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一新时期开始,不同剧种面临严峻形势:一是剧种剧团数量锐减。在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有艺术团体的剧种仅二百多种,流传于民间的剧种也处境艰难。二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传统剧目恢复上演时的美好日子已经被"戏曲危机"的现实所替代,剧团从坐等观众转为面临寻找观众、市场萎缩的艰难境地。三是京剧、昆剧、川剧、秦腔等古老剧种都面临老艺术家年事已高,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

  • 标签: 艺术革新 艺术表演团体 艺术团体 戏剧创作 体制束缚 高山下的花环
  • 简介:艺术歌曲是传统美声唱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德国艺术歌曲作曲家人数众多,曲目浩繁,作品艺术性高超而影响深远。梳理出德国艺术歌曲产生、发展及走向高峰的基本脉络,对演唱、研究德国艺术歌曲会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德国艺术歌曲 历史渊源 发展状况 高峰时期
  • 简介:从1601年到1915年近300年的时间里,钢琴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师层出不穷,作品浩如烟海。而在中国由于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音乐思维方式等原因的影响,300年里只诞生了一首钢琴曲,并且除了皇帝和皇宫里的几个太监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弹奏钢琴。

  • 标签: 明清时期 中国钢琴艺术 发展原因
  • 简介:古玺的仿刻由来已久,其肇于宋元,历经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已成风气。本文旨在介绍民国时期古玺创作的风格类型及其代表印人,并梳理和概括出这一时期古玺创作主要呈现三种风格类型:即沿袭“晚清四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的风格类型;受书法和古文字学影响的古玺风格类型;突破先秦古玺印式的创新类型。

  • 标签: 古玺 风格类型 黄牧甫 玺印 吴让之 吴昌硕
  • 简介:时期战争小说中军人创伤者形象主要分两类:一是'挟带型'战士形象;一是命运多舛失意者形象.这是战争小说创作的新质.军人创伤者形象的涌现带动了战争小说题材、审美基调、艺术构思、人物视点、人物情态以及主题立意等多方面的新变,促动了战争小说新的美学风貌的建构,他们所体现出的价值和他们所预示的创作前景,值得认真总结和予以关注.

  • 标签: 战争小说 军人创伤者形象 文学史 “挟带型”战士形象 创作题材 艺术构思
  • 简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特征,要认识到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型,回到历史的现场十分必要。以民国时期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为视窗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文化产业转型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需求适应、机制变革、政策扶持四方面。在这些动力的带动下,新兴文化产业实现突破,成为文化产业转型的先锋。当然,转型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产业完全消亡。文化产业转型受到各类要素的合力影响,最终呈现出了融合发展的特征。

  • 标签: 文化产业 民国时期 苏州
  • 简介: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民国流行歌曲的歌星演唱风格,大致归结为——从1927年起,以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等首开风气,“尖直白”唱法风靡一时,1930年代周璇的“轻柔甜”唱法大受欢迎,1940年代美声唱法逐渐崛起,1940年代中期之后部分歌手转为低音。其他歌星特色如下:白虹唱歌略带京韵、潇洒自然,龚秋霞以甜润婉转见长,“银嗓子”姚莉的歌声优美多情,日籍歌星李香兰唱得清晰洪亮而韵味十足,“低音歌后”白光泼辣而醇厚,“鼻音歌后”吴莺音细腻而注重鼻腔共鸣。歌星们的成功得益于青春靓丽的外表、师友的教导与协助、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其艺术人生的确给无数有心人以情感之慰藉、心灵之陶冶、歌艺之借鉴,乃至人生之启迪。

  • 标签: 旧上海 流行歌曲 流行歌星 演唱风格
  • 简介:文艺在抗战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抗战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鼓舞了大众的抗战士气,而文艺在表现抗战、描绘现实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了脱节现象,使文艺大众化、文艺的民族形式等命题显得更为重要,桂林文艺界关于文艺大众化、文艺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活跃了当时的艺术创作。为中国抗战美术运动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标签: 文艺 大众化 民族形式 抗战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的“精工巧艺”艺术家形象反映了画家、雕塑家社会地位的转变。该形象由“圣路加画圣母”题材演变而来。伴随着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用自画像替代了原有题材中的圣路加。这种形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16世纪“专才”观念的产生,艺术家借用此类自画像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

  • 标签: 文艺复兴 自画像 “精工巧艺” 艺术家形象 社会地位
  • 简介: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变革时代,面临诸多问题:一是物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经济上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问题及隐含其中的高能耗、低技术、低附加值等核心竞争力缺失等问题;二是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日益物质化、功利化、金钱化,造成人性的单向度发展、人性异化的问题。在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氛围中,国民的人文价值观、文化精神家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思和重建。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可为后工业社会中人性的恢复和心灵的救赎提供资源和回望的精神家园。社会转型呼唤文化转型,民族复兴需要文化上的复兴,以便使国民在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氛围中不断摆脱金钱与物的奴役,恢复情感、审美等非功利的、非物质的人性价值,构建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家园。

  • 标签: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 文化艺术资源 艺术价值
  • 简介:京剧在民国初年传入宁夏,其艺术魅力危及流行于银川等地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班社,艺人纷纷改学京剧,出现了京剧与梆子'两下锅'的演出模式。20世纪30年代,宁夏有了土生土长的京剧伶人。随着京津冀等地的京剧名角来到宁夏,至30年代中后期,'京秦合演'的局面出现,京剧规范的表演模式与名角的精湛演技大益于秦腔的剧目发展与技艺精进,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对京剧在宁夏的传播及秦腔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民国 流寓 宁夏 京剧
  • 简介: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极活跃的一翼是丰子恺、廖冰兄、叶浅予、余所亚、周令钊、特伟等漫画家的进步活动.这一批漫画家在桂林从事艺术创作,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如举办画展、培养漫画人才、书刊出版等),是桂林抗战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抗战时期 桂林文化城 漫画家 丰子恺 廖冰兄 叶浅予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1978年以来北京人艺研究的演进轨迹和阶段特征。新时期以来的30年,是北京人艺在艺术探索、学派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变化的30年,也是中国话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转型最为明显的30年。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1978-1989年的起步期;1990-1999年的深化期;2000-2008年的徘徊期。在对各个时期研究格局及其形成原因、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北京人艺研究的得失以及给中国话剧研究带来的启示。

  • 标签: 北京人艺 新时期 话剧 研究综述
  • 简介:答:我们的“艺术课代表”发现了这个秘密:二十世纪西班牙画坛同时出现了两位另类的天才一毕加索与达利.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达利出生于1904年,他俩不仅认识,还是“忘年交”呢.达利对毕加索非常崇拜,甚至尊称他为“父亲”,而毕加索也很欣赏少年达利,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做客.

  • 标签: 西班牙 画家 毕加索
  • 简介:时期小说创作和研究正在走向人类学,主要表现为对文化他者的认同、对文化遗留的发掘、对地方性知识的开拓以及对图腾、仪式和宗教信仰的细致描述等诸多方面,这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深度呈现。

  • 标签: 人类学 文化他者 文化遗留
  • 简介: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异质性”和“边缘性”,使得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成为持不同文化身份的主创人员观照和言说的场域。这里既有本民族创作者“自我观照”式的现实思索,也有文化“他者”观念化、艺术化的文化想象。所以,在处理主题建构与现实表现的相互关系上,在革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艺术创作范式、提升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文化品格上,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呈现出民族生活纪实与写意的电影语言形式探索、情感和道德化表意相结合的叙事追求、传统与现实碰撞下的民族精神写照等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从而丰富了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 标签: 民族现实题材电影 艺术范式 文化追求 心理距离 异质文化 探索片
  • 简介:辽宁省电影家协会为纪念建党80周年,目前在沈阳召开了“新时期共产党员银幕形象研讨会”。与会的辽宁省文化艺术界领导及电影理论评论界代表,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满腔热爱之情,从党的电影事业的广角聚焦到“新时期银幕共产党员形象塑造”,总结了党的电影事业的光辉成就,讴歌了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在许多重要的创作课题上取得了明确的思想认识,作出了深入的理论阐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 标签: 共产党员 新时期 建党 共产党人 中国共产党 代表
  • 简介:一、获奖项目、获奖人员1、电影影片《铁弓缘》(张宝彝、杨桐改编,陈怀凯导演,关肃霜主演)1980年5月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影片《阿诗玛》(舞蹈编导:茅迪芳、任平。演员:杨丽坤、包斯尔等)于1982年2月在西班牙桑坦德尔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获“最佳舞蹈片”奖。专题片《鸟儿的乐园》(编导彭光诚、摄影田正清)1986年获全国农林科教优秀影片奖。该片又获文化部颁发的科教影片发行最高记录奖。

  • 标签: 关肃霜 杨丽坤 铁弓缘 优秀影片奖 云南人民 科教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