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丹参对鼠骨髓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丹参注射液诱导鼠骨髓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丹参可诱导鼠骨髓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和Musashi1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和神经微丝M,在最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50%-60%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的标志物。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的干细胞,丹参能够诱导这种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细胞移植的另一个干细胞的来源。

  • 标签: 骨髓间充质细胞 分化 神经元 丹参
  • 简介:目的:分离、培养、纯化家猫的骨髓细胞,并对获得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利用骨髓细胞细胞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家猫骨髓细胞,通过多次更换培养液获得较纯化的骨髓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根据第1、3、5、7、9代细胞的镜下增殖情况绘制出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CD44和CD90的表达率。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骨髓细胞贴壁呈梭形或纺锤形;原代细胞生长丛集成片,5~7d达到融合,进行传代;培养到第三代以后,细胞出现相对均匀的梭形扁平外观,迅速增殖的细胞呈涡流样排列;第3、5代骨髓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第7、9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的CD34、CD44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17.5%、97.9%和91%,这与骨髓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一致。结论:分离培乔的细胞具有骨髓细胞特性,成分相对单一,第3、5代细胞纯度高,增殖能力强,适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家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的可靠方法。方法采用人手术切下的骨头标本,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hBMSCs;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四代细胞,通过形态学、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等鉴定hBMSCs;诱导hBMSCs分化为成脂肪细胞,鉴定本实验所分离的hBMSCs是否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果第四代细胞CD29和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99.8%,CD31和CD4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8%和0.4%。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本研究分离培养hBMSCs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细胞。hBMSCs体外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16d后,镜下可见胞浆内充满圆形脂滴,油红O染色阳性,诱导成脂肪细胞分化率为85.1±3.2%,证实本实验分离的hBMS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采用手术切下的骨性关节炎标本,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得稳定、均性良好的hBMSCs,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本方法能为临床上分离、培养人骨髓细胞提供了另一种可靠的路线。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 培养 分化
  • 简介:摘要脐带细胞(MSC)具有与子代相同的遗传物质且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可用于评估各种因素对子代早期发育造成的远期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来自肥胖及糖代谢异常产妇的脐带MSC存在异常表型,我们重点介绍了孕期糖代谢异常对脐带MSC功能的影响。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怀孕期间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传代培养大鼠骨髓问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的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初步鉴定,为利用大鼠骨髓MSCs进行感音神经性聋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细胞,第1组于24小时全量换液,第2组于24小时半量换液,第3组于3天全量换液,传代扩增。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RT—PCR检测培养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定向诱导培养细胞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果24小时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少量细胞集落,细胞形态不规则;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细胞集落,细胞规则,呈梭形、椭圆形;3天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悬浮细胞.与贴壁细胞混杂在一起。培养细胞表面分子SH2、CD31、CD44呈阳性表达,但不表达CD34。第2组培养细胞传代后加入不同诱导剂定向诱导分化一定阶段,分别经油红O及VOFIKossa法染色鉴定证实MSCs可分别向脂肪细胞及成骨方向分化。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原代细胞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培养利于大鼠骨髓MSCs的分离和纯化,可稳定表达SH2、CD31、CD44。MSCs具有多项分化潜能。

  • 标签: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细胞分化 鉴定
  • 简介:摘要难治性肺疾病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导致肺功能受损甚至呼吸衰竭,目前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细胞(MSCs)是一类多功能干细胞,可通过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促进受损细胞修复以及通过旁分泌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有望为难治性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难治性 肺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细胞向神经细胞等不同组织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获得细胞,原代培养后1:2传代,传至第5代后分为普通传代培养组、神经细胞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和脂肪细胞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形态变化以及矿化结节和脂肪细胞的形成;流式细胞检测第5代大鼠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90、CD31、CD34、CD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普通传代培养组和神经细胞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骨髓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扩增至第5代时形态趋于一致,呈梭形。大鼠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29(99.83%)、CD44(99.77%)、CD90(99.86%)均呈阳性表达,CD31(O.83%)、CD34(1.78%)、CD45(2.90%)无表达。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细胞仅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由神经细胞诱导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且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由成骨细胞诱导的细胞内可见矿化结节形成:由脂肪细胞诱导的细胞内出现多个猩红色呈簇状的脂肪滴。结论大鼠骨髓细胞易于提取、纯化和扩增,可于体外自发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并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骨髓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可能具有自发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特性。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细胞 脂细胞 成骨细胞 神经元 细胞分化
  • 简介:细胞(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CD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粒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鼠尾静脉移植的骨髓细胞(BM-MSCs)对大鼠痛风肾的影响,具体为延缓上皮到叶组织转化(EMT)、促进肾脏细胞分化和生长,以及抗氧化应激等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相应的机制。方法幼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腺嘌呤200mg/(kg?d)灌胃4周制作痛风肾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4h后,造模组再次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磷酸盐缓冲液模型组和BM-MSCs治疗组,BM-MSCs治疗组经鼠尾静脉移植入骨髓细胞(BM-MSCs是经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在体外分离培养而成),同时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经鼠尾静脉注入相同量的PBS。注射6周后,收集大鼠的血液和尿液标本用来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和24h尿蛋白含量;对大鼠肾石蜡标本切片进行H-E染色、糖原染色和马松染色,观察并半定量评分评价各组肾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肾石蜡标本切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肾组织中P38蛋白、P-P38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rxR1)的表达情况。数据经过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后,正常组和造模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3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腺嘌呤诱导制作的痛风肾大鼠相比正常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肾功能降低,大量蛋白尿以及肾间质和肾小管尿酸结晶沉积,肾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硬化等,提示痛风肾模型制造成功,并出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BM-MSCs治疗组较PBS模型组而言,血肌酐水平降低[(88.90±7.89)μmol/Lvs.(117.40±6.13)μmol/L],尿素氮降低[(7.85±0.88)mmol/Lvs.(10.97±1.03)mmol/L],24h尿蛋白减少[(27.72±4.90)mgvs.(54.66±6.72)mg],TGF-β1表达减少[(11.00

  • 标签: 痛风肾 慢性肾功能衰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上皮至间叶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肿瘤坏死因子-α/P-P38
  • 简介:摘要目的在传统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改良的脐带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将脐带组织制作成约0.3X0.7cm2大小组织片,称之为脐带组织片,进行悬浮培养(改良法组织片悬浮法);观察其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并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培养,测定多向分化潜能.结果采用改良法成功培养出脐带细胞;其生物学特性与传统的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细胞一致.并证实了其干细胞特性.结论改良法较传统组织块贴壁法简便,可靠,成功率高.关键词脐带细胞;培养;组织片悬浮法中图分类号R71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37-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移植方式,脐带细胞(UCMSCs)在卵巢损伤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和增殖,探讨最佳移植途径。方法取8周龄ICR雌性小鼠12只,采用环磷酰胺(CTX)200 mg/kg+白消安(BUS)3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方式建立卵巢损伤小鼠模型;采用慢病毒转染途径构建标记有荧光素酶(Luc)的UCMSCs;将卵巢损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尾静脉移植(2×106个细胞)和单侧卵巢局部移植(2×105个细胞),移植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IVIS)技术示踪UCMSC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增殖。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FSH水平[(17.971±0.311) μg/L]显著高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4.420±0.622) μg/L]、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E2水平[(320.321±8.682) ng/L]显著低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75.383±19.40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6、4.800,P<0.05);卵巢局部移植Luc-UCMSCs后在小鼠卵巢部位可观察到荧光信号(d1:2.61×105±0.33、d2:1.35×105±0.23、d3:3.09×105±0.29、d4:4.12×105±0.43),其余部位未见荧光信号,并且在移植第2天开始荧光信号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1、8.311、4.562,P<0.05),第5天信号消失,而尾静脉移植组小鼠在移植后7 d内各部位均未见到明显荧光信号。结论UCMSCs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可以在小鼠受损的卵巢局部聚集并存活,与尾静脉注射比较,卵巢局部注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卵巢 活体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细胞的可行性,分析其部分表型特点,为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进行培养,传代扩增,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是否表达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标记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检测初步鉴定.结果分离后的MSCs出现增殖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90阳性,CD45阴性.结论在体外可培养出较大丰度大鼠骨髓细胞,而且此方法简单易行.

  • 标签: 大鼠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 简介:运动创伤的修复是运动医学临床实践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伴随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技术已然成为修复运动创伤的新策略,尤其是脂肪细胞(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ADSC)由于其自身微创、大量获取等优势备受青睐.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ADSC在运动损伤研究领域的几大热点问题,并通过对近年实验及临床研究成果的总结,为ADSC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运动创伤 干细胞 治疗 脂肪 临床实践 运动医学
  • 简介:脂肪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ADSC在抗皮肤老化方面的作用也被证实。本文就ADSCs在皮肤抗皱、美白、促进毛发再生、增强组织修复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老化 旁分泌 抗氧化
  • 简介:终末期肝病的治疗十分棘手,原位肝移植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方法,但由于缺乏供体、费用昂贵、手术风险大、手术后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自1999年以来,Petersen等、Theise等和Alison等的研究相继指出,骨髓干细胞能够在鼠肝内转化成为肝卵圆细胞甚至成熟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并证明了在接受过骨髓移植或肝移植的患者体内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随后,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证明,BM—MSCs无论在动物体内、体外还是人类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分化为成熟的有功能的肝细胞,并能改善肝损伤机体的肝功能,这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干细胞治疗 肝损伤 骨髓间充质 终末期肝病 原位肝移植 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BMSCs)移植对慢性胰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被膜下治疗组、门静脉治疗组、尾静脉治疗组五组,每组均10只。治疗后取胰腺组织分别行病理检查,并进行PKH26、Pax4、Ngn3基因,表面标记物PKH26+/Pax4+,PKH26+/Ngn3+双阳性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白细胞介素(IL)-10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治疗组大鼠胰腺病理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胰腺组织中PKH26,Pax4,Ngn3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三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见PKH26+/Pax4+,PKH26+/Ngn3+双阳性表达,且三个治疗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IL-10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三个治疗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MSCs对慢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MSCs定植归巢于受损胰腺、诱导分化为胰系细胞,并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胰腺炎,慢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归巢 尾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