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连续心排量监测(Vigileo)技术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Vigileo监测技术在连续性监测SVV、CI和ScvO2下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照组常规完成EGDT,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达到EGDT目标所需时间、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在EGDT达标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gileo技术指导EGDT能够在保证有效组织灌注同时,降低容量过负荷及降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与MODS发生率。

  • 标签: Vigileo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感染性休克
  • 简介:目的研究胱抑素C(CysC)清除率对血液透析充分性判断临床意义。方法将普通透析肾病患者7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高通量透析组(37例)和普通透析组(39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收集透析前后血CysC、透析液CysC、CysC清除率以及血红蛋白浓度、血白蛋白浓度、血前白蛋白浓度数值。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CysC、透析液CysC浓度以及CysC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血白蛋白浓度、血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透析情况下CysC清除率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显著相关(r=0.37、0.38、0.41,均P〈0.05)。结论CysC清除率在高通量透析时可明显提高,并可对透析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可作为高通量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

  • 标签: 血液透析 胱抑素C清除率 评价指标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快速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大于1%,在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0%[1],据统计中国现约有1000万人患房颤[2]。房颤是卒中独立危险因素,由血栓引起卒中事件中,高达15%~20%比例源于房颤,伴有房颤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不伴房颤者明显升高[3]。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 应用 快速心律失常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干部呼吸病房3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资料,比较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氧情况,并对其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急性加重发生、进行夜间吸氧护理。结果急性加重期氧气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低于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昼夜动脉血氧分压在2:00、8:00、14:00、20:00均明显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所有症状多在7~12d缓解,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呼吸道护理,合理吸氧,对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进展是有益

  • 标签: 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老年 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房颤发作情况影响。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Pd、左房内径、hs—CRP水平及房颤发作情况。结果至随访结束,在长期应用胺碘酮患者中,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占81.0%,治疗组房颤复发22例,占95.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22,P〉0.05)。未长期应用胺碘酮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在7-12个月时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t=2.823,P〈0.01;t=2.655,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组Pd、左房内径、hs—CRP均降低(t=4.025-13.546,P〈0.01),治疗后两组之间Pd、左房内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1.51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可减少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房颤复发,降低Pd、左房内径和hs—CRP水平,其效果与坎地沙坦没有差异。

  • 标签: 左旋氨氯地平 心房颤动 高血压 坎地沙坦 P波离散度
  • 简介:目的以右心室造影为对照,使用超声心动图常规四腔心切面和全新右心室全显示切面定量评价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RVEF),探讨右心室全显示切面在右心功能评价中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通过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伴有右心室形态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6~67岁)为研究对象。除对人选患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外,还使用四腔心切面和右心室全显示切面测量RVEF。在心导管实验室使用右心室造影测量RVEF。将四腔心和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行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其余右心功能指标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采用Bland—Ahman法评价右心室全显示切面与右心室造影一致性。结果3种方法测得RVEF分别为右心室全显示切面48.O%±11.3%、四腔心切面49.5%±13.1%、右心室造影48.7%±12.1%。3种方法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723)。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呈高度相关(r=0.908,P〈0.001),四腔心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呈中度相关(r=0.659,P=0.001)。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肺动脉收缩压及主肺动脉宽度负相关(P〈0.05),与右心室每搏输出量正相关(P〈0.05),与其他右心功能评价指标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与常规四腔心测量方法相比。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全显示切面测量RVEF与右心室造影相关性更好,可能是一种准确和可靠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右心室造影 右心室射血分数 右心室全显示切面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iSize功能诊断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病变效果,优势及预后情况。方法:入选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有病变且在IVUS指导下植入支架患者(A组,30例),及未行IVUS检查,仅根据冠脉造影评估行支架植入术者(B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情况及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肌梗死率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超敏C反应蛋白[(31.59±56.93)mg/L比(5.03±7.24)mg/L]、病死率(3.3%比0)、心绞痛复发(26.7%比6.7%)及再狭窄率(16.7%比3.3%)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IVUS指导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病变介入治疗,有助于选择更合适治疗方案,减少组织损伤以及提高疗效,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冠脉再狭窄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机械碎栓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中表达及其对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价值。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入住本院心血管内科胸痛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浆PLGF水平。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按是否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把冠心病组分为支架置入组(PCI组)、非支架置入组(非PCI组);按累及冠脉病变血管数把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测定其术前与术后第1天PLGF水平。结果1)冠心病组术前PLGF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与术后PLGF水平在PCI组明显高于非PCI组,但均低于各自组术前,P〈0.05;3)在术前血浆PLGF水平多支组明显高于单支组与双支组,术后三组PLGF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单支组、双支组之间与术后上述三组各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比较,行PCIPLGF水平均高于非PCI组,P〈0.05。结论检测血浆PLGF水平在胸痛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冠心病早期诊断;需要血运重建冠状动脉病变PLGF水平明显增高,且通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PLGF水平均明显回落,能初步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 标签: 胎盘生长因子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常压高浓度氧(NB0)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i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0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2h和24h行头颅MRI扫描。冠状位DwI测量大鼠脑梗死体积及增大率;在脑梗死最大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ADC值,并计算ADC值降低率。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NB0组大鼠zh和24h脑梗死体积增大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大鼠2h和24h梗死中心区ADC值降低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BO组梗死边缘区ADC值降低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NBO组与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l显示NB0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磁共振成像 高压氧 模型
  • 简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我社区中心均已开展规范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为探讨如何在分级随访管理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综合护理指导和干预,提高患者中医应用知识。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高血压 随访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评价双源CT对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244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CTangiography,CTA)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起源变异情况。结果4244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8例,检出率约为0.90%,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8例(73.7%),左冠状动脉起源变异10例(26.3%)(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变异血管起源。结论双源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血管分支细节,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CTA 起源变异
  • 简介:目的评价双源CT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年12月1日~2011年12月30日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CBMdisc数据库,查询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研究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计算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灵敏度(SE)、特异度(SP)及其95%可信区间(CI),绘制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基于支架分析,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合并灵敏度为0.91(95%CI:0.86~0.95),特异度为0.92(95%CI:0.90~0.94),AUC为0.97。双源CT对诊断冠状动脉内大支架(直径≥3mm)再狭窄准确度高于小支架(直径〈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评价支架合并构成比为0.066(95%CI:0.05~0.09)。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准确度高,适用于直径≥3mm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随访和评价一种有效且无创检测方法。

  • 标签: 支架 再狭窄 双源CT 诊断 META分析
  • 简介:2011年5月15日.我国公布了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南强调,高血压治疗应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选择合适降压药物及合适剂量,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风险。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药、B受体阻断药,以及上述药物组成固定复方制剂。在降压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降压药物很重要。

  • 标签: 高血压 降压药物 用药原则 指南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对其自我护理能力影响。方法为描述性研究方法.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无相关。抑郁总分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r=-0.346,P〈0.01)、自理技能(r=-0.3,P〈0.01)、自我概念(r=-0.369,P〈0.01)、健康知识水平维度(r=-0.259,P〈0.05)得分呈负相关。结论抑郁情绪影响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自我护理能力越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自我护理能力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面(computedtomography,CT)在永存动脉干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永存动脉干患者,年龄7d-8岁,中位年龄3.4岁。采用双源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其中有4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结果双源CT对7例永存动脉干均作出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8处。超声心动图共显示24处。结论双源CT可以对永存动脉干患者作出准确诊断及分型,并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制订与完善。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干
  • 简介: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

  • 标签: 祖细胞 心肌梗塞 新生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评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效临床价值。方法胸痛6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并于入院1h内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入院即刻和术后3h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H-FABP,再灌注治疗后3h以心电图ST段回落≥50%为血流再通评价指标。结果65例AMI患者入院即刻H-FABP阳性率(87.69%)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h后H-FABP在ST段回降≥50%组与ST段回降〈50%组中,酶峰值分别为(24.03±9.12)ng/ml与(32.57±1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测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可靠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心肌再灌注疗效指标之一。

  • 标签: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中国汉族人群中SCN5A基因A1673G多态与孤立阵发房颤相关性。方法选取汉族孤立阵发房颤患者120例为观察组,以健康汉族人群120例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SCN5A基因A1673G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并随机挑选样本进行测序,检验其可靠性。结果SCN5A基因A1673G多态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孤立阵发房颤患者和正常组比较,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1673G多态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G等位基因高于正常组;GG基因型对房颤患者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SCN5A基因变异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孤立阵发性房颤相关。

  • 标签: SCN5A 基因 心房颤动 多态性 A167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