and cysteine-rich-domain-containing protein)的共定位关系。不同处理时间数据结果采用非匹配t检验分析,曲霉孢子和自噬溶酶体阻断剂两因素处理数据结果采用2 × 2析因分析方法。结果Western印迹显示,与对照组(0 h组)比较,曲霉体外诱导小鼠BMDM 0.5、4、12 h后细胞内LC3-Ⅱ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8、3.28、3.02,均P < 0.05),但各组p-mTOR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41、0.477、0.382,P值分别为0.682、0.660、0.722)。与单独氯喹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曲霉联合氯喹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13、2.78,均P < 0.05)。与单独氯化铵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曲霉联合氯化铵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92、2.92,均P < 0.05)。与单独BAF-A1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曲霉联合BAF-A1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3、2.13,均P < 0.05)。与单独E-64d + pepstatin处理BMDM 4 h和12 h相比,曲霉联合E-64d + pepstatin处理后LC3-Ⅱ进一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3、2.92,均P < 0.05)。用钙荧光白荧光标记的曲霉孢子刺激BMDM 8 h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显示LC3、Rubicon主要包绕于曲霉周围,与曲霉均有共定位关系。结论曲霉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基础自噬流。

  • 标签: 烟曲霉菌 巨噬细胞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相关吞噬
  • 简介: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染色体遗传学畸变的特点。方法将32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为HBV(+)/AFB,(+)10例;B组为HBV(+)/AFB1(-)10例;C组为HBV(-)/AFB1(+)6例;D组为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分析其22对染色体DNA拷贝数的变化。结果32例HCC样本中,共发现573个染色体畸变区段(chromosomalaberrations,CNAs)。其中1q、4p、5p、6p、7p、8q、10p、17q、20p、20q和X主要表现为扩增区段;1p、2q、4q、8p、9p、10q、11q、13q、14q、16p、16q、17p、19p、19q、21q、22q和Y主要表现为缺失区段。同时,共检测出25个染色体发生高频畸变的区段(recurrentlyalteredregions,RARs),其中lq21.1-q44、5p13.2-p15.3、6p12.1-p25.2、7q11.2-q35、8q11.2-q24.3、17q12-q25.2、18q12.3-q22.3和x为高频率扩增区段,而lp31.1-p36.2、2q23.2-q37.2、4q12-q35.2、6q14.1-q26、8p12-p23.2、9p21.1-p24.2、10q21.3-q26.2、13q12.1-q21.1、14q21.3-q32.2、16p12.1-p13.2、16q12.1-q24.1、17p12-p1313、19p13.1-p13.3、19q13.2-q13.4、21q21.3-q22.2、22q11.2-q13.2和Y染色体为高频缺失区段。8p12-p23.2缺失的发生率在进展期HCC(TNM分期为Ⅲ~Ⅳ期)中明显高于早期HCC(TNM分期为I~Ⅱ期)(仁0.038)。4q12-q35.2、13q12.1-q21.1的缺失及7q21.1-q35的扩增发生率在A组中最高。Cox模型分析结果示:在单因素分析中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BCLC分期、侵袭与转移的发生、8p12-p23.2的缺失以及19p13.1-p13.3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而在多因素分析中AFP水平、TNM分期以及8p12-p23.2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 染色体 Array CGH
  •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药饮片中黄曲霉 B1 、B2 、G1 、G2 与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提高检 验效率。方法:改进真菌毒素提取方法和优化液质色谱和质谱条件,可同时测定黄曲霉 B1 、B2 、G1 、G2 和玉米赤霉烯酮。结果:各成分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 ,方法的重复性均良好 (RSD

  • 标签: 黄曲霉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液质联用
  • 简介: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曲霉菌脑脓肿较为罕见,需要和细菌性脑脓肿及神经精神狼疮进行鉴别。文中报道2例手术确诊SLE合并曲霉菌脑脓肿的病例。例1为34岁女性,诊断SLE 6个月后出现抽搐及意识障碍,首次住院时因为影像学阴性被诊断为神经精神狼疮,出院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发现脓肿样信号。例2为20岁男性,诊断SLE 3年后出现高热、抽搐及意识障碍,头颅影像学表现为脓肿样信号。2例患者脑脊液病原学均阴性,通过脓肿切除或引流病理确诊为曲霉菌脑脓肿,经予伏立康唑治疗后症状缓解、病灶消退。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曲霉菌,烟 脑脓肿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 神经精神狼疮
  • 简介:目的揭示宿主磷脂酶D(phospholipaseD,PLD)应对曲霉感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滴鼻方式使野生小鼠和磷脂酶D双基因敲除小鼠(pld1^-/-pld2^-/-)感染曲霉孢子后,取小鼠肺组织、抽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应用组织匀桨与菌落计数的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曲霉负荷,采用eBioscience公司的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分泌情况;分离两种小鼠的骨髓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巨噬细胞(BMDM),制霉菌素法检测其吞噬和杀死曲霉孢子的能力。结果感染曲霉孢子6h后,pld1^-/-pld2^-/-小鼠肺部真菌负荷显著高于野生小鼠,其肺泡灌洗液和肺泡巨噬细胞中均存在大量孢子,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浓度显著升高;体外实验证明pld1^-/-pld2^-/-小鼠的BMDM细胞吞噬和杀死曲霉孢子的能力显著减弱。结论小鼠pld1基因和pld2基因同时敲除导致其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死曲霉孢子的能力显著减弱,进而可能降低小鼠抗曲霉感染的能力。同时机体可能通过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以招募其他免疫细胞杀灭曲霉孢子。

  • 标签: 磷脂酶D 烟曲霉感染 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过氧化氢(H2O2)体外杀伤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A.fumigatus)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mg/mL,0.02mg/mL,0.2mg/mL)处理曲霉孢子,按照处理时间不同分为A(0.5h),B(2h),C(7h),D(16h)4组。用测定H2O2杀伤真菌的标准方法——斑点法分别测定各组曲霉孢子对H2O2的氧化杀伤敏感性。结果在H2O2浓度为1.5mmol/L下,未用地塞米松处理的孢子(阴性对照)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1(生长良好)。A(0.5h)组:地塞米松0.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3;地塞米松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为5×10^4。B(2h)组:地塞米松0.02mg/mL和0.2mg/mL处理后孢子的氧化杀伤敏感性均为5×10^3。C(7h)和D(16h)组: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处理后氧化杀伤敏感性与阴性对照没有差别(均为5×10^1)。结论地塞米松使H2O2在体外杀伤曲霉的能力增强,这种作用仅发生在地塞米松接触曲霉孢子的早期(〈2h)。

  • 标签: 烟曲霉 地塞米松 氧化杀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曲霉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河北燕达医院收治的99例疑似肺曲霉菌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对照组(38例)、侵袭组(24例)和慢性组(37例),记录各组研究对象血清曲霉IgG抗体和GM抗原诊断结果。结果肺曲霉菌感染者中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占比最高(26.23%、16/61),其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03%、11/61)、肺恶性肿瘤(9.84%、6/61)、支气管哮喘(9.84%、6/61);慢性组患者陈旧性肺结核比例(40.54%、15/37)显著高于侵袭组(4.17%、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954、P = 0.002)。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是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发热和咯血,CT检查主要表现为空洞、曲霉球、多发或弥漫病变等;慢性组患者咳嗽(100.00%、37/37)、咯痰(97.30%、36/37)、咯血(54.05%、20/37)、空洞(83.78%、31/37)及曲霉球(59.46%、22/37)比例均显著高于侵袭组[75.00%(18/24)、75.00%(18/24)、20.83%(5/24)、45.83%(11/24)和16.67%(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34、5.099、6.642、9.776、10.900,P = 0.006、0.024、0.010、0.002、0.001)。慢性组患者多发或弥漫病变(13.51%、5/37)、晕轮征患者比例(0.00%、0/37)均显著低于侵袭组[75.00%(18/24)和41.67%(1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431、15.525,P均< 0.001)。侵袭组和慢性组患者BALF GM抗原[(0.88 ± 0.13、0.98 ± 0.24)kiU/L]、血清曲霉IgG抗体水平[(121.96 ± 42.03、153.42 ± 49.67)kA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6.422、9.389、17.395、14.436,P均< 0.001)。侵袭组患者血清曲霉IgG抗体水平[(121.96 ± 42.03)kAU/L]低于慢性组[(153.42 ± 49.67)kA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63、P = 0.013),但两组BALF GM抗原水平[(0.88 ± 0.13)vs. (0.98 ± 0.24)ki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68、P = 0.067)。血清曲霉IgG抗体以120 kAU/L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62.30%,特异度为81.58%,以140 kAU/L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52.46%,特异度为94.74%,BALF GM抗原以0.5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73.77%,特异度为81.58%,且BALF GM抗原以0.5为临界值时敏感度(73.77%、45/61)显著高于血清曲霉IgG抗体以140 kAU/L为临界值时敏感度(52.46%、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50,P = 0.015)。单独使用BALF GM抗原、血清曲霉IgG抗体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和0.771,联合使用时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898。结论血清曲霉IgG抗体联合BALF GM检测能够显著提高肺曲霉菌感染者的诊断率。

  • 标签: 血清烟曲霉免疫球蛋白G抗体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半乳甘露聚糖 肺曲霉菌
  • 简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种遗传学因素与环境致病因素均可导致HCC的发生,并有地域的差异性。例如在日本及欧美国家,70%以上的HCC发生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和高摄入酒精有关;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地区,大约80%以上的HCC与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高感染率以及黄曲霉B1(aflatoxinB1,AFB1)的高暴露密切相关。

  • 标签: 黄曲霉毒素B1 肝细胞癌 广西地区 比较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乙肝病毒
  • 简介:目的建立曲霉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共培养模型,观察不同感染时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探讨曲霉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曲霉在体外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观察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形态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测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及用real-timePCR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随曲霉作用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时间的延长,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物学形态发生改变,其回缩、变圆量逐渐增加,凋亡率亦逐渐增加,凋亡基因BaK表达明显上调。结论曲霉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可以影响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形态,诱导细胞凋亡、影响凋亡基因的表达。共培养模型可进一步用于曲霉的致病机制研究。

  • 标签: 支气管上皮细胞 烟曲霉 凋亡 凋亡基因
  • 简介:随着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和免疫抑制患者的不断增多,由曲霉引起的侵袭性感染病例逐渐增加,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本文特此对曲霉感染的宿主防御机制以及免疫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烟曲霉 真菌感染 侵袭性曲霉病 免疫抑制 免疫学研究
  • 简介:目的构建曲霉额外拷贝菌株,了解额外拷贝曲霉sho1、pbs2基因能否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过氧化氢(H:O2)、碱性pH、刚果红应激的抵抗能力,探讨HOG通路(highosmolarityglycerolpathway)参与的应激反应。方法用原生质体法构建分别含有曲霉sho1、pbs2基因的额外拷贝菌株,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额外拷贝株中sho1、pbs2的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缺陷株、额外拷贝株对NaCl(1mol/L)、H2O2(5mmol/L)、刚果红(400mg/L)及碱性pH(10.0)应激的反应。结果获得了含有曲霉sho1、pbs2基因的额外拷贝菌株MCsho1、MCpbs2,和含空白质粒的对照株Empty。额外拷贝株sho1、pbs2的表达水平增高,对NaCl(1mol/L)、H2O2(5mmol/L)、刚果红(400mg/L)、碱性pH(10.0)应激的抵抗强于Empty。MCpbs2对这些应激的抵抗较MCsho1更显著。曲霉缺陷株△sho1、△pbs2对NaCl(1mol/L)、H2O2(5mmol/L)、碱性pH(10.0)的敏感性高于野生株AF293。△sho1对刚果红(400mg/L)的敏感性高于野生株,△pbs2对刚果红的敏感性与野生株比,无显著差别。结论额外拷贝曲霉sho1或pbs2基因能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氧化压力、刚果红、碱性pH应激的抵抗能力。

  • 标签: 烟曲霉 sho 1 PBS 2 渗透应激
  • 简介: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经甲醛溶液处理可成为类毒素,将类毒素免疫大型动物,从其血清中可分离出能中和细菌毒素的抗毒素

  • 标签: 病原菌 毒素 抗体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