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正>继1984年全国肖洛霍学术讨论会之后,吉林大学中文系、外语系和苏联所于1987年8月16日至8月21日在长春举办了全国第二次肖洛霍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单位的五十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吉林火学外语系宋昌中、吉林大学苏联所夏广智、东北师大外语系何茂正先后主持了会议.

  • 标签: 肖洛霍夫 苏联文学 中文系 艺术成就 学术讨论会 思想倾向
  • 简介:马尔措是2016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城堡》的主要主人公,他是一个热忱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考古事业无限忠诚,最终为捍卫他心中神圣的城堡而殒命。小说标题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城堡”不仅仅指已经成为古迹和废墟的形而下的实际的城堡,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形而上的精神、意志和信仰的“城堡”。马尔措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作家列什科夫斯基对俄罗斯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注与忧虑。作家希望人们通过理解历史,反省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直面现实中的困境,从而不断地趋近真理。

  • 标签: 现实 历史《城堡》马尔措夫的形象
  • 简介:在苏联共产党的众多领导人中,莫洛托堪称“元老级”人物。他生于1890年,亚历山大三世时期,逝世于1986年的戈尔巴乔时代,享年96岁。他曾以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领导十月革命。1921年出任中央责任书记,时年31岁。40岁(1930年)起担任苏联政府的领导工作,曾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第一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等要职。

  • 标签: 苏联 共产党 领导人 莫洛托夫 政治生涯
  • 简介:旷古杰作“杰尼西耶娃组诗”得名于丘特切所钟情的女子杰尼西耶娃。在丘特切与她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共同生活的14年间,诗人献给她许多情诗,后人把这些诗称为“杰尼西耶娃组诗”。根据俄罗斯学者的考证,这组诗一共包括诗人从1850年到1868年写的22首

  • 标签: “杰尼西耶娃组诗”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艺术风格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朝鲜族作家·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的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的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的,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身份焦虑的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的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的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的夹击带来的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的交互作用下,作家的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的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的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的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的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的思想,相信生死轮回的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的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列·托尔斯泰夫人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托斯塔娅(1844-1919)颇具文学天赋,早在少女时代就写成中篇小说《娜塔莎》,托尔斯泰读后曾惊叹该小说中的“真实和质朴的活力”,遗憾的是小说手稿被作者在婚前焚毁了。托斯塔娅以其日记和回忆录闻名于世,但她的...

  • 标签: 散文诗 贝多芬 第五交响曲 列·托尔斯泰 无边无际的空间 北极狐
  • 简介:1930年代苏联文艺界对肖洛霍早期作品的评介,国内由于资料匮乏,了解甚少。针对这一时期肖氏的创作,苏联评论家们主要从社会学角度予以评析。但在主流声音的掩盖之下,却也不乏一些论述精到的“杂音”。评论主要围绕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对经典作家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本文试图立足于此展开述评。

  • 标签: 社会学 主题 创作手法 经典作家
  • 简介:今年是苏联俄罗斯女诗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娜·赫玛托娃(1889—1966)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位著名的女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把1989年定为赫玛托娃年。赫玛托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生疏。本刊曾多次发表过她的诗作,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安魂曲》。这期我们刊登这篇文学回忆录,也是纪念这位女诗人的一种表示。这篇回忆录不仅写得生动有趣,而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对于了解当年的历史情况以及女诗人的创作和为人,都很有好处。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安德列耶夫 女诗人 左琴科 列宁格勒 俄罗斯人
  • 简介:“装饰风格”一词在俄语语文学界一直被视为具有消极意义的词语,常常与“粉饰”、“华丽辞藻”等词语同义而视,具有这种风格的散文则被视为“好闲扯的散文”或“缺乏深刻内涵、只注重形式上曲折迂回的散文”。我们认为,艺术散文中装饰风格是形象地表现事物和思想的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具有独特的构建功能;它是一种诗的艺术。

  • 标签: 装饰风格 布尔加科夫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消极意义 艺术手段
  • 简介:本文对伊·巴别(1894-1940)进行研究和探讨。与以往从种族、语言和心理层面认为他是《骑兵军团》和《奥德萨的故事》作者的外国作家,进而对这位讲俄语的犹太作家提出相应的传统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这些书突现了伊萨克·巴别精通于跨文本创作的才能。相应地,本文针对巴别带有文学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 俄国 艺术风格 妓女题材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雷巴科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雷巴科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克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的形式”的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克的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图学派的洛特曼和伊万诺夫的影响,但它与塔图学派的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克的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图学派的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论文从文本外视角切入叙述结构。果戈理讽刺作品的首尾相衔、内在授受的结构,陀氏危机小说的结构,普希金小说大团圆、对立力量共同解决主人公命运、借助古希腊罗马世界探讨当代精神危机的结构都对《大师和玛格丽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小说的叙述结构是20世纪小说史上激活文化时空,扩充思想容量的新型结构尝试。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叙述结构 布尔加科夫 长篇小说 文体结构 艺术世界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的倾向。这类作品的作者在描绘客观的事物和刻划人物的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抒情色彩。别戈利茨的《白天的星星》和索洛乌欣的《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与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发展。维比与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勃洛克和安娜·赫玛托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后者则在克梅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春,当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勃洛克已是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了。赫玛托娃对勃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