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如果说思想是设计的灵魂.那么,文化内涵无疑是设计的最高表现。日本文化中.樱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樱花而衍生出的樱花哲学更是对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樱花哲学的思想。因此,由日本的樱花哲学入手来分析日本平面设计作品.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日本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

  • 标签: 樱花哲学 日本 设计思想 文化内涵
  • 简介:一、美善相乐,文质彬彬中国造物文化中有着具有哲学高度的中庸主流观点,主张用与美的统一,美善相乐,文质彬彬。美善相乐始于荀子的论述,其中美是指物品的外观应该符合人类的审美需求;善是指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美善相乐是认为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属性是本质相关、内在统一的。文质彬彬是孔子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文指文饰,装饰;质指本质,实用。

  • 标签: 汉字设计 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 文质彬彬 审美需求 审美属性
  • 简介:谈起陈振濂先生,恐怕书法界人士无所不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对陈先生的第一个印象,可能就是他是一个书法理论家。的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股“陈振濂旋风”就刮遍了大江南北,到后来的对书法学、书法教育学、大学书法教学法、中日书法交

  • 标签: 思想 创作
  • 简介: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宫廷美学、士大夫美学还是民间美学、市民美学;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还是佛教美学,都在中国大地上同源而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而形成一个民族美学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因其结构类型不同,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也大异其趣.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看,是以儒家为基础,道家为主流,以庄子精神为主体呈现于世人的.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框架,如重"神韵"的本体论,讲究"虚静"的创作方法,追求"冲淡玄运"、"神"、"逸"、"妙"的审美风格等,都与道家美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道家的美学思想、审美趣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艺术设计中,道家美学以其独特的人性关怀和自然旨趣更能满足当下人们普遍需要的回归自然、身心合一、渴望内心宁静与充实的精神需求,并以此来对抗当今世界物质至上、功利至上和科技理性的过分膨胀.从艺术设计角度讲,我认为能从道家美学中得到灵感与启发的有以下几方面.……

  • 标签: 中国道家 思想现代 现代艺术设计
  • 简介:《周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众所公认,然而在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思想史上的地位,似乎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故对蕴含其中的思想进行全面认识与把握,特别是梳理《周易》纲领性、本原性的深刻思想,探讨其怎样对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造物艺术思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从而成为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思想的源头和依据,因而对其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论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例证分析法和归纳研究法,提出《周易》确立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取象比类的关联式思维方法,进而影响到造物的选材、形制和色彩;它运用数学的方法为整体的系统综合设计服务,借助数字比例来确定各部件之间的最佳关系,从而形成组合多样、变化多端、错落有致、杂而不乱的"形式构造方法"。《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性著作,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对后世的造物艺术思想影响是深远的,需要我们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走向新的综合。

  • 标签: 《周易》 中国古代 造物艺术思想 制器尚象
  • 简介:中国美术界对于文人画的研究。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历经数番新潮的洗礼,特别是经20世纪80年代的“系统论”为核心的美术批评方法论冲击,90年代中期,以文化研究为主调的“现代性”研究之后,似乎对来自异域的思潮,有了反思和静观。

  • 标签: 新文人画 思想内涵 王森然 20世纪80年代 新文化运动 “现代性”
  • 简介:楚国艺术面世以前,先贤多以、美学品格为南方审美观念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后,尽管楚艺术得到一次次重大发现,我们对其审美阐释仍套用了庄屈美学思想,楚美术审美缺乏本体描述.本文指出楚艺术审美与庄屈美学品格间的差异性:其一,有些所谓南方的审美观念,其实是南北共有的风尚,不能仅仅与庄屈作品相比附;其二,楚艺术是视觉的形式,、是语言的形式,各有其规律与局限性;其三,、是个体的,是有限时空里的产物,楚艺术是集体的,其审美要义产生在十分漫长和广阔的时空里,底蕴要比前者深厚复杂得多.

  • 标签: 楚艺术 《庄子》 《楚辞》 辨异
  • 简介:新中国建立伊始,新政府立即着手新中国全面的文艺思想和文艺体制的建设。新政权意识到,只有尽早地建立统一的、符合共产党政权意志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方针,才能有效地宣传和推行共产党的建国方略和主张;只有建立强有力的文化体制,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共产党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方针,才能实现新政权对文化艺术的领导权,才能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鼓动、普及的功能,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 标签: 文艺思想 新中国 文化机制 政权意识 中国建设事业 文艺方针
  • 简介:本文对《长物志》中关于居住环境、家居空间低碳设计部分进行考证,文震亨对朴素的低碳设计观念的理解,对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推广,以及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活方式和设计是有较大影响的,这为今人从古代典籍当中寻找设计智慧,打开一扇窗口。

  • 标签: 《长物志》 可持续发展 材料 生活方式 当代价值 空间
  • 简介:本文以东北地区大连艺术家于振立作为研究对象,以生命意识为主线,梳理于振立多年艺术创作成就.选取抽象油画和当代社会雕塑两个主题内容,挖掘其绘画中涌动着的生命价值,阐述于振立在东北当代抽象绘画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 标签: 抽象油画 社会雕塑 生命意识
  • 简介:系统的思想,这是一个既时兴,又精锐的概念。首先,企业要保持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保证发展的最佳状况。开放的系统好比一个开放的平台(舞台),思想开放、管理开放、技术开放、市场开放。只有开放,才有新的精神,只有开放,才有新的人才。而系统就是要求企业善于整体的思考。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制造系统。有组织、有思想、有个性、有技术、有风格;他生产价值,可以流通,可以交换,可以增值和贬值,可以替代;他研究并破解人的需求。同时,将人本的需求与价值物化、创新。就设计而言,生活是制造业发展的源泉;而就制造业发展而言,设计是转型与再造的契机。

  • 标签: 需求 用户模型与研究 设计 系统制造
  • 简介:明末清初是我国江南园林较为发达的时期,不仅园林数量众多,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园林名著和造园家。近些年来有关园林研究的成果甚多,涌现出《扬州园林》、《说园》、《园冶注释》、《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长物志注释》、《苏州古典园林》、《江南园林志》、《中国园林美学》、《园林与中国文化》等许多学术专著。这些著作虽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关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园林,却尚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拟就当时江南园林的发展及其美学思想等谈些浅见,以求正于方家。

  • 标签: 江南园林 明末清初 美学思想 园林美学 《园冶》 《长物志》
  • 简介:本文通过对陈洪绶传世画论的考察,提炼其绘画创作的"师古"与"修正"理念,进而通过研究在他对周昉、李公麟、贯休和蓝瑛、丁云鹏等人作品风格、技法的学习状况,考察陈洪绶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 标签: 陈洪绶 师古 修正
  • 简介:1916年,以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的学生公开展览人体画为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女人体公开展览与观看合法性的长达十年的论争。回看这场争论的前因后果,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与推动下,人体审美被新文化知识分子引入到"艺术救国"的政治框架之下,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工具。虽然以刘海粟为首的新知识分子宣扬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但对人体艺术"裸"与"不裸"的争论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形势紧密勾连,而演化成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道德之间的对立。这一过程中,妇女身体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新的社会阶层用于重构文化认同的工具。

  • 标签: 美育 人体模特儿 女性 身体
  • 简介:明代中期社会经济得以提高,文化生活有了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大的变化。在生活上由明初的“尚简”之风交为趋向豪奢,“民日滋繁,俗日滋降。虽平日号士大夫者,矜夸矫作,相习以非,相尚以利”,在思想上对孔孟提出了怀疑。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使得人们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和收藏。到了明代晚期,尽管社会已经千疮百孔,可是从家居园林、到饮茶,到书画鉴藏,早已经被纳入士大夫文化体系之中,深入人们的生活。晚明文人的生活艺术不具有宗教力量和磅礴的气势,体现的是精致温和的生活气息。

  • 标签: 明遗民 文化生活 傅山 美的 书学 社会经济
  • 简介:石鲁,本名冯亚珩,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一个著名的大地主家庭。1940年1月在延安时,改名石鲁。15岁时,因逃避母亲为他包办的一桩婚姻,他去了成都入东方美专学画,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据他在《思想自传》中讲,在成都时,他曾在一本被当局禁止的杂志上读到《毛泽东自传》,毛的传奇故事及其救国平天下的理想,对他产生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石鲁 绘画思想 中国画 艺术精神 创作题材
  • 简介: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画、书、诗皆有较高成就,但却一直缺少研究评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而至今为止。学者们关注研究较多的是其成就最高的画,对其书法则无人涉及,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本文在各位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其书法特点及艺术思想做一评述。

  • 标签: 书法特点 思想述评 书学 扬州八怪 80年代 艺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