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M)的中医分布特点,为建立规范统一的IM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标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并符合IM诊断的180例病例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IM的中医分布规律。结果IM临床上常见8个中医型,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类肝(胆)胃郁热>类脾胃湿热>类虚实夹杂>类胃阴不足>类脾胃虚弱>类胃络瘀血证>类肝胃不和>类肝郁脾虚。结论通过因子分析法初步揭示了IM的中医分布特点,可为中医规范化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肠上皮化生 因子分析 证候分布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症候辨证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实施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45)与观察组(45),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症候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将中医症候辨证治疗应用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中医症候辨证治疗 中医 慢性萎缩性胃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近5年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研究情况及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期刊文献,并分析总结其的分布规律。结果:收集整理合格文献共84篇,运用统计方法对收集文献进行分析:近5年研究相关文献主要是糖尿病(24篇)、糖尿病肾病(17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篇);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总的主要为阴虚(50.91%)、气虚(43.05%)、血瘀(29.73%)、痰浊(湿)(24.32%)。结论:气虚、阴虚作为基本病机贯穿糖尿病整个病程,并随着其病程的推移血瘀、痰浊(湿)等病理因素日显突出。因此在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益气养阴,并结合病情配以活血化瘀或祛痰化浊之法。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证候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穴位按摩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及中医影响,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穴位按摩内容,观察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穴位按摩前后的血液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穴位按摩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差异均没有统计意义(P>0.05),穴位按摩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按摩前有所改善(P<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相对来说改善效果更好(P<0.05);穴位按摩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评分,包括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和急躁易怒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意义(P>0.05),穴位按摩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评分均较按摩前有所改善(P<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相对来说改善效果更好(P<0.05)。这表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和中医情况,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 标签: 穴位按摩 老年高血压 中医证候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透析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中医变化特征。方法将82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以固有透析频率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根据其透析频率分为3组。A组(2周4次透析)12例、B组(2周5次)27例和C组(2周6次透析)43例。分别于透析前和透析3个月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诊断其中医,并检测比较透析3个月时3组残余尿量、溶质清除指数(Kt/V)、血肌酐、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血压等相关指标、年龄、透析龄、单次透析时间、单次透析超滤量等临床资料及2年生存率。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与C组比较,B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P〈0.05)。3组2年生存率和透析前后中医频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透析3个月中医频数从高到低均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透析3个月,3组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频数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而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频数则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较低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在取得较好预后情况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持患者肾功能,不同透析频率对其中医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等中医为主,且治疗可进一步加重其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

  • 标签: 透析频率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中医证候 变化特征
  • 简介:目的依据临床流行病方法和原则,通过回顾性临床调研,对2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进行研究,探求慢性肾小球肾炎正虚与邪实的分布特点.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医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客观再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的本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记录.运用因子分析统计方法提取支配慢性肾小球肾炎四诊变量的公因子,根据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结果①因子分析结果得出13个公因子,其中因子10的出现率最高,其包括的中医为湿热和瘀血证;单纯本虚的因子中以气虚为主的因子8的出现率最高.②传统人为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虚以气虚发生率最高,而标实证以湿热和瘀血最为多见,提示湿热和瘀血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病机.因子分析虽不能代替传统中医辨证,但能对中医进行较理想的分离,顺利得到独立的分组,特别是发生率在前3位的中两者都包括了瘀血证和气虚,这也验证了临床研究部分的主要研究结论.

  • 标签: 慢性肾小球肾炎 因子分析 湿热 瘀血 证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基于中医临床路径分型治疗眩晕病各的疗效。方法:对60例眩晕病患者的类型予以确定,给予对应的中药方剂,连续服药14天为一个疗程,评估治疗结果。结果:60例眩晕病患者的中医类型分为风痰上扰型(12例)、阴虚阳抗型(13例)、肝火上炎型(12例)、痰瘀阻窍型(10例)、气血亏虚型(9例)、肾精不足型(4例)共6类,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00%,每一种型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超过90%。结论:中医临床路径分型可进一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对症下药,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 临床路径分型 眩晕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不良患者的中医症候分布规律。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不良的73例患者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应用自制中医症候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的中医症候,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分析结果显示73例患者中单一症候患者24例,其中以症候痰热壅肺占比最高,其余患者中,两症候组合出现的患者占比最高,症候组合形式以痰热壅肺兼肺气虚最常见,其次为痰热壅肺兼脾气虚。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不良患者多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医,症候痰热壅肺与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关系较其他症候类型更加密切。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营养不良 中医证候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医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眩晕病诊疗中心2020年4月-2022年6月的603例前庭性偏头痛门诊病历,收集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中医等相关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统计、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前庭性偏头痛以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比例为1:2.89,多见于50-69岁之间,春、夏两季最易发病,半数以上患者有头痛或眩晕家族史;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以头晕最为多见,伴随症状多有恶心(59%)、畏声(47.9%)、头痛(46.1%),情绪波动、睡眠障碍是主要诱发因素;中医分布依次为肝胃不和(33.3%)、肝火上炎(27.9%)、风痰上扰(13.9%)、气血亏虚(10.3%)、肾精不足(12.3%)及痰瘀阻窍(2.3%),性别、季节及诱发因素在不同之间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回顾性研究 中医证候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中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恶性肿瘤患者共7例,对其分布和中医型进行研究。结果:相关病人中共有5例存在上肢浮肿、咳白痰、苔白腻、头痛、气短和盗汗等现象。中医型分布为痰浊阻肺4例,肺阴虚损2例,气虚血瘀1例。结论:在进行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对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并进行对证治疗。

  • 标签: 恶性肿瘤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中医
  • 简介: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素、的分布,并分析其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素组合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进一步分析中医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AECOPD呼吸衰竭病位素以肺出现频率最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素痰出现频率最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发生率最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等,其各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意义。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呼吸衰竭 证素 中医证候 胃肠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明确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素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四诊信息,联合应用有监督及无监督统计方法,对恶性转化过程中非萎缩性胃炎(CNAG)、萎缩性胃炎(CAG)见腺体减少、CAG见肠上皮化生、CAG见上皮内瘤变、原发性胃癌5个阶段的素进行判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在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整体存在"虚实夹杂、由实至虚"的演变规律,而在CAG阶段,呈现从虚实夹杂实证偏多,到虚实夹杂虚偏多,再到虚实夹杂实证偏多的演变趋势;结合要素的变化,气滞、热、湿、阴虚、气虚、阳虚、血虚、血瘀、痰均贯穿从CNAG到原发性胃癌发展始终,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呈现气滞、热(实)→气滞、气虚→阳虚、气虚→气滞、热(虚)→血瘀、气虚的变化趋势。结论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具有虚实转化的素演变过程,其关键病理阶段为肠上皮化生,在临床进行有效的干预,实现既病防变,是阻断、逆转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的可行途径。

  • 标签: 慢性胃炎 恶性转化 证候 证素 演变规律
  • 简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见于《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然而现代临床运用本方并非以治身黄为主,而是被广泛用于治疗水肿、皮肤及过敏性疾病等.因此,本文试收集1978-2010年间的有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应用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应用范围和方证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水肿 皮肤病 证候 文献研究
  • 简介:从相关的研究上阐述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以从肺论治、从风痰立论,重点阐述了外风与内风的关系和痰与风的关系。对本病与抽搐,喉鸣秽语、感觉统合失调、强迫症、自闭症、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对结合临床表现如何辨证治疗及加强预防调护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抽动-秽语综合征 风痰证 外风与内风 证候学
  • 简介: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体,用自发的系统概念考察自然现象,从整体角度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如云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中医对于即使是一个局部的病变都要结合全身情况来考虑。古代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系统思想的萌芽。但由于对这一整体各个细节缺乏认识能力,因而对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认识是不完全、不深刻的。

  • 标签: 系统生物学 中医证 古代中国 天人合一 五行学说 全身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归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了解其发病原因和中医症候特点,为此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参考,进而使治疗效果提高。方法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病原因予以总结归纳分析,进而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分型初探。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有吸烟、性别、病程、是否失眠、是否有痰淤、是否痰热郁肺等六个,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结论从中医角度看,吸烟较多、病程比较长、经常失眠、有痰淤和痰热郁肺的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加重期 中医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