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诊科室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造成其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开展文献查阅及问卷调查,通过对12个门诊科室患者进行14个指标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涉及内科、外科等12个科室,发现各调查指标均值都靠近“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12个科室得分平均值在3.47-3.79,14个指标得分平均值在3.09-3.91。针灸科、皮肤科等科室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程度严重,“我能通过院内指示完成就诊”、“我知道检查和治疗的作用和目的”等指标是其关键影响因子。结论:不同科室、不同指标导致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建议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医患信息不对成现象。

  • 标签: 医患信息不对称 门诊科室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通过运用重睑术修复治疗的实际价值。方法:观察组为重睑术修复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整形修复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切口的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85.71% ,P<0.05。结论:对于不对称双眼皮患者通过运用重睑术修复治疗能够取得确切的修复效果,且创伤性更小、术后恢复快。

  • 标签: 不对称双眼皮 重睑术 修复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性,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性。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斜颈 替牙期 颌面部对称性 头影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伴发症状进行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016—2017年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2个蒙古族PSEK家系,并利用数据库检索1980—2020年国内外已发表的较为完整的40个PSEK家系和156例散发病例,分析PSEK伴发症状。结果共纳入较为完整的PSEK家系40个,共714例。PSEK伴发症状较多见,国外发生率为57.38%,国内发生率为37.42%;国外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为掌跖角化症(PPK),其次为甲改变、神经症状、发育异常、合并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KV)等,且伴发症状较重;国内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为甲改变,其次为PPK、潮湿多汗、瘙痒、疼痛及一些皮肤病等,且伴发症状较轻。结论PSEK伴发症状较多,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测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样本量的扩大可对该疾病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 标签: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皮肤角化病,掌跖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并探究其在阳离子基因载体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利用柱[5]芳烃多化学修饰位点易于功能化、稳定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设计一种基于单侧低分子量PEI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用于DNA的负载,进一步引入靶向基团甘露糖构建新型的基因载体材料,并以此形成较为通用的模板。结果成功构建基于柱[5]芳烃的高效基因治疗载体系统。根据核磁氢谱结果分析,目标产物的合成符合预期。凝胶电泳实验中,从W/W比0.3开始,P5-PEI1.8K完全阻滞了DNA的迁移;从W/W比0.5开始,P5-PEI1.8K-M完全与DNA复合。在复合物的粒径和电势的表征中,不同重量比下粒径均在300 nm以内,复合物的最大电势在25 mV左右。体外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显示PEI,P5-PEI1.8K,P5-PEI1.8K-M的毒性依次降低。选取甘露糖受体高表达的MDA-MB-231细胞,通过荧光素酶的活性转染实验,P5-PEI1.8K-M的转染效率随重量比逐渐提高,在W/W为6~7时达到最高值,并接近PEI25K的水平;以W/W=7为最佳比例,通过荧光蛋白的表达来进一步定性考察载体的转染效率,证实甘露糖的引入确实加强了载体材料的转染效率。结论以柱芳烃类化合物作为模板,合理引入客体分子,通过主客体组装可得到形貌丰富、功能多样的载体材料。

  • 标签: 基因治疗 甘露糖 转染 柱[5]芳烃 阳离子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伴发症状进行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016—2017年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2个蒙古族PSEK家系,并利用数据库检索1980—2020年国内外已发表的较为完整的40个PSEK家系和156例散发病例,分析PSEK伴发症状。结果共纳入较为完整的PSEK家系40个,共714例。PSEK伴发症状较多见,国外发生率为57.38%,国内发生率为37.42%;国外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为掌跖角化症(PPK),其次为甲改变、神经症状、发育异常、合并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KV)等,且伴发症状较重;国内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为甲改变,其次为PPK、潮湿多汗、瘙痒、疼痛及一些皮肤病等,且伴发症状较轻。结论PSEK伴发症状较多,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测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样本量的扩大可对该疾病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 标签: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皮肤角化病,掌跖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 探讨心电图观察直立 T 波双肢对称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 302 例接收心电图检查的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冠心病组( 152 例)、肺心病组( 46 例)、健康对照组( 105 例),观察各组心电图表现。 结果: 心电图下直立 T 波双肢对称改变情况上,冠心病组改变率为 65.79% ,肺心病组改变率为 6.52% ,健康对照组改变率为 0 ,冠心病组直立 T 波双肢对称改变率显著高于肺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心电图观察直立 T 波双肢对称变化用于冠心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电图 直立 T 波双肢对称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不对称性听力损失的特征,探讨引起不对称性听力损失的可能原因。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已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患者423例。以在住院期间相隔3 d以上的连续3次纯音听阈测试(PTA)结果各频率听阈值最小值和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各频率反应阈为依据,以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为基础,计算加权值;采用配对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接触噪声工龄、诊断分级患者双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的差异和关系。结果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男性369人(87.23%),女性54人(12.77%);年龄为(41.8±7.6)岁;工龄为(10.1±6.2)年。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P<0.001)。男性、年龄≤40岁和41~60岁、工龄3~9年、分级为轻度的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P<0.05);特征变量均衡化后,各组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亦均高于右耳(P<0.05)。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左右耳PTA听阈加权值与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听力损失存在不对称性,且左耳听力损失高于右耳。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听力损失 职业性噪声聋 不对称
  • 简介:摘要面部轮廓的对称性是评估人类颜面部美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重获面部轮廓协调对称是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努力的目标,为达此目的需术前准确地定性、定量分析面部的轮廓形态,比较双侧面部不对称性,可靠地预测面部变化。定量评估面部轮廓的不对称性首先需要建立可靠的面中线或正中矢状平面(midsagittal plane,MSP),通过直接人体测量、二维照片测量、头影测量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测量法或三维立体成像测量法等技术可获取患者颅面部图像,建立MSP,并可准确评估面部的不对称程度。文章就面部不对称性定量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摄影测量法 测颅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14例(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14例(单纯应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的治疗效果更佳,实验组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2.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1.4%、14.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疗效确切,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进行性 对称性 红斑角化病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不对称双眼皮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小切口+埋线组和传统切开组。传统切开组采取传统切开手术方法;小切口+埋线组行小切口融合去脂+埋线手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和修复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埋线组修复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切开组,P<0.05。小切口+埋线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均少于传统切开组,P<0.05。结论不对称双眼皮采取行小切口融合去脂+埋线手术整形修复术的治疗效果确切,修复满意率满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切口愈合快,值得推广。

  • 标签: 不对称双眼皮 整形修复术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对称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双耳言语识别率的差别来进一步研究听觉剥夺效应。方法选取右耳助听4~5年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名,在标准隔声室中,测试其双耳的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闻,然后再采用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词表分别进行左右裸耳言语识别率测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名受试者右耳配戴助听器前及配戴4~5年后两耳间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右耳助听前及助听4~5年后左、右耳平均听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耳助听4~5年后,受试者左、右耳裸耳言语识别率存在显著性差异(t=2.76,P=0.02〈0.05)。结论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单耳助听后裸耳平均听阈无显著改变,但非助听耳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

  • 标签: 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聋 单耳助听 言语识别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不对称双眼皮整形病例7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运用传统切开法重睑成形术,观察组实施小切口去脂与连续埋线并用的重睑成形术,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修复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容效果满意度同对照组比明显提高,手术用时和切口愈合时间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短,术中出血量也显著减少,组间数据结果差异经检验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对称双眼皮患者,在常规整形修复基础上应用小切口去脂与连续埋线并用的重睑成形术,术后恢复较快,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修复价值,具有临床价值意义。

  • 标签: 整形修复术 不对称双眼皮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美容医院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8年8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美容医院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小切口+埋线组和切开组。切开组采用传统切开法治疗;小切口+埋线组采用小切口融合去脂以及埋线术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总耗时、失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和美容效果满意率、瘢痕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埋线组美容效果满意率明显高于切开组,瘢痕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开组,P<0.05。小切口+埋线组患者手术操作总耗时、失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切开组,P<0.05。结论:美容医院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采用小切口融合去脂以及埋线术治疗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失血少,伤口愈合快,无遗留瘢痕,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美容医院 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对称双眼皮整形手术传统法与改良法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研究选择时间为2020年5月-2022年5月,病例样本对象选择本院收治100例不对称双眼皮整形患者,临床分组方式按照双盲法原则,设置研究组与对照组,数量均分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形式,研究组采用小切口去脂以及埋线法手术方式,组间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手术各项指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显示差异显著,即P值<0.05;研究组手术满意度数值高于对照组,显示差异显著,即P值<0.05。结论:在不对称双眼皮整形术中实施小切口去脂联合埋线法,呈现美容效果相比于传统切开法高,操作具备简便性和安全性,可做临床推广。

  • 标签:         不对称 双眼皮整形术 小切口去脂 埋线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先天不对称双眼皮患者,入院后均行整形修复术治疗,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明显,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整形修复术是先天不对称双眼皮的主要治疗方法,围术期加强对患者的观察,通过采取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先天不对称双眼皮 整形修复术 临床观察 护理措施
  • 简介: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近年大量研究发现,CKD患者多数死于心血管疾病,不少学者认为内皮功能的紊乱在慢性肾脏病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一氧化氮(NO)的合成减少被认为是内皮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心室重构 患者 内皮功能紊乱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分三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为56.8°,顶椎位于T7~12°其中Cobb角>50°11例,Cobb角≤50°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为66.7°,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P<0.05),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50°的病例(P<0.05).结论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 标签: 椎旁肌 COBB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 肌纤维 对照组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国内外处方序列对称分析(PSSA)的原始研究,总结研究进展和方法学细节,为我国今后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PSSA相关的中英文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及PubMed、Embase、Cochrane,筛选截至2020年6月30日发表的PSSA原始研究。采用Excel软件构建信息提取表,采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5篇文献,从2013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显著上升;研究地区主要分布在日本(11篇,24.44%)、中国(10篇,22.22%)、丹麦(9篇,20.00%)、澳大利亚(8篇,17.78%),大部分研究使用的数据库为医疗保险理赔数据库。纳入的PSSA研究共涉及16类药物,其中精神类药物和他汀类药物的研究数量最多(8篇,17.78%),人体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均有涉及。方法学上,明确给出了洗脱期和间隔期的研究数量分别为35篇(77.78%)和43篇(95.56%),其中相应有14篇(31.11%)和9篇(20.00%)给出了确定的方法或理由。另外分别有16篇(35.56%)和18篇(40.00%)文献报告了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论PSSA作为有效的安全性信号挖掘方法之一发展迅速,但方法学处理和结果报告还需提高。我国PSSA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注重研究质量,推进方法学探索。

  • 标签: 处方序列对称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 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