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吐谷浑与现代土族的族源联系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主要分歧点有以下几点:古代的吐谷浑人是否是现代土族的主体民族或族源来源之大部?历史上的吐谷浑国立国历经三百五十多年,吐谷浑国是否是以土族先祖为主体的部族国家?唐末,吐谷浑国被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人分散四处,甘青故地是否仍有吐谷浑人的遗留族群?上述的疑问,成为解决土族族源争论中的关键点。至于土族究竟与吐谷浑人、霍尔人抑或蒙古人是“源”还是“流”的关系?它们是直接的族源承接,还是仅仅就是间接的族体间的融合?上述的诸多疑惑需要学术界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土族族源 吐谷浑 霍尔 族群认同 话语权 象征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处在一个文化的转型时期,而且走出这个文化转型时期大概还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文化转型期中,文化讨论的内容无疑是"中西古今"之争,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接受外来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创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形势的中国新文化.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大体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这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巩固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对被排斥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

  • 标签: 中国文化 期中 世界文化 文化转型 相互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炎黄春秋》2016年第8期刊载了邢逸群所撰《蒋介石诱杀韩复榘背后的权力之争》一文。读罢此文,我对于韩复榘被诱杀的往事以及其中涉及的一点家族记忆,有些联想。

  • 标签: 权力之争 韩复榘 蒋介石 联想 《炎黄春秋》
  • 简介:宋徽宗即位之初,向太后垂帘听政。知枢密院事曾布与左仆射章惇,就两府覆奏公事的方式产生了分歧。曾布为了能与向太后密谈,力主分班覆奏,章惇则力主合班覆奏,以求削弱曾布的优势。两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政争中利用了分班奏事、合班奏事、留身奏事、进熟状等多种进奏渠道。最终,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曾布压倒章惇,获得了胜利。透过这次政争,我们可以对北宋君主与宰辅之间沟通渠道的运行实态,形成立体细致的了解。此外,此事亦提示我们,个人层面的君主、宰辅关系,与体制层面的皇权、相权关系,既有关联,亦有参差。君相之间既有矛盾,更有互补。相比备受关注的君相之争,两者如何在政治运作中形成"组合",更值得重视。

  • 标签: 北宋 徽宗 宰辅 奏事 皇权
  • 简介:郭玹的袭爵为皇权介入武定侯家族的袭爵之争埋下了隐患。明英宗曾试图通过搁置袭爵来剥夺武定侯家族的袭爵权,但在复位后出于巩固统治需要转而支持郭昌袭爵。成化年间至弘治初年,朝廷主张剥夺武定侯家族的袭爵权,郭昌之子郭良通过多种方式为袭爵营造有利氛围来影响皇权,最终成功袭爵。武定侯家族的袭爵之争体现出明代勋臣家族族权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关系。

  • 标签: 武定侯家族 袭爵之争 勋臣家族 族权 皇权
  • 简介: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可追溯至强学会和官书局,康有为、梁启超与孙家鼐皆有表现。至戊戌变法期间,由于翁同龢被罢免,《大学堂章程》起草人不得不改变,梁启超成了实际起草人。《钦定大学堂章程》中含有康、梁的用意,即通过"功课书"的编纂来传播其思想;康有为一派也有意掌控京师大学堂。光绪帝命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孙由此而尽力排斥,消除康、梁的思想影响。本文叙述京师大学堂初建过程,集中反映康有为派与孙家鼐派在政治、学术思想层面之争,同时也试图说明戊戌变法的一些特点。

  • 标签: 京师大学堂 孙家 军机大臣 翁同龢 译书 湖南时务学堂
  • 简介:《孔子家语》的辨伪肇端于王学与郑学的一场论争。此文由《圣证论》马国翰辑本入手,对“郑王之争”的具体情况及双方策略有所考察,进而认为马昭谓“《家语》王肃所增加”只是在无法以常规方式反击经学质难时的无奈选择。清代学者因推崇郑玄而希望回应王肃的质难。《圣证论》的亡佚使得从经学上进行回应变得难以完成,而效马昭之故智,考证“《家语》王肃伪作”成为了可行的办法。分析可知,清人的疏证乃是由证明《家语》伪作,进而否定其内容记载的真实性。期间,他们的判断标准和思维方式又往往来自经学。因此,疏证的最终目的是要证明传世《家语》不具备充当经学证据的资格。这是一种经学研究,绝非客观的文献辨伪。

  • 标签: 《孔子家语》 王肃 郑王之争 清代 辨伪
  • 简介: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 标签: 民国 水利社会 河道治理 内在困境
  • 简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橡胶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橡胶厂。它自1928年创办于上海徐家汇路以来,一直以生产各类套鞋、球鞋、雨鞋、热水袋等生活用品为主。进入30年代后,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多,市场日趋饱和,胶鞋滞销日愈严重。大中华橡胶厂遂谋求开拓汽车轮胎的生产。这样一来,就与一向视轮胎市场为禁脔的帝国主义,特别是英商邓禄普橡皮公司发生了激烈冲突。1935年,英商把大中华橡胶厂拖上了法庭,开始了国产“双钱”牌轮胎与英国“老人头”牌轮胎间长达十余年的诉讼。当时,于交通运输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公司商标 商标之争 大中华橡胶厂
  • 简介: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因历史机缘,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更成为一个不断被阐释和改写的文本.王朝兴亡和名人造访,为这个文化文本不断注脚.抗战爆发后,拥有众多典籍资源的黄鹤楼被国民政府用作构建集体记忆和激发民族主义的场所.武汉陷落后,日本为实现长期占领,又对黄鹤楼构建起来的记忆标准进行消解,然而效果却不大明显.中日之间围绕黄鹤楼展开的记忆之争,显示了权力无孔不入的特点,揭示了记忆存在一种“操纵机制”.权力通过强化、消解甚至是创造出某种记忆来强化民众的集体记忆,从而推进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认同.

  • 标签: 黄鹤楼 集体记忆 权力重构
  • 简介:1960年代台湾成功实现农工转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相对式微。面对农业发展的困境,王作荣等一批经济学人建议当局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使农地能够自由流通,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建议在台湾经济学界、农政界和地政系统引起不小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展开,反映出各方对台湾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考,即将农业现代化等同于西方以机械化和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农经营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耕者有其田政策逐渐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阻碍,台湾的土地政策因而逐渐发生改变,台湾当局最终废止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 标签: 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农业现代化 土地政策
  • 简介:1854年,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出版了《中华帝国纪行》一书,该书对19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产生过重要影响。其英文版问世后,获得了英国舆论的好评。然而,英国驻华外交官密迪乐却对之提出严厉批评,并在次年发表了自己的中国研究著作。有研究者曾将其作为19世纪"表述中国之争"的例证。本文通过对《纪行》、当时英国期刊上的书评以及密迪乐的评论等文本的解读,分析二者的矛盾焦点及矛盾产生的历史语境。

  • 标签: 古伯察 《中华帝国纪行》 密迪乐 西方的中国形象 民族性
  • 简介:要探究中国民族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关键还是要从长期以来民族研究应该是"政治化"亦或"文化化"的争辩中去探究,这其中就涉及到"西方话语霸权"、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失语症"、中国话语权等诸多问题。实际上,民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客观实体,本身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进行民族研究,孤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脱离中国的语境,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 标签: 民族概念 “去政治化” “失语” 中国语境 话语体系
  • 简介: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建构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表述。它是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阐释,是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巩固群体凝聚而进行的策略性表达。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撒尼村寨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月湖村人对本村寨历史的集体记忆和草根阐释,进而说明“小地方”的口述史不仅隐藏着“大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而且表达了村寨共同体以及家族力量对村寨象征性资源的争夺与平衡。

  • 标签: 口头叙事 历史记忆 认同 象征性资源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