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谥册(策)、哀册(策)、谥宝、墓志,分别是古代帝王陵墓内标识墓主身份的重要物品。汉以后它们的形式、内容和使用制度不断变化,在帝王陵墓中,册宝之制因古礼而沿袭;墓志自出现以后则基本用于帝后以下人群。

  • 标签: 谥册(策) 哀册(策) 谥宝 墓志
  • 简介:《中国民俗通志·医药》(以下简称《医药》)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民俗通志》二十二卷中的一卷,此著作主要记录了上至远古社会,下至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上传承和流变着的关于民间医药卫生方面的习俗事象。

  • 标签: 医药卫生 中国民俗 通志 “十五”规划 图书出版 中国历史
  • 简介:有学者统计过,上海地区仅大年初一的习俗就多达27项。如果把它们按现行民俗的书写方式记录下来.就成为27项同等重要、同等频率分布在上海地区的年节习俗。事实上.永远不可能有哪一个人,甚至哪一个县哪一个区需要全部执行这27项习俗。也就是说.27这个数字所代表的诸民俗事象之间.根本就没有并列关系。我们将不同房屋上拆来的27块不同功能的建筑碎片排列在一起.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以为它们是建筑同一栋房子的27种要素。

  • 标签: 《红山峪村民俗志》 年节习俗 上海地区 书写方式 频率分布 并列关系
  • 简介:<正>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日本京都大学的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先生,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在中国青铜器研究上的显著成绩足以使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中国学者汗颜。八十年代以来,他除了仍致力于中国青铜器的探索外,其精力逐渐转向了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所谓中国古玉是指汉代以前的玉器,内容丰富而庞杂。经过十余年的钻研,他在此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这一成绩又是如此突出,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十余年来,林巳奈先生勤于探索,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多有创获。他的这些成果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相继刊载于日本京都大学的《东方学报》等杂志。由于跨越时间较长,查找起来颇为不便。1991年,作者将已发表的重要论文辑成《中国古玉的研究》一书出版(《中国古玉研究》<日>,本吉川弘文馆,1991年,600页),大大方便

  • 标签: 玉器研究 古玉 中国古代 东方学 中国青铜器 山东龙山文化
  • 简介:生态人类学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的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古往今来,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羌族民间形成了种种信仰及习俗,其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意识,这种意识跟当今世界人类崇尚的生态理念不乏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 标签: 羌族 小传统 民间信仰 生态意识
  • 简介:自古以来,“江湖”包罗万象,神秘莫测,或兴风作浪,或潜流涌动,成为正统社会秩序的映照,甚至发展为对立。要解开“江湖”的神秘面纱,就需要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刘平教授所著《中国民俗通志·江湖劫一书钩稽推绎,对中国历史上的“江湖”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使不为正常社会所熟知的“江湖”完整再现。该书成功解决了材料、形式等问题,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不仅是一部史料翔实的志书,同时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

  • 标签: “江湖” 中国民俗 通志 简评 倒影 社会秩序
  • 简介:茨逝世4年后,他的LifeamongtheAnthrosandOtherEssays。于2010年出版。他在书中回顾自己的治学历程,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评论人类学界内的公案和学科本身的发展,高度自觉,充满反思,富于启迪。萨林斯和奥贝塞克拉(Obeysekera)围绕夏威夷岛历史以及库克船长被杀事件展开争论,互相指责对方是族群中心主义。这本身很有意义:任何鼓吹同一性的学者都会受到本身文化特殊性的制约;同时,极端的特殊主义也不符合人类具有超常交流能力的事实。人类学不必急于对普世和特殊做价值判断,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意义,在人与人的临场交流中寻找答案。艺术生活是普世与特殊相统一的过程,由无数临场的艺术活动构成,具有自觉和他觉的互动特点,也具有反观和反思的辨证规律。艺术不仅仅是“走表”的娱乐,而且还是诗学创造与和睦共生的“大道”,能够通过形物体验、精神升华和美韵交流,把普世与特殊中和起来,达到生存交互性和互属性。深入生活,体验生存,这是避免极端普世主义与极端特殊主义的不二选择。

  • 标签: 格尔茨 协商艺术 担当人类学 新新综合
  • 简介:1927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彻底结束阴阳历并行的二元格局,强制推行国历。国历运动手段过激,对旧历作为民俗的价值和惯性作用均估计不足。与官方政策适相对照的是,在1945年国民党政要陈果编制出版的《中华民国生活历》一书中,我们却发现了他对国历运动的失衡进行了有意识地纠偏补弊。而且,透过这本日历,陈氏重建基层宗法社会及其礼制的政治理念也得以具体揭显。

  • 标签: 陈果夫 《中华民国生活历》 节日 礼俗
  • 简介:铁肩担道义 巨笔著文章──英父子在苏北的文化活动郭静洲,姚长鼎英(1900一1977)原名钱德富,曾用笔名钱杏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他的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史不胜书。这里仅仅介绍他们父子在苏北的文化活动片段。英是在...

  • 标签: 文化活动 苏北抗日根据地 阿英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巨笔 抗日战争
  • 简介:本文认为通过《吕氏春秋》可证实老子的性学思想已成为先秦精英阶层的共识,《老子》对性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老子想注》是道教创使人对《老子》性文化的整理、继承与发展,《老子》和《老子想注》构成了华夏性文化史上的两块里程碑。

  • 标签: 《吕氏春秋》 《老子》 《老子想尔注》 性文化
  • 简介:工业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模式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工业考古热潮,催生出美国许多工业遗址博物馆,与传统工业博物馆并驾齐驱。由于工业遗址博物馆与城市更新、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成为当前工业博物馆发展的主流。美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建立专门的工业遗产调查记录机构,出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美国工业博物馆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美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 标签: 工业博物馆 工业遗址博物馆 工业遗产保护
  • 简介:画家于学,他出生于我国东北,长大于北国,他是雪乡的主人,作为一个冰雪画家,他是得天独厚。但是这还仅仅是客观条件还必须具有画家自己的决心与要求。1980年他在“笔记”中写道:“我要在大自然中,陶冶我的思想,锻炼我的技巧,丰富我的幻觉,纯正我的感情。”

  • 标签: 于志学 山水画 绘画题材 艺术风格
  • 简介:家庭观念之重,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鲁迅曾著一文,阐述了"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的现象的普遍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家的建立、婚姻的缔结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随之形成一套完整的饱含民族特质的习俗.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近推出的(2005年3月版)一书,就是在爬梳研索近现代田野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婚俗进行的深化性研究.该书作者吴存浩先生以宏阔的研究视野、不畏劳苦的执著精神,十数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圆满完成了考镜婚俗源流、传承民族文明的学术使命,翔实而清晰地展现出了我国婚嫁习俗滥觞、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织就了一幅平实真切、包罗宏富、匠心独具的婚嫁风俗画卷.

  • 标签: 中国民俗 婚嫁风俗 通志 画卷 家庭观念 教育出版社
  • 简介:儿童剧的人物形象是戏剧表演的中心,而塑造成功的儿童形象,又以表演儿童的思想感情为核心。对于演员来说,首先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由于儿童剧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儿童剧的演员都不是儿童,而是由青年甚至是壮年演员扮演的。由此就给儿童剧演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与考验。本文就《小鸡要飞》剧中饰演“狼”的角色,谈谈创作体会。

  • 标签: 儿童剧 表演创作 “阿狼”
  • 简介:祁连休先生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98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册)。我查阅了《后记》的写作时间,是2004年5月18日,大概这就是先生给出版社交稿的时间吧!从那一天起到现在,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祁连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孤独 愤怒
  • 简介:20世纪40年代,辅仁大学成立了人类学博物馆,随后创办了刊物《民俗学》,登载民俗学研究相关论文,此外还开展过一系列相关活动,诸如设立民俗学课程与研讨班、宣传动员、实地调查等。这段过去被忽略的重要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 标签: 北京辅仁大学 人类学博物馆 《民俗学志》
  •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标签: 阿兰·邓迪斯 宏大理论 民俗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2011年4月21日上午,江苏省文物局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总部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专员林宏博士在南京博物院举行了题为"从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惨遭摧毁十周年纪念谈起——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巴米扬山谷文化景观的保护与适度发展"的专题讲座。

  • 标签: 专题讲座 适度发展 文化景观 林志宏 文物局 江苏省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的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的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的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的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的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的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的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的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