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脾脏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标记、特殊染色,并复习近20年与该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脾脏LCA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细胞无异型,部分细胞内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其髓外造血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1、FⅧ、CD34、KP-1、PGM-1、CD21均为阳性,CD8阴性.网织染色(+).结论脾脏LC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LCA可伴发恶性肿瘤,建议密切随诊.

  • 标签: 脾肿瘤 窦岸细胞血管瘤 免疫组织化学 髓外造血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股骨逆行髓内钉取出术的应用。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关节镜辅助下取出股骨逆行髓内钉5例。结果本组5例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即下床行走,术后12天拆除切口缝线,未出现关节僵硬或关节感染,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与入院前一致。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股骨逆行髓内钉取出术切口小、出血少,关节腔基本不暴露,感染机会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避免长时间使用拉钩对髌腱、髌软骨及髌下脂肪垫等关节内组织和结构的损伤;能行关节内探查,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

  • 标签: 关节镜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折
  • 简介: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俗称"运动衣,Jersey"损伤,常伴有肌腱止点处的撕脱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国外报道较多,国内也偶见报道[1-2]。Leddy等[3]早在1977年就根据损伤后肌腱所在的位置,将此种损伤分为3种类型,I型:撕脱的肌腱回缩到手掌部,肌腱长短腱纽均断裂。II型:肌腱回缩到近端指间关节,短腱纽断裂,长腱纽完整,肌腱断端常带有小片撕脱骨折。III型:指屈肌腱止点处撕脱骨折,骨折片较大,常累及关节面,短腱纽完整,骨折片移位到远端指间关节。1981年,Smith[4]对此分型做了新的补充,也就是IV型,即:肌腱止点处撕脱骨折,同时肌腱又从骨折片上撕脱,并向近端回缩。2001年,Al-Qattan[5]报道了4例不同于前几型的损伤,即:屈指深肌腱止点撕脱骨折同时合并末节基底的骨折,他称之为V型损伤,并根据撕脱骨折是否涉及关节面,分为Va和Vb不同类型。2002年,潘勇卫等[1]报道的14例屈指深肌腱撕脱性损伤中有4例是此种类型的损伤。2012年10月29日,我们收治2例非运动性损伤的V型屈指深肌腱撕脱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 近端指间关节 撕脱骨折 运动性损伤 骨折片 指屈肌腱
  • 简介:目的:描述1例来源于鼻中隔的基底细胞腺瘤的病情经过,并对鼻部区域原发性基底细胞腺瘤/癌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对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以及病理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了既往所报道的2例鼻腔原性基底细胞腺瘤以及所有文献所报道的原发于鼻部区域的基底细胞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结果:原发于鼻部区域的基底细胞腺瘤/癌(BCA/BCAC)较为罕见,两者的主要症状为鼻阻塞与鼻出血,平均病程为3.6月。13例BCAC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5.4%,远低于头颈部其它区域的BCAC。术后复发率为50%,病死率为25%。电镜下BCAC与BCA在组织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BCAC的细胞具有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见,生长呈侵袭性,可能浸润周围血管或神经。BCAC需和实性腺样囊性癌、涎腺导管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相鉴别。结论:BCAC多数生存时间较长,生物学行为符合低度恶性肿瘤,其易复发但侵袭力不强。鼻腔的基底细胞腺瘤可能具有恶变倾向,密切随访极为必要。

  • 标签: 基底细胞腺瘤 基底细胞腺癌 鼻部区 恶变
  • 简介:目的:探讨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和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和归纳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患者女性,21岁,在我院全麻下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中后纵隔"考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2年,患者再次因"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在全麻下行左后纵隔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疼痛短暂缓解,3个月后因局部疼痛,行胸部CT提示再次复发,肿瘤生长速度较前明显加快,遂给予放射治疗,纵隔肿块直线加速器适形照射DT54Gy/28fx/46d,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稳定,患者带瘤生存。结论: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依据病理学检查,应与血管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手术控制不好的少数病例,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 标签: 肌纤维母细胞瘤 纵膈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加Luque氏棒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7年至1994年因脊柱不稳所致严重腰背痛32例转移性肿瘤手术病人进行临床追访观察,比较术后效果和存活时间。结果:本组平均存活8.7月,30例病人的病变脊椎得到稳定,术后91病人疼痛缓解,24例麻痹瘫痪者中58%得到至少FralIkell鳜以上功能恢复。结论:本手术方法安全并可有效维持中晚期病人近期脊柱稳定.提高病人存活期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路减压 脊柱转移癌 病人 固定治疗 术后 脊椎
  • 简介:目的:探讨局限性肾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对1987-01/1999-12收治的17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局限性肾癌病例中行肾部分切除及肾段切除11例,肿瘤切除术6例。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12例(70.1%),颗粒细胞癌5例(29.9%)。随访9例患者,5a生存率达82.4%。结论:选择性肾癌病例中,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是可取的。

  • 标签: 肾单位保留 手术治疗 局限性肾癌 切除术 手术适应征
  • 简介:肺尖癌发病率低,发生部位特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确诊时多属晚期,病变范围广,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获得早期诊断对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积极意义。本文报道1例表现为单纯Horner综合征的肺尖部肺癌.

  • 标签: HORNER综合征 肺尖部肺癌 病例报告
  • 简介:背景与目的:不典型的鞍区病变易于误诊,特别是鞍内动脉瘤,误诊后的处理往往十分被动。本文结合我们误诊的两例鞍内动脉瘤,探讨鞍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后的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们误诊的两例鞍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患者术前误诊为鞍区骨源性病变,1例误诊为垂体瘤,均存经蝶手术过程中发生汹涌出血,术后脑血管造影提示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垂体功能低下及高泌乳素血症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上的异常流空信号为其特征性的影像改变。结论:非典型的鞍内动脉瘤诊断困难;当磁共振为非典型的鞍区病变表现,且有垂体功能低下和(或)视力下降时,或磁共振显示有异常的流空信号,应常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 标签: 鞍内动脉瘤 诊断 误诊
  • 简介:先天性膝关节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knee,CDK)是较为少见的畸形,Katz,Grogono和Soper在研究了155例先天性膝关节脱位后发现,45例合并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Nogi和MacEwen报道的17例患者中有8例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013年,我院收治1例双侧膝关节脱位合并髌骨脱位,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膝脱位 髌骨脱位 髋脱位 先天性 膝关节 髋关节
  • 简介:目的报道2例脏层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对脏层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进行病理特征和临床诊治分析。结果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来源于间叶细胞。胸腔内SFT可发生于壁层和脏层胸膜,多为良性。胸部CT对SFT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确诊需要病理学依据,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FT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胸膜SFT发病率低,其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对带蒂的胸膜SFT,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疗效。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诊断 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肉瘤的中期疗效,探讨瘤段骨的病理学转归。方法对1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进行了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保肢治疗,术后随访43个月。末次随访时,拆除内固定,术中取股骨(原瘤段骨)中部、远端骨质及其周围软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该患者手术后53个月无瘤生存,肢体功能MTST评分30分。组织病理提示:瘤段骨中部见少量板层骨小梁、脂肪组织及再生的血管组织;瘤段骨远端骨质可见部分退变坏死及新生骨组织;股骨远端周围软组织镜下可见退变的横纹肌组织、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所有镜下均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该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中期无瘤生存;术后43个月,原瘤段骨中仍有死骨存在,再血管化没有全部完成,仍有再骨折风险。

  • 标签: 微波 消融技术 骨肉瘤 病理学 外科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比较和分析足叶已甙软胶囊和拓扑替康对食管小细胞癌二线化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年收治的复发食管小细胞癌患者41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足叶乙甙软胶囊组21例,予口服足叶已甙软胶囊(Vp-16)化疗;拓扑替康组20例,予拓扑替康(TPT)化疗。两组均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足叶乙甙软胶囊(Vp-16)化疗有效率为23.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期40周;拓扑替康(TPT)化疗有效率为15.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期38周。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35.0%。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拓扑替康明显重于Vp-16。结论口服足叶乙甙软胶囊单药(Vp-16)二线化疗对晚期复发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患者的疗效不低于拓扑替康,且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足叶已甙软胶囊(Vp-16) 拓扑替康 二线化疗 食管小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大体标本为红色胶状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临床发现的特殊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治情况,并回顾肾癌相关文献。结果临床2例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表现为均一红色,质软,胶状的特殊特点,其影像学及病理表现为典型肾透明细胞癌。结论在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可以表现为特殊的均一红色特点,其影像学为典型肾癌,大体标本与病理分期关系不明显。

  • 标签: 肾癌 透明细胞癌 胶状
  • 简介:目的对比传统手术方法,探讨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行绕肝提拉法(liverhangingmaneuver,LHM)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06年至2008年传统手术方法右半肝切除的26例患者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构成比、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酶、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LHM的患者手术均无因盲穿损伤出现肝短、肝静脉主干、下腔静脉出血,LHM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P<0.01),平均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LHM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绕肝提拉法前人路右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又可避免术中挤压肝脏引起肿瘤血行播散,符合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 标签: 绕肝提拉法 前入路 右半肝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合并症、手术治疗及其预后情况。方法报道我院2015年收治的1例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同时检索1950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公开发表的病例报道,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OVID、Springer、ScienceDirect和中文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将纳入的病例报道一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既往共有5篇文献报道了6例肩关节后脱位伴巨大肩袖撕裂的患者,加上本例共7例。患者平均年龄35(22-55)岁。全部为暴力损伤所致,其中5例为车祸,2例为对抗性运动。仅1例为开放性损伤,6例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累及冈上肌和冈下肌,其中4例还累及到肩胛下肌,仅2例累及小圆肌,无一例发生骨折。既往报道的6例均行切开手术,本例患者在关节镜下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效果除开放性损伤患者的外展活动受限外,其它全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手术后功能恢复均较理想。结论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受伤的严重程度及肩袖累及的范围。通常伴有肩关节囊韧带结构肱骨侧的撕裂伤。多源于高能量损伤,常见的发生机制为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时遭受一个向后的暴力所致。对于出现该类损伤的患者早期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手术治疗通常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关节镜下亦可完成手术。

  • 标签: 肩关节 肩脱位 肩袖 创伤和损伤 关节镜
  • 简介:目的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瘤(IPB)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IPB的临床资料,29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结果病人术后生存良好,30例获得随访3mo~2a,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IPB是一种少见的尿路上皮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angiomyolipoma,RAML)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直径小于4cm而无症状的9例采用B超、CT定期随访观察;手术21例,其中肿瘤直径小于4cm的有伴发症状者8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直径大于4cm者1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7例,肾切除术6例(其中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破裂出血4例)。2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9年,均未见肿瘤复发,肾功能良好。结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B超、cT等检查多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瘤大小、并发症及对肾功能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手术应尽可能保留正常肾组织。

  • 标签: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针吸细胞学特点.方法:对1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术前细胞学涂片进行回顾分析,重点观察细胞学及其结构在诊断上的特点.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针吸细胞学常呈团状结构,细胞排列成乳头状,大部分可见纤维轴心,少部分乳头无纤维轴心.细胞团及散在细胞内可见核淡染、核内假包涵体及核沟.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表现为:①细胞团乳头状结构.②核淡染、核内假包涵体、核沟.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靠指标.

  • 标签: 甲状腺乳状腺癌 细针穿刺细胞学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