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邓小平同志'个文明'思想一脉相承。广安作为小平同志的故乡,将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敬仰怀念,转化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动力,全面落实党中央'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始终坚持'手抓、手都要硬'。广安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主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添活力,推动广安快节奏、高速度、超常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夺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等十余项全国性城市评比桂冠,为广安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以社会建设为前提,着力一个也不掉队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社会治理、维护稳定、法制教育、精准扶贫等工作,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了广安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充分理解和实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始终保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本色,拓展了持续发展的长远空间。以政治建设为保证,按照中央、四川省委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将从严治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全面推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协调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 标签: 邓小平 习近平 “两个文明” “五位一体”
  • 简介:毛泽东对中国妇女问题的关注一直贯穿于他政治生涯的始终,纵观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发展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经历了次重要的转变:从早期无政府的激进理想主义到将中国妇女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框架的转变、妇女解放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这次转化,标志着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从空想变为现实。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中国妇女参与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妇女实现了觉醒一参与一独立人格的形成这样的转变,改变了社会性别观念,中国妇女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男女平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妇女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将男女平等的观念内化为自我信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

  • 标签: 毛泽东 妇女 男女平等 妇女解放
  • 简介:<正>作者在来稿《“一国制”的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中说:“一国制”的构想是适应我国新时期历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因为:第一,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一国制”可以使我

  • 标签: 一国两制 马克思主义 我国现阶段 根本任务 新时期 发展社会生产力
  • 简介:《〈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上的政论著作。其中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问题。他以时代的高度揭露批判了德国现实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和反动性,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问题。论证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新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头脑"和"心脏"相同一的密切关系。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政治观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 标签: 法哲学 人的解放 现代国家 物质武器 精神武器
  • 简介:在以往的研究中,马克思的辩证法要么因其"唯物的"性质而导向一种强调其唯物性质的研究,要么因其与阶级理论和资本理论的关联而导向各种社会批判理论。对唯物性质的过分强调,有时却使得这一辩证法沦为一种庸俗的经验方法;而对革命性批判性的单面执著,则忽略了辩证法之为方法论的各种前提性问题和复杂情形。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有意暂时悬置"唯物的"和"革命的"这个维度,单单从纯粹方法论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辩证法,并试图以"抽象"为切入点重新阐释这一方

  • 标签: 马克思 辩证法 抽象法
  • 简介: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中存在着个布莱希特: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布莱希特和作为表现主义戏剧家的布莱希特。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别分析。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和对"叙述"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距离说"和强调社会功用的戏剧功能论与表现主义美学格格不入。布莱希特的"距离说"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表现派","体验论"则不能简单地被称为"反表现派"。布莱希特美学思想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表现主义戏剧美学思想的双重纠结,在探讨布莱希特美学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简单化做法。

  • 标签: 戏剧 布莱希特 陌生化 叙述法 距离说
  • 简介: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阐释、预见和指导中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国1848年革命和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次思想时代化尝试,为推进唯物史观时代化提供了诸多方法论启示。一方面,面对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准确地分析世界,科学地引领时代;另一方面,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唯物史观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须不断变革,以不断发展且更加丰富的理论形态指导新的实践。

  • 标签: 唯物史观 时代化 方法论
  • 简介:1939-1940年前后是抗战时期国共党关于三民主义论战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党论战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治上消溶与反消溶的凸显性,三民主义理论上论争的空前性,三民主义继承方式上的异质性。

  • 标签: 国民党 共产党 三民主义 继承方式
  • 简介:邓小平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每天工作“个小时”,反映了他对劳动和休闲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践行。马克思认为劳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耗人的一面,只有消灭“异化劳动”,延长工人的休闲娱乐时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这一观点深刻契合邓小平的主张,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业首先要尊重、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娱乐的需要。只有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持续增加工作之外的自由支配时间,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有丰富内容和现实基础。同时,他主张把劳动与娱乐相结合,主张人民群众在劳动中获得技术、提高劳动效率,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益的启示: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的基本主张及邓小平的中国化思考和大众化表达;各种组织和中国公民都应认真履行国家法定的休假时间和制度;整个社会和每个个体都需要提升对休闲的认识,以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

  • 标签: 邓小平 劳动 闲暇时间 文化自信
  • 简介: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永恒真理'一章,针对杜林从永恒道德推出永恒真理,又以永恒真理支撑永恒道德谬论作了深刻的、尖锐的批判;同时在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道德观。特别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共同道德的存在条件,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真理
  • 简介:毛泽东在80年前发表的《矛盾论》中论述的矛盾分析,蕴含着对矛盾进行定点分析以把握矛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定位分析以把握矛盾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定性分析以把握矛盾的质的规定,进行定量分析以把握矛盾的量的规定,进行定势分析以把握矛盾的运动规律这“五定”要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运用矛盾分析看待与处理新的实践中的各方面重大矛盾问题,成为自觉继承、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典范。

  • 标签: 毛泽东 习近平 方法论 《矛盾论》 矛盾分析法
  • 简介:《反杜林论》第一编九、十、十一章,是恩格斯针对杜林提出的永恒真理观、永恒道德观和超阶级、超历史的平等观作出的科学批判,通过分析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道德观和平等观,论述了道德和的社会历史性。是恩格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文献,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具有重要地位。《反杜林论》第一编九、十、十一章在论述道德和的历史性部分,论述了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独断论,阐明人类思维的本质性矛盾和发展动力;阐述了道德和的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阐明了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恩格斯对杜林主义的批判和关于道德和的社会历史性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有重要启迪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历史性 启示
  • 简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论”“市场决定论”有本质的区别。新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哲学为基础,主张全面私有化、非调控化和金融自由化基础上的市场决定性作用,既脱离了中国国情,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背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科学管控为条件,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前提,以开展平等的对外经济关系为导向,划清与新自由主义的界限。

  • 标签: 市场决定性作用 新自由主义 公有制 私有化 社会主义改革
  • 简介:马克思早期需要解决自由的普遍化和现实化大问题。从"博士论文"(1)阶段到《黑格尔哲学批判》阶段,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的路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研究重心从"自我意识"哲学过渡到"国家与的现实关系"上。其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不断深入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研究;其现实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参与编辑《莱茵报》期间,开始关注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尚未彻底完成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早期思想 自由 自我意识 国家与法 现实维度
  • 简介:近年来,案例分析由于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收效显著,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本文以一段有关唯物辩证法的案例分析为例,对案例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强调在使用任何教学方法之前应首先反思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与相关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案例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 适用性
  • 简介:1946年8月14日,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星〉和〈列宁格勒〉杂志》的决议,日丹诺夫就此作了报告,对杂志发表左琴科的小说和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个决议和日丹诺夫的报告曾对我国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虽然知道这个决议和报告体现了斯大林本人对文艺问题的看法。但并不清楚他对这个问题有哪些具体指示。这里发表的斯大林1946年8月9日在联共(布)中央组织局会议上的讲话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值得关注。

  • 标签: 联共(布) 中央组织 斯大林 杂志 会议 同志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尔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尔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尔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考不是道德哲学的分析路径,而是道德社会学路径,须在人类解放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内加以展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回答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基本问题,还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道德状况进行了批判。它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道德”理想,反对任何不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道德批判”。澄清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基本主张,有助于反驳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

  • 标签: 道德 资本主义 真正的人的道德
  • 简介:第四个伟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①话虽不多,却对我们准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常重要。政治理论研究者不能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

  • 标签: 空想社会主义者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史考 无产阶级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