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每年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是都溪苗族跳场节。方圆百里的苗胞,云集贵阳市白云区都溪村,白天在川黔铁路边的跳场上轻歌漫舞,夜里在村里各家的院坝和寨子周围的田边地头对歌。对歌大致分两种形式:青年人在野外,主要唱情歌;中老年在院坝里摆起歌台,主要唱赞颂性的歌,多为民间故事,传说、颂忠良、斥奸佞、扶正祛邪。《杨家将故事代代传》是1986年跳场节时,由唐开学、陈德义、陈进元、唐发光、高尚志等用苗语演唱的。我当时在白云区政协工作,参加了这次跳场节。应我的请求,他们专门给我翻译了歌词大意,我将其记录整理,歌词正文如后:

  • 标签: 民间故事 杨家将 苗族 贵阳市白云区 扶正祛邪 中老年
  • 简介:倪宝诚,河南省群艺馆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间工艺委员会委员,曾任文化部社文系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他在担任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期间,对推动和发展河南的民间美术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河南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人才。在他的大力宣传和鼓动下,洛阳、周口、安阳、许昌先后建立了民俗、婚俗、民间艺术展览馆。他为展现、弘扬中原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倪宝诚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对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的不懈研究、挖掘,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曾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和劳动部评为“全国文化战线先进工作者”。

  • 标签: 倪宝诚 中国美协会员 民间美术 民间文化 文化战线 文化部门
  • 简介:据考证,我国东北亚地区是萨满教的发源地.无论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讲,这里都天然地具备产生原始宗教的丰厚土壤.东北处于儒家文化的边缘地带,萨满教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发挥着能动作用,成为塑造东北民间文化精神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萨满教 东北 民间文化
  • 简介: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世代创作,积累而成文化结晶,也中国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形式之一,其所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起,至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最古老的民间剪纸是在新疆吐鲁番古墓发掘的“对鹿”、

  • 标签: 民间剪纸 变迁 中国民间美术 劳动过程 艺术形式 审美情趣
  • 简介:满族民间传说故事是满族民间故事的一种,其创作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有历史依据的传说内容,有传奇性色彩的传说情节,灵活丰富的创作技巧,相对固定的流传范围,其内容总体上是关于满族历史人物和渔猎文化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到隐含的历史遗迹以及满族人们的审美情感的取舍和审美价值的判断。

  • 标签: 满族民间 传说故事 历史
  • 简介: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抗日运动是事关民族存亡的一场最伟大的斗争。举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青海虽地处战略大后方,但青海的各族民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加入了全民抗战的洪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卓越贡献,彪炳史册。本文则将藏于民间,史书不记的七份有关抗日的档案,加以记录评价,从一个侧面将青海民众抗日的壮举,呈现给读者。

  • 标签: 抗日运动 马秉忠 全民抗战 上下五千年 记录评价 文则
  • 简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体系复杂而特殊,在各民族不断发展的同时,民间信仰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存在并演变的。本文以对一个多民族杂居村落的民间信仰研究,试图解释不同民族间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是如何以一种多元共生,杂糅互补的新形态存在。

  • 标签: 多民族杂居 民间信仰 多元共生 杂糅互补
  • 简介:据有关史料记载,毛泽东生前谈到他的思想转变时,多次谈到在他1920年旅居北平时,曾阅读到陈望道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但后来他一直到逝世仍没有觅到这种版本。周恩来生前也一直关注着《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寻找,他说:"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档案馆 陈望道 中译本 上海市 翻译出版
  • 简介:纵观中阿文明上千年的和平交往历史后发现,中阿之间的民间交往主要通过宗教之旅、学术之旅和商贸之旅等方式时断时续、绵延不断地进行,并形成独特的“三轨并存”交往模式,在中阿民间交往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新中国对阿拉伯一伊斯兰国家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中阿文明 交往 民间交往 交往模式 人文外交
  • 简介:本文论析了维吾尔民间故事常提及的神化形象如妖魔、恶魔、凶龙、仙女、赫孜尔、巫神、独眼龙、恶鬼、凤凰等的性格、起源和作用。

  • 标签: 维吾尔民间故事 神化形象 论析
  • 简介:南充民间文学中有很多极富价值的蚕桑丝绸材料。应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材料,考证始蚕者的真实身份.弄清伏羲织造之谜,比较民间传说故事,剖析其中的历史信息,在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阐明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以史为鉴,从而促进南充更好地发展。

  • 标签: 南充 蚕桑丝绸 民间文学
  • 简介:回族民间儿童歌谣是回族口头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从民间的、儿童的视角反映了回族传统社会伦理秩序。回族民间儿童歌谣虽然是“稚子之歌”,却因为它“欢呼戏笑之间,莫非理义身心之学”…而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博大精深的道德教化,其内容涉及宇宙人生、伦理道德、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宗教习俗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回族人民聪颖智慧、热爱生活、善于创造、精明干练、热情好客、精于商贾等民族特点。回族民间儿童歌谣又因为内容的饶有趣味、形式的生动活泼、语言的通俗易懂、节奏的鲜明、音韵的和谐、儿童乐于接受等特点而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灵成长和兴趣培养,因此成为回族儿童喜闻乐见的别具深刻意义的回族传统社会伦理秩序的良好教材。

  • 标签: 社会伦理秩序 儿童歌谣 回族 民间 传统 口头文化
  • 简介:<正>在祁连山麓一带居住着一个为数不到一万人的民族——裕固族。相传他们来自西州哈卓(即今新疆省哈密至吐鲁番一带)。古代裕固族分为“尧乎尔”和恩格尔”两个部族。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尧乎尔”部族语言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浯、撒拉语接近,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部族语言似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在解放前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解放后,由于农牧并举,因此打破了全游牧生活的封闭状态而趋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双重生活方式。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民俗主体,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 标签: 裕固族人 天主 鬼魂 宗教信仰 民间习俗 祭礼
  • 简介:藏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藏族民间舞蹈历史久远、感情真挚、风格多样.我国,藏族因三大方言区,而形成了各自的舞蹈形式和个性特征.

  • 标签: 藏族 民间舞蹈 个性化特征 肢体语言
  • 简介:客家民间舞蹈是客家文化中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各种舞蹈种类与客家的音乐、戏剧、手工艺、建筑、饮食等文化共同构成了客家地区异彩纷呈、万花筒般的艺能文化。目前舞台表演中的客家民间舞蹈从民俗生活中提炼发展而成,立足于对客家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化信仰等方面研究客家舞蹈的形成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舞蹈的形态、形式、表现内容。本文主要根据梅州客家地区民间舞蹈产生及来源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客家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

  • 标签: 民间舞蹈 客家文化 梅州 客家地区 民俗生活 艺术门类
  • 简介:在中国寺庙宫观的香火背后,在聚礼共拜的清真寺和敲响祈祷钟声的教堂之外,还有一个分布在全国各地数以亿计的民间信仰群体。这个庞大的多民族群体中的普通民众,分别以家族、宗亲、村寨乡里为根基,世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度过他们异常纷繁复杂的信仰生活。复杂多样的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是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来民间文化空前繁荣的组成部分,它们实际上是宋代以来民间文化高潮的延续。这里所谓的民间信仰,指的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建立的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它往往没有组织系统、教义、教规,既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 张掖 碑刻 民族群体 日常生活
  • 简介: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此为标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民参与、全社会自觉的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国的非遗之路是从昆曲开始的,但昆曲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研究和历史文献资料层面,还应该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去关注和研究当下昆曲的从业者,只有在这些昆曲从业者的身上才能真正看到活着的昆曲史。于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推动策划下,以口述历史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昆曲口述史》,申报并立项为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国家重点项目(批准号:09AB002)。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访谈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遗产 王世
  • 简介:龚世葵(以下简称龚):1954年在上海,好几位老先生的演出我们都看过。王世瑶(以下简称王):看戏这个讲起来比较重要,我们过去叫一学二看三演,基础要学,学了之后要看一下老师怎么演的,因为老师在课上教的分界性比较重,不连贯,包括教的戏,都不是连贯的。

  • 标签: 王世 访谈录 艺人 字辈 剧团 浙江
  • 简介:五华,乃至梅州各县民间建屋有上梁、包跳习俗。五华,特别是五华北部一带。建国前在上梁时要制作“煎堆”(包括曾姓人制油禄里,下同)。就五华的所谓“上梁煎堆包跳板”习俗而言,是由“上梁天该包跳慢”的谐音缘起而成。反映了客家人向往吉利,追求幸福的心理。

  • 标签: 五华 民间建屋习俗 “上梁” “包跳” 仪式 工序
  • 简介:什么是民间艺术?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较早而确切地提出了“民间艺术”的概念和涵义,并指出民间艺术不仅是指民间美术,其中还包涵了民间文学、音乐、神话等。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论述中国民俗艺术时将民间艺术粗分为六大类别,即工艺,绘画,建筑,雕塑,舞乐,歌谣。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俗与民间艺术时则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

  • 标签: 民间艺术 民俗学家 传承 客家 民俗活动 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