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日语近义词比较一直是大学日语教育的难点,翻开原版辞书,多是以词解词,难以理解。本文对在网上收集的大量用例进行归纳分析,对类似用法辅以问卷调查,找出该组近义词的使用特点语用环境,对“世蟊”“厄介”“面倒”的主要用法及区别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用法 大学日语 语用环境 原版 近义词 辞书
  • 简介:在句子里,都可以表示某一动作完成之后接着进行下一项动作的意思。简言之,两者都具有表示动作继起时间先后之功能。如“饭食寝”“饭食寝。”这类句中和,有时可以相互替换,有时则不能替换;其汉译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尽相同。本稿拟讨论的是和在具体用法上的异同及其汉译规律。这里要说明一点是在日语里有许多用法,木稿只讨论表示动作继起的的异同及其汉译。

  • 标签: 汉译 主语 句子 继起 异同 体用法
  • 简介:视频技术通过调动人的视觉作用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在日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视频技术有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直观地了解日本语言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为了获得所期待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判断在哪个阶段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及何种视频教材最适合他承担的课程。

  • 标签: 视频技术 日语教学 授课过程 教学效果
  • 简介:编辑先生:我在学习中,阅读一些日文的文章,多次遇到例如「本(言壳)」「本(言壳)」这样的句子。就是说,在动词接「」表示愿望时,动词前面的那个宾语,有用格助词「」的,也有用「」

  • 标签: 格助词 陈中 动宾结构 语法书 话语内容 番目
  • 简介:本文从“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视点出发,以歌中有关“梅香”的通感描写为研究对象,通过唐诗同类修辞的比较,追溯此类歌的产生及发展原因。从“万葉集”时期的歌用语中,可以看出“かをゐ”“にほふ”这两个词的原始意义是嗅觉视觉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感觉,这两个词之后作为嗅觉表现渐渐独立,反而促进了有关梅花的视觉嗅觉交错的通感表现的产生。

  • 标签: 通感 梅香 和歌修辞 中日诗歌比较
  • 简介:本文对指示词是否从属于第三人称这个问题,在继承C.S.Peirce的指示词理论,批判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指示词从属于第三人称,指示词与人称词是两个平行并有相关性的语法范畴的观点。指出在“第一·第人称对第三人称=非人称”之间的人称体系类型之外,还有一个“第一人称对非第一人称”的类型存在。不论是三分的指示词还是分的指示词,与人称体系之间都存在“相关性”。这个观点的提出,不但为研究语言史中指示体系的体系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还为不同语言的指示词语义功能的描写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 标签: 人称词 指示词 “第一·第二人称对第三人称=非人称” “第一人称对非第一人称”
  • 简介:在古代中国,与女性的诗歌才能相比,男性更重视女性的德行,被抛弃的女性往往难以通过诗歌打动对方。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毛诗大序》所提出的诗歌"经夫妇"之功能流于一种空洞的主张。而在古代日本,女性的歌才能受到高度重视,男女常常通过歌沟通彼此心意,化解交往中的矛盾。《古今歌集》假名序中所提出的「男女の中をもらげ」真实地展现了古代日本男女之间通过歌传达情意的赠答传统。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源于古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婚姻形态以及对女性才学的评价。

  • 标签: 经夫妇 男女の中をも和らげ 诗歌 和歌 功能
  • 简介:本文借助语料库在线检索系统"NINJAL-LWPforBCCWJ",从宾格名词、与格名词以及前接动词三个视角点比较近义词「願う」「祈る」在词汇搭配上的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进一步探析两个动词在语义上的异同:「願う」倾向于表达说话人自身的各种愿望,仅表示一种心理活动;而「祈る」则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表示心理活动的同时还隐含了动作性语义指向。

  • 标签: 词汇搭配 语义特征 MI值 LD差
  • 简介:"在日"文学是指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1910~1945)来到日本或被强行带到日本的朝鲜人主要用"日语"创作的文学总称。这些文学围绕着1945年8月5日朝鲜"解放"后仍残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不回国的理由、战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状况以及日本社会存在着的"民族(朝鲜人)差别"等问题,追问自我民族身份而创作的小说、诗歌短歌等。以最初获得芥川奖的李恢成为首,"在日"作家历经第一世代(朝鲜半岛出生)、第世代(日本出生)、第三·第四世代(父母及作家本人均日本出生)四个文学世代的历史,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战后70多年的当今,"在日"文学如何坚守自我的民族身份,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又将走向何方等,伴随着第一世代文学者的相继故去,第三、第四世代文学者肩负着重要的课题。

  • 标签: “在日”文学 日本战后文学 战后史 世代差异 民族身份认同 现状与课题
  • 简介:“の”仅次于“は”是脸谱复杂的格助词,它的紧缩伸展的修饰功能已使散文语层峦迭嶂,语义变幻莫测。而在诗家语里“の”既能屈又能伸的特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修辞功用,它的变异修辞使诗歌的意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突出。

  • 标签: 日语 格助词“の” 修辞功能 《古今和歌集》 语义 名词
  • 简介:跨文化交流中社会、文化方面的干扰多来自本国文化母语,造成这种干扰的原因可初步概括为价值观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感情倾向的差异及语言习惯的差异。本文以实例阐述分析了以上四方面干扰,并提出了消除干扰的做法。

  • 标签: 母语 跨文化交流 差异 语言习惯 概括 思维方式
  • 简介:“モト”“ナカ”都是名词,且都是方位性名词。从汉语意思看,两者分别是“~在~下”“~在~中”,都属于空间名词。例如,“青空のモトで本を読む”“部屋のナカで本を読む”。前者的意思是“屋外で読書すゐ”,后者的意思是“室内で読書すゐ”。如果将两句中的“モト”“ナカ”调换的话,就变成“青空のナカで本を読む”“部屋のモトで本を読む”。这样,前者意思是“空中で読書すゐ”;后者则不能作为句子成立。从中能够发现“モト”“ナカ”虽然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异。

  • 标签: モト和ナカ 副词性 异同 支配性上下性
  • 简介:“红茶がいい”“红茶でいい”“红茶でもいい”山东中医药大学田梅您喝点什么(喝什么饮料)?其回答a、b、c三句从其结构形式上来看,只是助词用词的不同而已。在其意义上有什么区别没有呢?一、构成:体言主格助词形容词在句中不表示主语,而是表示说话人本身的欲...

  • 标签: 现代日语语法 红茶 日语惯用型 提示助词 接续助词 饮料
  • 简介:与历来研究中仅以限定提示助词这一单一视点来探讨限定功能的方法不同,笔者关注限定提示助词与限定副词同时出现的双重限定句式,以双重视点来考察限定功能,明确了限定提示助词与限定副词各自的功能分担情况。作为限定功能整体架构研究的第一步,本论文以限定提示助词与限定副词中各自使用频率最高的"ただ""だけ"为中心进行考察,得出结论为:在双重限定句式中,"ただ"与"だけ"进行限定时的着眼点不同。"ただ"着重表达句中的某一要素与其他同类要素之间的paradigmatic关系。而r广苊j则与前面的否定句或后面的副词相结合,在构成syntagmatic关系的同时,限定动词的行为方式,排除其他的行为方式,表达这两种行为方式间的paradigmatic关系。

  • 标签: 双重限定句式 SYNTAGMATIC paratigmatic 限定提示助词 限定副词
  • 简介:デハナイカノデハナイカ在国内的教材中处于一种非常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外的研究将两者混为一谈。本文先回顾了デハナイカ的研究史,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用语料库抽取的例句证实デハナイカ在接体言表示推测时,多伴有特定的形式,而当缺乏这种形式时,只能从前后语境判断,因此它的使用受到很大局限。对ノデハナイカ,笔者指出了它的两面性,即作为ノダ一员的一面作为表示推测的一面,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在于忽视了前者,而只关注后者。ノデハナイカ保持了ノダ的基本特性,在表示推测时必须以已经存在的某个事实作为判断的依据,在这点上デハナイカ的直接的、无需任何前提的推测形成对比。虽然在接体言时也存在少量的デハナイカ替代ノデハナイカ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两者还是基于不同信息来源的推测。

  • 标签: ではないか のではないか 一次信息 二次信息 语料库
  • 简介:日本人也就是日语母语者有一种在认知语言学中称之为〈主观识解〉的倾向。把自己置身于事态之中,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去认识事态。这与客观地把握事态、甚至把话者自身也以俯瞰的视点去认识的西方语言大相径庭。日本人的这种视点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以绘画庭院、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最为典型。本文拟探讨这种视点特征如何反映在文艺以及日语表达上。日本视觉艺术的关键词之一「見立て」与〈所见〉有密切相联。所谓「見立て」就是以眼前实际看到的"近景"由此拟看到的"远景"的双重视像构成。这种特点也体现在日语中,因此日语与视觉艺术存在着〈相同性〉。

  • 标签: 视点 見立て 近景·远景 主观识解 相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