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研究目的人类学文化是从识字开始的;而且字汇掌握的数量,又是衡量儿童智能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中外学者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从研究识字开始。关于有关中国儿童识字问题的研究,从1921年刘廷芳关于汉字字形与字音对字义的影响

  • 标签: 中小学生 系列研究 教育 书面语言 语文课本 口头语言
  • 简介:采用任务转换范式考察了108名中小学生的注意转换能力。反应-线索间距和线索-目标间距都分为200ms和2000ms两种水平。结果发现:(1)一般转换条件下,小5学生、初2学生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相同,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低:特定转换条件下,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慢,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快.初2学生的定势转换正确性比高2学生低;(2)一般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在任务转换中作用不大.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起作用;特定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和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的作用都不大.

  • 标签: 注意转换 任务转换范式 反应-线索间距 线索-目标间距 发展
  • 简介:运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自编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1247名小学生作心理素质团体测试。利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学业成绩高分组心理素质优于学业成绩中等‘组和低分组,学业成绩中等组优于学业成绩低分组。(2)分年级看,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组的小学生在心理素质因素上的差异有不同。(3)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

  • 标签: 小学生 心理素质 学业成绩 心理机能 研究对象
  • 简介:采用边界范式,以6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效率;(2)预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出现明显的预视效应;(3)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差异不显著;(4)未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阅读眼动的序列加工模型。

  • 标签: 中文阅读 预视效应 边界范式 小学 眼动
  • 简介:本文主要简述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呈上升趋势,自杀行为已引起社会关注。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自己设定的奋斗目标受挫,心理失衡;因青春失恋,引起的情感障碍;学生的性格脆弱,承受能力差;个别人的心理变态,误走绝路;家长们过高期望,"逼子成龙"。因此,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速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全社会和家长都应树立新的人才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中小学生要加强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耐挫折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成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 标签: 中小学生 自杀行为 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 奋斗目标
  • 简介:目的:探索中小学教师学习调节模式的结构,并编制教师学习调节模式问卷。方法:根据访谈研究的结果,在参照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编制教师学习调节模式初测问卷;根据523份有效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625份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和层次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学习调节模式由自我导向、任务导向和外部导向三个维度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教师学习调节模式的构想效度;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教师学习调节模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结论:教师学习调节模式是一个三因素的结构。

  • 标签: 教师 学习调节模式 自我导向 任务导向 外部导向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归因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十年来有关中小学生学习归因方面的研究,归纳了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归因的倾向、归因的前提条件、归因的后果、归因的作用机制、归因模式及归因训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 标签: 学习归因 中小学生 归因模式 学习心理学 中国 归因训练
  • 简介:运用自编的包括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友善慷慨四个维度17个项目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对750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女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男生;县镇和农村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利他行为倾向 调查分析.
  • 简介:本研究以24名小学教师和98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与测验法探讨了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有着较高的准确性;(2)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水平随教龄和职称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3)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水平与其条件性知识掌握情况表现正相关;(4)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与其所教年级无关。

  • 标签: 小学教师 知觉准确性 学生注意问题
  • 简介:“特困”企业,是改革浪潮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时,各类企业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其中一些企业不适应竞争,而身处困境或濒临破产甚至倒闭,职工下岗分流也就成为必然,这本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这也是现代人所必须应对的“挫折事件”。而很多特困企业家庭不能理性地面对这种现实,职工本人不知所措,怨声载道,牢骚满腹,长期处于消极、悲观、痛苦、烦躁等不良情绪中;他们的孩子也受到家长不良心理和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

  • 标签: 特困企业 破产 应对 竞争 产业结构调整 职工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二、四、六年级小学生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的表现特征。结果表明,在言语记忆能力和言语阅读理解能力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而言语表达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言语优势在四年级开始明显,其发展倾向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 标签: 性别差异 言语能力 效应值 变异率
  • 简介: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同音汉字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完成系列回忆任务.实验发现:移动错误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年级差异显著;移动错误出现最多的是在移动距离为1个和2个的时候,移动距离差异显著;重复错误年级差异和移动距离差异均不明显.

  • 标签: 系列回忆任务 移动错误 重复错误 移动距离 重复距离 小学生
  • 简介:<正>一、研究目的儿童早期对书写形式的字词(或印刷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是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儿童在学前已有丰富的口头词汇和口语理解能力,进入学校后首要的任务是需要尽快掌握一批生字词,作为阅读及各科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对许多口语词汇,儿童头脑中已有“音—义”的联结,而建立“形—音—义”联结是他们入学后所面临的任务。已有研究表明,从解决书写形式字词的“读音”入手,帮助儿童充分利用口头词汇知识,加速生字词的学习,并

  • 标签: 字词 理解能力 二年级 小学 各科学习 语文能力
  • 简介:本研究使用儿童一般性信任信念量表和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测验,考察8-12岁小学儿童信任倾向的年龄特点,以及人格特征对其信任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个年龄组儿童之间在信任倾向的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增长,信任倾向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女生的信任倾向要显著高于男生。(2)人格特征各维度与信任倾向之间的偏相关(控制性别)在不同年龄是不同的。随着年龄增长,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的维度越来越多。即在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在10岁组中,人格特征中的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而在12岁组中,除了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的相关与10岁组相似外,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都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对儿童的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10岁组中只有自律性对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而12岁组除了自律性仍有显著作用外,还增加轻松性这一人格特征。

  • 标签: 信任倾向 人格特征 小学儿童
  • 简介:近年来国内的欺负研究均是直接采用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立足本土文化探究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为测评工具的研发和问题干预提供现实依据。来自54名欺负者、受欺负者、一般者的访谈结果发现:(1)欺负是一种强者有意伤害弱者,且会给弱者带来伤害的攻击行为,其界定性特征是故意伤害性、受伤害性和关系双方间的力量不均衡性。(2)重复发生性、难以反抗性和道德评判性均是欺负的伴生性特征。(3)欺负现象中蕴含两种关系特征:因果性伤害关系和强弱对比关系。

  • 标签: 欺负 受欺负 力量不均衡性 访谈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表现出由附属性动机→威信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成就性动机的强度渐增特点,成就性动机处在较高位置.四类动机及其所含因素在年级、性别、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研究提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应关注学生学习动机问题,重视加强小学中高年级和农村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标签: 学习动机 小学生 西北地区 特征 差异 心理研究
  • 简介: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严格程序,编制了具有开创性和良好信效度的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运用该问卷对上海市8个区县54所中小学的1576名班主任进行了情感素质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总体尚可,但仍需提升;女性总体稍优于男性;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随着学段升高有所下降;教龄和做班主任时间长短对其情感素质有重要影响;班主任情感素质在性别和教龄上有交互影响。

  • 标签: 中小学 班主任 情感素质 调查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社会创造力间的关系、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贬低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力测验,父母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对540名5、6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正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18),心理控制负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28);(2)行为控制通过自我肯定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9),心理控制则通过自我贬低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5),模型的总解释率R2=0.20。

  • 标签: 社会创造力 行为控制 心理控制 自我肯定 自我贬低
  • 简介:<正>一、研究的目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在小学,要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好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察其言,观其行。”言和行,重在行。小学生的品德,总是以道德行为来表现的,所以,训练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更为重要。习惯成自然,习惯是教育训练出来的。我们根据一九八七年国家教委提出的关于“小学生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草案)意见,为了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一代,寻求小学生道

  • 标签: 道德品质教育 思想教育 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 国家教委 道德行为习惯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问题。指出素质教育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并从文化、道德、语言、心理几方面讨论其对于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的重要影响,说明了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并提出了作者建议。

  • 标签: 青年体育教师 中小学 素质教育 素质水平 教学效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