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骶髂螺钉微创治疗骶骨骨折及疗效评价。方法牵引复位后,透视下行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19~38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5例,交通伤7例,其他损伤5例。结果平均每根空心钉植入时间约45分钟,出血约10毫升。骨盆区前方的损伤另作耻骨支及耻骨联合内固定。麻醉清醒后开始在床上功能锻炼,1周后下地扶拐行走。20例骨折复位良好,11例已拆除内固定;无骶髂疼痛17例,轻微疼痛4例,1例术后骨折对位尚可,后发生移位,经切开复位时发生医源性损伤,出现下肢麻木。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康复快。

  • 标签: 骨盆 微创 骶髂螺钉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口内支抗系统——微小螺钉。作者将微小螺钉用于14名患者(16个螺钉)和干燥颅骨标本进行初步研究。螺钉为金属钛制成,直径2mm,长度9mm。进入骨内5.7mm,骨外保留2.4mm,螺钉上有卷帽,卷帽上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槽沟,可容纳矫治弓丝。螺...

  • 标签: 正畸支抗 小螺钉 牙槽嵴 牙列缺损 手机预备 种植体
  • 简介:钛合金螺钉在装配过程中发生断裂失效,对装配和模拟扭转试验过程中断裂的钛合金螺钉断口进行了宏微观观察和能谱成分分析,对同批次螺钉进行了应力持久试验,对失效钛合金螺钉的金相组织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螺钉的断裂性质相同,均为脆性断裂;螺钉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内部缺陷,而与氢致脆性断裂的关系不大;螺钉的内部缺陷可能是在锻造过程后期由于某种偶然因素造成了原始β晶界开裂所致。

  • 标签: 钛合金 螺钉 脆性断裂 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用DHS治疗的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据骨折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41例患者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疗效
  • 简介:汽车仪表中使用的微小螺钉,由于其微小的特点,传统的热处理渗碳工艺不仅质量不稳定,而且生产成本高.文章对这种极浅层渗碳工艺方法进行了工艺试验,得到了温度为870℃渗碳,装炉量2kg,丙酮:甲醇=2:5,渗碳时间为14min的热处理工艺,通过这样处理的汽车仪表螺钉产品合格率超过90%,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 标签: 汽车仪表 微小螺钉 渗碳热处理 工艺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7例四肢关节部位骨折,切开复位,应用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结果77例病人经过6~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作用坚强,能达到安全、稳固、牢靠的要求,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术后关节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避免二次手术,减轻病人负担,效果良好,是四肢关节部位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创伤骨科 骨折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骨折固定时放置金属物会使软组织处于损伤或相接触的危险之中。突起的金属物是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引起疼痛的常见原因。本研究设计的目的是评价放置内踝螺钉后胫后肌腱损伤或相接触的危险度。方法:使用10具不配对的在膝关节处离断的尸体肢体,通过切开皮肤暴露内踝。在X线透视和直视深筋膜情况下,将3根克氏针自内踝尖置入并从内踝关节面平行进入,第一根针入点在前丘部的中心,另外两根针平行置入并间隔前一根后面5mm,克氏针退出后,在克氏针的轨道上拧入4.0mm螺钉。切开标本以观察胫后肌腱损伤情况和螺钉与胫后肌腱的接近程度。内踝按照解剖标志分成3个区:1区是前丘部,2区是丘间沟,3区是后丘部。结果:置于1区(前丘部)的螺钉在所有标本上不与胫后肌腱接触。置于2区(丘间沟)的螺钉平均距离胫后肌腱2mm,置于3区(后丘部)的螺钉在所有标本均会引起肌腱接触,并有5个标本引起肌腱损伤。结论:在前丘部之后置入的螺钉会使胫后肌腱有损伤或相接触的危险。临床实用性:基于这三个结果,我们建议在前丘部后面置入内踝螺钉时,应直视胫后肌腱。

  • 标签: 螺钉 内踝 安全区 胫后肌腱 肌腱损伤 踝关节面
  • 简介: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以135°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8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52例,女35例;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47.0±19.5)岁;左侧42例,右侧45例。致伤原因:摔伤19例,交通伤48例,重物砸伤14例,其他伤6例。

  • 标签: 135°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治疗 平均年龄 骨折患者 DHS)
  • 简介:掌指骨骨折为手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发生率极高,其治疗方法较多,临床骨折复位后常采用克氏针和微型钢板固定,我科自2006年1月以来,应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指骨骨折38例54指,术后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微型钢板 掌指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01)。峡部螺钉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803)。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枢椎 椎动脉高跨 峡部螺钉 椎板螺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枢椎棘突螺钉单侧应用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构建正常枢椎解剖、椎板薄和椎动脉变异椎弓根细小3种不同解剖状态下的完整上部颈椎有限元模型作为完整模型组,然后分别模拟齿状突骨折进行寰枢固定和寰椎骨折进行枕颈固定。在寰枢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置钉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模拟颈椎运动,测量枕颈的屈伸、侧屈、旋转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组的C1~C2屈伸、侧屈、旋转ROM均较完整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在寰枢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0~C2屈伸、侧屈、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1~C2侧屈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棘突螺钉组的C0~C2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固定间有差异,但不明显。结论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枢椎单侧棘突螺钉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组合式固定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寰枢固定中,相对于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好的寰枢稳定性。在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侧屈和旋转活动上较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稳定性更好。枢椎三种棘突螺钉置钉技术间的稳定性差异并不明显。

  • 标签: 骨钉 有限元分析 骨折固定术,内 颈椎 棘突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38例单侧桡骨小头骨折(Mason 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5岁[(37.4±12.6)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A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前、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同时评估并发症情况,包括螺钉松动、断裂或骨折移位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2.3±2.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8.9±0.6)周,B组为(8.7±0.6)周(P>0.05)。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VAS为(4.8±0.5)分,低于B组的(6.0±0.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与B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关节屈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110.4±3.8)°、(137.1±4.04)°,显著大于B组的(90.6±4.7)°、(125.1±3.5)°(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肘前臂旋转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前臂旋转范围分别为(107.1±2.8)°、(138.1±2.9)°,显著大于B组的(95.5±3.9)°、(121.5±3.0)°(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前臂旋转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E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MEPS为(50.4±3.8)分,高于B组的(40.6±4.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ME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DASH评分为(57.1±2.8)分,高于B组的(42.5±3.9)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或断裂,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P>0.05)。结论对于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关节镜下Herbert钉内固定较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具有疼痛轻、患肢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骨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50例采用拉力螺钉治疗踝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复位情况良好,裸关节功能正常。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无感染、断钉、神经血管损伤、畸形愈合等状况出现,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骨骨折效果良好,创伤小,固定牢固可靠。

  • 标签: 拉力螺钉 踝骨骨折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Pipkin骨折的l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5月至2012年2月,笔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Pipkin骨折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18—57岁,平均39.5岁;左侧6例,右侧4例。按照Pipkin分型:I型2例,Ⅱ型4例,Ⅲ型1例,Ⅳ型3例。对合并髋臼、股骨颈骨折者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固定治疗。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中临床和放射学评价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78~150分钟,平均104.1分钟;出血量230~650ml,平均349.9ml。8例获得良好随访,2例术后失访,随访时间8-132个月,平均48.3个月。术后1例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于2年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康复。无切口感染、骨折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按照Thompson—Epstein评价标准,优4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可吸收钉是治疗股骨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Pipkin骨折应尽早行闭合复位、牵引,根据创伤控制原理尽早切开解剖复位、可吸收钉固定,术后早活动、晚负重功能锻炼,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股骨头骨折 髋脱位 骨折固定术 骨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患者术中俯卧位,先行闭合手法复位。切开显露髂骨外骨面,钻入克氏针,以C臂透视正侧位、入口位、出口位,以确定克氏针的位置,将直径7.3mm适当长度的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置入骶1、2椎体。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23例患者术后无一例骨盆感染,无周围神经损伤。骶髂关节复位和功能良好。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技术具有操作较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失血少、有利于患者康复等优点。

  • 标签: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脱位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透视下利用下肢复位器牵引复位,经皮穿入2~3枚导针,顺导针拧入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56例,术后随访2~6年。平均3年8个月。结果3例骨折不愈合外,其余53例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4.6%。远期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10例,坏死发生率为18%。结论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其方法简单,固定牢固,治疗效果好。

  • 标签: 股骨颈 骨折 空心螺钉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