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以Facet(活性成份quinclorac)为对照,测试了农美利的稻田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农美利是一个较优秀的直播稻田苗后除草剂,除草率可达100%,适宜用量2mg/m^2,适宜使用时期为水稻一叶一心期-五叶一心期。对水稻的营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效应是可逆的,农美利对水稻和稗草的生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美利的除草作用在于对光合速率,呼吸强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其强度在杂草与水稻之间有显著差异。

  • 标签: 农美利 除草剂 水稻 生长发育 除草效果 稻田
  • 简介:水乳剂也称浓乳剂,由不溶于水的液体原药或固体原药溶于有机溶剂混合制得的液体再与乳化剂混合所形成的微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形成粒径为数微米的乳状液制剂。它与用水稀释后形成乳状液的乳油不同,系乳状液的浓溶液。通常有效成分1%~60%,乳化剂2%~10%。与乳油相比,水乳剂用水代替了大部分的有机溶剂,制剂的成本大

  • 标签: 水乳剂 克螨特 唑螨酯 应用 研发 配方
  • 简介:为探明土壤微生物对涕灭威的降解能力,用富集培养法分离驯化土壤中涕灭威的优势降解菌,初步筛选出了对涕灭威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TB26和100—8。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TB26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杆菌属(Klebsiellasp.),菌株100—8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TB26和100—8生长的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D-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蛋白胨、脲。基础无机盐培养基和缺氮培养基对两种菌的生长情况降解率的影响不同,外加氮源能够提高100—8的降解率,而缺氮培养基中TB26的降解率较高。

  • 标签: 涕灭威 降解菌 土壤微生物
  • 简介:以3-氯苯肼盐酸盐(1)和1,1,3,3-四甲氧基丙烷(2)为起始原料,经环化、Vilsmeier反应得1-(3-氯苯基)-1H-吡唑-4-甲醛(4);(4)与3-三氟甲基苯乙酮(5)经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得取代芳基烯酮类化合物(6),再与水合肼发生环化反应得3-(3-三氟甲基苯基)-5-(3-氯苯基-1H-吡唑)-4,5-二氢吡唑(7),其与取代异氰酸酯作用,制得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结构新颖的取代双吡唑类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0mg/L质量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的致死率达100%,而对苜蓿蚜Aphismedicaginis、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均无杀虫活性。

  • 标签: 氰氟虫腙 双吡唑类化合物 合成 杀虫活性
  • 简介:以环十二酮为原料,经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合成了16个新的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酯,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13CNMR和IR的确证。初步生测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inn.)Scopoli和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Medic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中G7在100mg/L时对马唐、苘麻的抑制率均为100%,在1mg/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84.3%和89.0%,相同浓度下与对照药剂乙草胺的活性相当。精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G7对马唐和苘麻的IC50值分别为0.208和0.024mg/L。

  • 标签: α-甲硫基环十二酮 α-甲硫基环十二酮肟酯 合成 除草活性
  • 简介:建立了丁虫腈在土壤、玉米植株玉米籽粒中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玉米植株和籽粒样品用乙腈提取,经Oasis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土壤样品用丙酮提取,经液一液萃取净化,气相色谱一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0.05和0.5mg/kg3个添加水平下,丁虫腈的回收率为80%~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8.0%;其在土壤、玉米植株籽粒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丁虫腈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丁虫腈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77和2.44d。采用5%的丁虫腈乳油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37.5g/hm2及其1.5倍该剂量(56.25g/hm2)于玉米苗后茎叶初期施药1次,在玉米乳熟期和成熟期时,玉米籽粒中丁虫腈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玉米收获时(距施药90d),籽粒中丁虫腈的残留量均低于参考的MRL值(0.02mg/kg,氟虫腈在谷物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 标签: 丁虫腈 气相色谱法 玉米 土壤 农药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稻壳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5mg/kg。在0.05~2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6.5%之间。呋虫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4.8d,距末次施药后7d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3mg/kg,低于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和8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438~1.087μg/(kgbw·d),风险商值(RQ)为0.002~0.005,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 标签: 呋虫胺 水稻 高效液相色谱 残留 消解 风险评估
  • 简介: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20mg/L药液浸卵后,卵孵化抑制率为43.11%.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1~2龄幼虫的毒力很高,3龄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甜菜夜蛾对溴虫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室内钵栽试验表明,20mg/L溴虫腈EC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减退率在91.43%~100%之间,持效期15d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溴虫腈对甜菜夜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每公顷施用5%溴虫腈EC1200mL,防治效果在95%以上,持效期为20d.

  • 标签: 溴虫腈 甜菜夜蛾 毒力 防效
  • 简介:通过莰-2-基脲与芳香醛缩合制得中间体亚胺后再与仲亚磷酸酯反应得一系列标题化合物A或由莰-2-基脲、芳香醛和仲亚磷酸酯一锅反应得到A.中间体亚胺与标题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经IR、1HNMR、31PNMR、MS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A对水稻发芽表现较好的调节活性.

  • 标签: α-(3-莰-2′-基脲基)苄基膦酸酯 合成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 简介:7月11~13日,全国农技中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组织召开了下半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水稻主产区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对下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与会专家根据当前病虫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0.7亿亩次。

  • 标签: 病虫害发生趋势 发生趋势预报 中晚稻 中后期 水稻病虫害 玉米
  • 简介:研究了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苏云金杆菌芽孢伴胞晶体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常用浓度下,2.5%溴氰菊酯乳油、48%毒死蜱乳油对苏云金杆菌芽孢伴胞晶体无影响,可与苏云金杆菌制剂事先做成混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和40%辛硫磷在短时期内对芽孢伴胞晶体无明显影响,可与苏云金杆菌制剂现混现用;80%敌敌畏乳油(500倍稀释)对苏云金杆菌伴胞晶体有明显损伤作用,不宜与苏云金杆菌制剂混合使用.

  • 标签: 苏云金杆菌 化学杀虫剂 芽孢 伴胞晶体
  • 简介:一、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粮食消费增长,农药消费稳步增长伴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全球人均可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据国际粮农组织和FAO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从1961年的0.37公顷/人下降到2012年的0.20公顷/人;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从1961年的0.16公顷/人下降为0.08公顷/人。

  • 标签: 农药行业 市场机会 产业转移 人均耕地面积 环保 消费增长
  • 简介:根据活性结构拼接原理,以1-甲基-3-乙基-5-吡唑甲酰肼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19个新吡唑酰胺基脲类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双子叶杂草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以及凹头苋A.ascedense显示出较好的除草活性选择性,如在2250g/hm2的剂量下,3i在苗后和苗前处理时,对苘麻和反枝苋的抑制率都达到了100%。复筛的结果表明,在375g/hm2下,3i对双子叶杂草表现出中等除草活性。

  • 标签: 吡唑 酰氨基脲 除草活性
  • 简介:采用大孔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具有抑茵和杀虫活性的秦岭链霉菌发酵液中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3个杀虫活性化合物,经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阿维菌素B1a、B2a和A1a。研究发现,同一菌株发酵液中可以同时产生杀虫和杀菌两类成分,与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avermectinius亲缘关系差异很大的链霉菌也可以产生阿维菌素成分。

  • 标签: 秦岭链霉菌 杀虫活性 阿维菌素
  • 简介: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水稻和稻田中2-(乙酰氧基)苯甲酸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稻田水样中残留的2-(乙酰氧基)苯甲酸用酸性三氯甲烷直接提取;而稻田土壤、水稻茎秆和稻壳样品则先用酸性乙醇和三氯甲烷的混合液提取,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糙米样品先用乙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液提取,再用三氯甲烷萃取。各萃取液经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后,经ODSHypersid柱分离,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10~3.06mg/L范围内,2-(乙酰氧基)苯甲酸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在稻田水中添加0.1~1.0mg/L,稻田土壤、水稻茎秆、稻壳和糙米中添加0.1~1.0mg/kg的2-(乙酰氧基)苯甲酸,其平均回收率在80.8%~103.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74%~6.11%之间,其在稻田水、稻田土壤和水稻茎秆、稻壳和糙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10mg/kg(或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乙酰氧基)苯甲酸在稻田样品中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茎秆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44~2.60、4.44~5.21、3.95—4.04d。在低剂量和高剂量(有效成分0.027和0.041g/m2)下在水稻成熟期施药3次和4次,至水稻收获时,其在糙米中的最终残留量未超过0.042mg/kg。推荐我国对2-(乙酰氧基)苯甲酸在糙米中的最大允许残留水平(MRL)值为0.10mg/kg。

  • 标签: 2-(乙酰氧基)苯甲酸 水稻 农药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导语。基于农药需求偏刚性,近些年,我国农药使用量基本保持在32万吨(折纯)的水平。我国农药产业受去产能、库存、环保约束以及人民币贬值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根据安徽中农纵横农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监测72种大宗原药和中间体,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反弹,草甘膦、吡虫啉等品种甚至出现了价格的反转;从我国农药行业经济运行表现来看,2016年前10个月我国农药实现营收3008.19亿元,

  • 标签: 农药市场 年终盘点 预测 农药使用量 农药需求 农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