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临川四梦",特别是后三梦,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汤显祖对人生世事的看法与态度。《牡丹亭》透露出作者的亡女之痛,深情地表达了他对青年女子青春生命与爱情幸福的关怀。写作后二梦,是在弃官家居之后,作者由于对现实的彻底失望,遂表现出与现实人世的决绝之念和"人生如梦"的感叹。在"四梦"中,始终幻想有一种超凡的力量主宰或救助人生。从《紫钗记》到《牡丹亭》再到"二梦",这种力量由人间的走向超人间的,由现实的变为神秘的、虚幻的。这从另一面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人世的失望与无奈。从作者的看破红尘中,表现了他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

  • 标签: 汤显祖 临川四梦 人生观
  • 简介: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世界里,生死总是离不开的话题。他的电影故事多以死亡为母题来表现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无论取材真实的死亡事件,抑或虚构死亡的暗线,始终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情怀,表达导演对生死观念的思考。在他的镜头之下,随处可见的樱花,无所不在的食物,都变得极具生活化气息,传递出生死和解的哲学意蕴。

  • 标签: 是枝裕和 樱花情结 生死和解
  • 简介:惠安女是一道充满福建特色亮丽的人文景观,她那贤惠善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内在品格不仅闪耀着中华女性的美丽,也折射出我们泱泱大中华的民族精神.惠安女优美、鲜明的形象,在文学、电影、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均有表现,或从神秘的姐妹情结去切入,或从服饰风情去展现,或从劳动扛石和婚嫁等方面去描写等等,可谓佳作迭出.但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以舞剧艺术形式对其进行表现的作品.为弥补这一空白,培养和宏扬民族精神,在文化部文化司的关心指导下和福建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福建省歌舞剧院立足于本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己所熟悉的素材和对家乡的热爱创作上演了舞剧.该剧以高远的思想立意和舞剧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使"惠安女"再一次焕发出她内在的新的生命活力.

  • 标签: 舞剧 闽海文化 《惠安女人》 民族精神 人物性格
  • 简介:《宫锁沉香》也被称为"宫"的电影版,是于正将自己的电视剧品牌首次搬上大银幕的尝试,其中借鉴了电视剧创作的艺术经验,也利用了"宫"系列电视剧的品牌价值。作为一个横跨电影-电视剧-艺人的产业链,"宫"系列此次触电无疑达到了中国电视剧反哺电影的新阶段,值得研究和反思。

  • 标签: 宫锁沉香 于正 电影品牌
  • 简介: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中)谭霈生〔上接1993年第4期(上)〕一关于《武则天》《武则天》写成于1960年,是郭沫若的又一部“翻案戏”。根据剧作家自己的表白,此剧受胎于游览洛阳龙门石窟的感受。经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参照此前别人写过的同题材剧本的经验教...

  • 标签: 武则天 剧作家 历史剧创作 《王昭君》 当代历史剧 勾践
  • 简介:共舞台大型滑稽戏《害你没商量》正在上演。照例有笑声,照例有叽叽喳喳的交谈声,不象话剧剧场,所有观众衣冠楚楚正襟危坐。第一场结束。换场。突然,一块黑白相间的大宣传画布从舞台顶端泻下,间离了演区和观众席。画布上是一行触目惊心的大字——“吸毒,是与死神的亲吻。”还有一张被痛苦扭曲的脸。剧场嘻闹轻松的气氛骤然而变。滑稽戏观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不太习惯这种非滑稽的冷闭幕的表现手法,但他们却

  • 标签: 灵魂对话 滑稽戏 观众 智人 毒品 吸毒者
  • 简介:一拜戏祖及拜师习俗旧社会黄梅戏艺人于每年八月十五,或离开本地到外省外县演出时,或是拜师(俗称铺堂)之前,都要拜黄梅戏祖师爷。八月十五为什么要拜戏祖呢?老一辈艺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八月十五是戏祖的生日;一说是戏祖的祭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八月十五是黄梅戏戏祖第一次登台唱戏的日子。总之是

  • 标签: 八月十五 祖神 严凤英 铁板桥 梨园神 安庆地区
  • 简介:越剧《第十二夜》在上海第三届戏剧节演出后,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普遍好评。然而,还是有人非议:“《第十二夜》有‘莎味’,没有‘越味’,戏中找不到越剧传统,步子是不是跨得太大了”,“《第十二夜》再好也成问题,它不象越剧.舞台美术一点越味也没有.”……这些看法引起我的深思。在这里忍不住要谈一点门外汉的看法。

  • 标签: 第十二夜 戏剧节 施银花 一桌二椅 戏剧观念 机关布景
  • 简介:每次坐在电脑前写歌剧演出的回顾文章,总是令人很难落笔。显然,如今的歌剧演出根本还谈不上市场化的概念,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到这么一场演出,自然格外珍惜。但另一方面,也很少有歌剧演出能让人真的如此满意和幸福。在我看来,既然一味大唱赞歌也无助于歌剧市场的建立,不如平心静气地谈谈现有的问题。期望下次歌剧女神降临的时候,我们的演出质量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 标签: 歌剧演出 中国 上海 国际 演出质量 市场化
  • 简介:看完这部熟悉又陌生、期待却平常的电视剧,心中自然有一份感触,需要表达出来。故事展开的背景再熟悉不过,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火热年代。我的父辈们经历过那场纯真而又迷惘的灾难,

  • 标签: 《血色浪漫》 浪子 恋人 兄弟 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
  • 简介:去看《甲申记》,是为“听故事”,一个烂熟的故事。在价值判断非此即彼的少年时代,人们对于明清交替时代那些轮番登场的人物的评价,都是绝对的。骑着青骢马、头戴红毡帽的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就如同天神一般;而“古今第一大汉奸”吴三桂则毫无疑问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万世唾弃。

  • 标签: 话剧 少年时代 价值判断 李自成 起义军 吴三桂
  • 简介:2012国家大剧院歌剧季中,有一部原创民族歌剧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由黄维若、董妮编剧,印青作曲,廖向红导演的《运河谣》。6月21日至24日,这部歌剧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连演四场,观众反应非常热烈,很多人都对它的清纯、自然和新颖感到意外,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 标签: 民族歌剧 运河 国家大剧院 观众反应 歌剧院 作曲
  • 简介:舞台上很少看到关于学校的戏剧,特别是给成人看的学校剧——学校的主要活动是上课,几十个人上课怎么演?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烦人的说教。第一次当制作人的张璐和丁美婷选了一个讲学校故事的美国剧作《怀疑》,既有眼力,更有魄力。这个得过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剧本四年前国家话剧院曾经演过,按常规应该属于叫好但未必叫座的艺术戏剧,但张璐的这个版本很可能也能叫座——她选的导演和演员更适合这个深藏不露的写实戏。当然,首先是剧本出色,只用四个角色.就做出了一台深刻反映学校生活的大戏。此剧好像并不讨厌“说教”,就让主人公用大段台词唇枪舌剑,捍卫自己的信念。像这样主要靠精彩的台词来展开冲突的戏,久违了。

  • 标签: 国家话剧院 《怀疑》 写实 美国 学校生活 力作
  • 简介:1927年暑假,英国牛津大学办了莎士比亚研究班,集中了全英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和教授前来讲学。正在英国中部伯明翰大学商科深造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旋即报名参加了这个暑假莎士比亚研究班。这位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日后驰骋中国剧坛,并始终热心将莎士比亚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导演艺术家、戏剧大师黄佐临。半个多世纪以来,黄佐临在莎剧研究、莎剧演出实践和支持、关心“中莎会”开展的各项活动等多方面,对中国的莎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观 莎士比亚研究 中国留学生 伯明翰大学 牛津大学
  • 简介:南宋时期。战乱频繁、政治衰败、经济凋敝,统治阶级为求恢复“周礼”教化百姓,维护风雨飘摇的王朝统治,从而进行了多次雅乐改制。“布衣才子”姜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向宋宁宗赵扩呈献了《大乐议》一书,其中论及了他对雅乐改制的主张和建议。本文通过对姜夔音乐思想的分析,让我们从中窥视到宋代音乐的沿革与发展过程。

  • 标签: 姜夔 《白石道人歌曲》 宋代宫廷雅乐 《大乐议》
  • 简介:当我们说起山西戏剧,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山西有49人次先后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人数始终位居全国各省之首。不仅'梅花奖'演员多,山西还有近200人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人数位列全国第一,这两组数字使我们当之无愧地成为梅花大省。大梅小梅绽放梨园,演奏着属于他们的华美乐章。所以大梅花奖和小梅花奖共同绽放舞台是非常值得观众期待的一场艺术盛宴。9月21日,作为首届山西艺术节中一场重要的展演晚会《韵味山西——'梅花奖'

  • 标签:
  • 简介:1989年11月5日,“曹禺著作陈列馆”在他的故乡——湖北省潜江市落成了。曹禺著作陈列馆是潜江市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褒扬家乡名人、激励市民热情于去年决定依托原图书馆兴建的。

  • 标签: 陈列馆 著作 曹禺 雷雨 日出 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