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2 个结果
  • 简介:德勒兹所推崇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的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的"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的是德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的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高擎文艺这个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生动表现人民大众丰富的精神世界,面向人民大众,倾听民众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真实记录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要树立文艺创作上的社会主义和谐观和社会效益观,绝不迁就任何低级趣味,使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良性运动和良好氛围之中;要培养德艺双馨的民族文化建设大军,其关键是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使精神世界进一步丰富和高尚起来。

  • 标签: 文学艺术 民族精神 和谐文化
  • 简介: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一个充满歧见的论域。化解歧见,需要细致的知识性研究。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维度: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与伦理革命,文化革命与阶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三者的关系坚持辩证论,摒弃了经济决定论,承认文化文化革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决定的因素;将伦理革命视为文化革命的重要主题,将立场转换视为文化革命的先导条件,突出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阶级立场转换的关系;认为文化革命是阶级革命的特殊组成部分,突出文化革命的特殊性。1949年前,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潜藏的不确定性和特定情况下的偏向性,是使其产生理论和政策偏差、导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文化革命 内在理路
  • 简介: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不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偶然"借用",而是其本身的文化批判品性符合阿尔都塞时代理论问题背景使然。历史地看,对西欧社会和共产主义运动现实问题的关注、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法共理论"教条化"现实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传承,是"症候阅读法"的主要理论问题背景。"症候阅读法"的文化批判品性的内涵有二:一是指"症候阅读法"的理论视域是文化;二是指"症候阅读法"的内在品性就是批判。其中,第一个内涵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和文化哲学的"统一"关系以及文化哲学特有的否定的历史研究方法中得到揭示;第二个内涵主要从阿尔都塞运用"症候阅读法"对文化活动、文化载体和文化客体的批判,根本上,就是从对理论上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得到揭示。此外,"症候阅读法"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持续"穿刺"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现象。

  • 标签: 阿尔都塞 症候阅读法 文化批判品性
  • 简介:战后英国成人教育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威廉斯、霍伽特和汤普森都曾长期任教于英国成人教育,并在从事成人教育期间相继推出了公认的文化研究奠基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流形的文化现象,这种方法后来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成人教育 文化研究 跨学科 政治
  • 简介:本文从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文化哲学等多重理论视野出发,在哲学理论、文学作品、音乐艺术等多种文化个案的对照与衔接中,综合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定义的若干阐释,深入揭示了共产主义文化与社会政治乌托邦、群众民主、仪式等人类文化想象复杂而隐蔽的理论联系。作者试图阐述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文化并非提供一个盛行极端平均主义的社会远景设想,在一种无法先验拥有个人自由的条件下,共产主义文化的关键要素在于理性思考的普遍性空间,而非集体主义的幻象。

  • 标签: 共产主义文化 意识形态 政治乌托邦 仪式
  • 简介: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路径来看在中国当下语境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伦理的缺失问题,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失衡或偏差:一是从政治正义的角度看,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权力与金钱欲望的过剩,二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三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剩,四是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伦理 公民意识 民族主义 知识分子
  • 简介:本文反映了过去二十年来地理学系在文化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评估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与早期支持者所预料的相反。文化经济一直是一个多义词,有时候,它指的是"文化"与经济地理学融合的一类事物,主要关注的是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经验。其他学者将文化经济研究作为一个契机,超越文化和经济的方法论对立,对"文化"和"经济"作为学科的基本分类属性进行质疑。后一种研究路径被广泛运用在对技术、知识和社会的经验研究中。文化经济研究的逆向取径有助于地理学者们跨越原有研究范武的局限,在越来越具有专业化倾向的学科和次级学科领域中形成了令人不安的竞争。风险在于,对日益专业化研究的基础结构进行质疑后,在业已分类、学科固定的大学里,文化经济研究艰难地"谋"一席之地。在结论部分,我将讨论未来的愿景。文化经济的生命力可以通过与热点议题,诸如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等结合的方式来接受检验。文化经济的多义性可以通过这些议题来证明构建性的技术中心主义市场"困境"的超越,回答那些关于如何才能让我们城市更"绿色"的乏味假设——相反,文化经济促使民族志在关于人类如何获得、使用、交换和评价那些作为道德伦理和社会存在的物质经济资源的整合。

  • 标签: 文化经济 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 经济地理学 气候变化 资源
  • 简介:消费社会是以商品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社会,延续和发展消费社会需要大量消费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于是“资本”利用消费文化,将生产经营者所制造的需要转化为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并最终使消费者确信这是自己的需要,引导并刺激大众消费。另一方面,消费文化通过改变消费性质,转变消费观念,控制大众的消费行为,从而维系消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

  • 标签: 消费文化 消费社会 意识形态
  • 简介:在社会革命的压力下,文化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变形与复原,它有一种自在的逻辑,当它与外在的社会逻辑相叠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逻辑、文化的逻辑,以及二者的重叠——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包含了:革命的情感化与审美的理想主义,形式感与美感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机制化与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统在革命中的"变形"与"坚持",以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风格而被接受等。

  • 标签: 社会主义 文化 革命
  • 简介:仪典,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高校的仪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入学典礼、新生军训开训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校庆纪念典礼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仪式等等,这些仪典往往把高校建校以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特色校风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高校仪典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规范着大学生的共同认知,助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在内容上融合多样性仪典文化,进行外延方面的拓展;在形式上继承与发展仪典文化,并进行适度的创新。

  • 标签: 高校 仪典文化 教育功能
  • 简介:行政作风、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是行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行政作风,对不辱民命、为民请命、廉政勤政、防腐拒变、反对官僚主义的行政道德以及终身学习、大胆创新、追求卓越的行政精神作了可贵的探索和重要贡献,对于当代中国行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行政文化 探索与贡献
  • 简介:葛兰西哲学属于文化哲学。我们对葛兰西思想的解读应采取文化哲学的研究路向。葛兰西在继承维科和马克思文化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把语言纳入霸权概念中,构建起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他通过对隐喻问题的讨论,赋予语言以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批判意蕴,使其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哲学风貌。

  • 标签: 葛兰西 文化哲学
  • 简介: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在不断塑造着人类的生活境界。特定类型的人类文化塑造着自身时代人的生活境界,每一社会类型的文化塑造着该民族人的生活境界。因时代文化类型不同,人类生活境界可以区分为自然境界、科学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些境界虽然是一个复杂系统,但在既定的文化类型中,必然有某一种生活境界成为时代的主导,传统文化类型中自然境界和伦理道德境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导境界,现当代工业文化社会中,求实境界和外在审美境界成为时代的主导境界,此主导生活境界也表征着它的文化价值诉求。

  • 标签: 文化 塑造 境界
  • 简介:《启蒙辩证法》的主旨在于反思启蒙如何倒退为神话,以及如此与神话纠缠的启蒙是否还能通过对自身倒退为神话的环节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拯救自身的出路.《文化工业》一文则表明以真理样态出现的意识形态早已将自己构造出来的系统伪装为'自然',引诱大众深陷其中.对于生活在技术,更进一步说,是技术背后的权力为他们打造的完美世界之中的大众来说,在这个华美的牢笼中反思启蒙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但文化工业理论本身的面世似乎向世人表明事实不尽然如此.于是,挖掘启蒙拯救自身的可能就变得非常必要.

  • 标签: 启蒙 神话 理性 权力
  • 简介:批判地继承文化艺术遗产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明确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部应该吸收”。但是“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他的这一主张,可概括为不拘一格,推陈出新”。这一思想,在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上充分得到了生动、具体的体现.

  • 标签: 文化艺术遗产 毛泽东诗词 不拘一格 用典 毛泽东文艺思想 批判
  • 简介:艺术家的出现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书法大家特别是狂草大家的出现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大家本人的气质、学养、天赋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每件。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中国书坛呼唤狂苹大家,毛泽东具备狂草大家的气质和才情,便应运而生,出现于20世纪的中国书坛。

  • 标签: 毛泽东 狂草 才情 学养 历史品格
  • 简介:<正>一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早期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实际上,他还是一位十分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家。曾经是普列汉诺夫的论争对手的俄国另一位著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在他晚年完成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普列汉诺夫》(1929~1930)的长文中,对普列汉诺夫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家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正是普列汉诺夫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基础。""普列汉诺夫作为艺术学家,特别是作为文艺学家、文学批评家的巨大意义,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艺术科学 文学批评家 艺术理论 艺术起源 哲学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