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咪达唑仑治疗主动脉夹层镇静效果及血液动力。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8月至 2017年 8月接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 80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 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降压、控制心率和镇静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静脉微量泵入咪达唑仑,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镇静效果和患者血液动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后 10min、 15min、 20min的 Ramsay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监测使用咪达唑仑期间血压变化不明显,对心率无明显影响。观察组患者治疗半个月期间死亡率为 7.5%,对照组死亡率 27.5%, P< 0.05。结论:使用咪达唑仑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对血液动力的影响较小,可以改善终点死亡事件。

  • 标签: 咪达唑仑 主动脉夹层 镇静效果 血液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参数在孕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1.06月至2022.10月医院收治的150例URSA患者纳入URSA组,另选择同时间段内到医院产前检查的150例正常妊娠孕妇纳入正常组,2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参数,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参数对孕早期URSA的诊断效能。结果:在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S/D)上,URSA组高于正常组(P<0.05)。ROC曲线显示,RI、PI、S/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6、0.659、0.752。结论:RI、PI、S/D在URSA中呈高表达,用于孕早期URSA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孕早期URSA 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万安县人民医院的62例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试验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手术及新生儿情况,观察两组麻醉前、麻醉后5min、手术结束时的血流动力指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诱导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局麻药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麻醉5min后、手术结束时,两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5min及手术结束时,两组心率均高于麻醉前,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低于麻醉前,但试验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舒张压及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指标。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产妇麻醉效果 血流动力学 影响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膀胱为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若不早期识别和管理,后期可致上尿路损害和终末肾病,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尿动力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诊治的主要手段,早期尿动力检查与评估能够发现该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可指导临床医师尽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效的改善膀胱功能和保护上尿路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危重患者液体管理中应用无创血流动力监测的实际价值。方法:将70例危重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其均需要加强液体管理,对此为达成研究目的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继续在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液体管理,观察组中则使用无创血流动力监测,并比较不同液体管理方法的具体效果。结果:分别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HR、MAP、CBP、氧合指数、血乳酸、APACHE II评分、BNP和Scr,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对更优,(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实施无创学流动学监测方法进行液体管理有助于保障液体管理质量,更对保障脏器功能有积极帮助。

  • 标签: 危重患者 液体管理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尿流动力检查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内就诊的5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实验组(30例,尿流动力检查),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平均排尿量更高、自主排尿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流动力检查可以有效缓解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促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源性膀胱 尿流动力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流动力原理。方法200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此次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32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人员32例为对照组,两组实验人员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两组血流动力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椎动脉收缩期患侧血流速度、椎动脉收缩期健侧血流速度显著区别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对血流动力进行分析,提供更加全面的诊断依据,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动力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记录脑白质病变程度、梗死灶数目与脑血流动力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采用t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血流参数;绘制脑血管搏动指数(PI)诊断症状性SVD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1级为主,分别34.6%(28/81)及35.8%(29/81),3级、4级均分别占14.8%(12/81);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为最少,占15.7%(31/198),1级、2级、3级分别占29.8%(59/198)、29.3%(58/198)、25.3%(50/198).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者比例多于症状性SVD组患者,而脑白质疏松程度2级、3级者比例少于症状性SVD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4,P=0.001;χ^2=6.423,P=0.040;χ^2=8.265,P=0.005).症状性SVD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低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23.6±7.3)cm/svs(27.8±7.0)cm/s,(31.9±10.3)cm/svs(35.3±9.3)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9,P〈0.001;t=2.500,P=0.013),而2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性SVD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PI指数均高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0.99±0.17vs0.93±0.14,1.03±0.18vs0.96±0.15,0.98±0.17vs0.92±0.14,1.10±0.18vs1.04±0.23,1.09±0.21vs1.00±0.1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5,P=0.008;t=-2.616,P=0.003;t=-2.724,P=0.007;t=-3.323,P=0.025;t=-2.896,P=0.004).ROC曲线显示,PI为1.05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37.9%,特异度为78.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小血管病变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药物反应动力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8例初诊 MM患者的临床资料,最佳反应深度、最佳反应时间( TBR)、最佳反应持续时间( DBR),评估上述指标与 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 MM患者的预后与最佳反应深度、 TBR及 DBR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最佳反应深度、 TBR及 DBR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 反应深度、 TBR、 DBR和 MM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可以联合 R-ISS分期及细胞遗传学异常评估患者预后。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药物反应动力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血流动力及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6月收治的老年骨科患者80例参与本次研究,采取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参数、认知能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术后治疗总时间。结果在麻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BP显著高于对照组,且MMSE评分更高,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术后治疗总时间更短,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减轻对老年骨科患者血流动力和术后认知能力的影响,其预后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骨科 血流动力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术前用药对整形美容全麻患者唾液分泌和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整形美容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其均行全麻干预。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术前干预即可,在术中给予生理盐水泵注;观察组患者采取麻醉前准备用药,以长托宁为主。对两组患者手术实施不同阶段(麻醉时T1、给药30minT2、术后60minT3)的唾液分泌进行观察与比较,且统计其血流动力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唾液分泌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相较于对照组更为稳定(P<0.05)。结论术前用药对整形美容全麻患者的唾液分泌与血流动力均有较为积极的影响,能够保证其稳定性,有助于手术的开展与术后患者的康复,值得重视。

  • 标签: 术前用药 整形美容全麻 唾液分泌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EVl000有创血流动力监测仪在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血流动力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为例,依据监测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与研究组(22例,EVl000有创血流动力监测)。评估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结果 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监测CVP可有效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预后效果,特危重患者在进入MODS阶段后基于EVl000有创血流动力监测对患者进行抢救可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结论 采用EVl000有创血流动力监测方式对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进行血流动力监测,可避免传统监测CVP的局限性及监测损伤问题,更为符合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需要。

  • 标签: 基层医院 重症医学科 危重患者 血流动力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治疗阶段使用多巴酚丁胺及多巴胺对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到2022年11月,将该时段本院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临床干预方案分为对照作为干预组,分析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在临床治疗中对血流动力的影响。结果:为进一步保证危重病人病情救治效果的有效提升,在医疗干预阶段使用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机体血流动力指标,改善降低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P<0.05);通过分析血流动力指标与肾功能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阶段使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药物应用效果较高,有效促进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善,提升了机体康复效率(P<0.05)。讨论:在危重病人病情治疗中,使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药物,能促进患者机体失衡的功能改善,优化机体血流动力状态,提升疗效,优化预后质量。

  • 标签: 多巴酚丁胺 多巴胺 危重病人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动力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急救治疗中应用急诊血管介入栓塞(TAE)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2019年6月-2022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血液动力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n=40,采用急诊TAE治疗)和观察组(n=40,采用常规外科治疗),对比两组生命体征指标、住院情况、不良结局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率休克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更高,ICU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更短,医疗费用更少,出血性休克、肺栓塞、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等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血液动力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急诊TAE治疗可稳定生命体征,缩短康复时间,减轻治疗负担,减少不良结局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血管介入栓塞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骨盆骨折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治疗阶段使用多巴酚丁胺及多巴胺对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到2022年11月,将该时段本院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临床干预方案分为对照作为干预组,分析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在临床治疗中对血流动力的影响。结果:为进一步保证危重病人病情救治效果的有效提升,在医疗干预阶段使用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机体血流动力指标,改善降低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P<0.05);通过分析血流动力指标与肾功能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阶段使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药物应用效果较高,有效促进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善,提升了机体康复效率(P<0.05)。讨论:在危重病人病情治疗中,使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药物,能促进患者机体失衡的功能改善,优化机体血流动力状态,提升疗效,优化预后质量。

  • 标签: 多巴酚丁胺 多巴胺 危重病人 血流动力学
  • 简介:  摘要 神经动力技术是国际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根据神经的生理特性,利用人体关节的特定运动,促使人体神经伸缩或滑动,以增加神经自身血液循环和运动空间,达到治疗神经受到卡压或刺激,造成各种临床症状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一门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神经根受到椎间盘卡压或刺激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伤科疾病。利用神经动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突出。

  • 标签:   神经动力学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血流动力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是当今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流动力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其对患者病情恢复和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分析了血流动力监测在液体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其对患者生理指标、临床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血流动力监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容量状态,指导液体管理决策,提高治疗的个体化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然而,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技术和操作上的挑战。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患者,液体管理,治疗效果,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俯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与肺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俯卧位护理,实验组进行改良俯卧位护理,比较血流动力和肺功能。结果 实验组肺功能Cst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ARDS患者的护理,可采取改良俯卧位护理方法,该方法能够改善患者Cst功能,对血流动力无影响。

  • 标签: 改良俯卧位 ARDS 血流动力学 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