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胸部CT、纤支镜是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主要诊断方法,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结论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MA)是肺原发性腺癌中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的亚型。肺IMA与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vasive non-mucinous adenocarcinomas,INM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和结合实际病例,总结肺IMA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肺IMA的组织学特征包括,常呈贴壁型或腺泡型结构,肿瘤细胞高柱状、有细胞内黏液,部分病例可见杯状细胞,细胞温和,异型性较小。肺IMA的免疫表型有别于INMA,表达HNF4α、仅少数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具有胃型黏液蛋白表型,并且常存在KRAS突变或NRG1融合。IMA患者的预后研究结论争议较大,研究显示以铂类为主的传统化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生存期。虽然,肺IMA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但尚无有效的靶向药物,仅少数临床实验抗EERB3单抗治疗可延长NRG1融合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此外,形态学上伴有黏液分泌的部分腺癌,如伴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的肺INMA和一些TTF1阳性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肺IMA可以通过接受相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因此,将这两类疾病与经典KRAS突变肺IMA相鉴别十分必要,明确肺IMA的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肺IMA与INMA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差异,准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睾丸/睾丸旁黏液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上皮型肿瘤。本文报道1例,表现为左侧阴囊肿大,CT检查示左侧睾丸多房囊性占位,行根治性左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交界性黏液囊腺瘤。术后随访3年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 标签: 睾丸 囊腺瘤 黏液性
  • 简介:摘要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是一种症状不典型的异质性肿瘤,易与急性、慢性阑尾炎混淆,多在手术中偶然发现。鉴于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低诊断率及治疗策略的混乱,本文结合文献与临床经验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为避免治疗不充分或过度治疗的情况,外科医师应评估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疾病进展程度后进行分类治疗。术前或术中应通过评估肿瘤完整程度、腹腔内细胞学检查结果、切缘与淋巴结受累情况及腹膜扩散范围来调整手术范围与治疗方案。标准的阑尾切除术及适当地扩大手术,如回盲部切除术等均具有优势,但不推荐扩大到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于伴发腹膜假黏液瘤的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如果无法实现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最大程度的肿瘤减积术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组合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3例阑尾黏液性肿瘤误诊为卵巢肿瘤的病例,患者均无症状,超声表现不典型,2例癌胚抗原(CEA)轻度升高,手术及病理均证实为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黏液性肿瘤临床罕见,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误诊。通过该病例总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应对阑尾黏液性肿瘤认知,减少术前误诊,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阑尾黏液性肿瘤 卵巢肿瘤 误诊
  • 简介:摘要正常的黏液对于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不被感染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黏液异常的表现,以及不同慢性气道疾病中黏液高分泌的异同和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近来提出的黏液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了解不同慢性气道疾病黏液高分泌的特征和发生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新的诊疗方法的研发。

  • 标签: 黏液高分泌 黏液阻塞性肺疾病 Muc5ac Muc5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会诊的8例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19 ~ 67岁,皮损位于唇部黏膜5例、面颊2例、鼻部1例。肿瘤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与表皮相连,不同比例的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形成实性或囊性结构,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形成及黏液湖;所有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CK5/6、P63、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按照目前国内分级标准,8例中1例为中间级别,其余为低级别。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经过12 ~ 36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形态;阿辛蓝染色显示黏液细胞胞内的黏液具有特征性。

  • 标签: 皮肤肿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黏液表皮样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的乳腺黏液癌超声特征的异同。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经乳腺超声检查并病理证实为乳腺黏液癌患者105例(114个肿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提供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013版)超声诊断词典的超声特征及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黏液癌超声特征。结果纳入105例患者共114个肿块,其中单纯型黏液癌84个,混合型黏液癌30个。单纯型黏液癌组年龄(55.56±14.12)岁,混合型黏液癌组年龄(57.40±14.99)岁。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在形态、边缘、内部回声、方向、钙化及血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型黏液癌中后方回声增强为73.8%(62/84),较混合型黏液癌40.0%(12/30)高,而后方回声衰减11.9%(10/84),低于混合型黏液癌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型黏液癌较混合型黏液癌多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超声对混合型黏液癌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型黏液癌高。

  • 标签: 单纯型乳腺黏液癌 混合型乳腺黏液癌 超声特征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8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8例患者中,宫颈管型70例、微小偏离型11例、肠型2例、绒毛管状腺癌5例;I期38例(Ibl期24例、Ib2期14例),Ⅱ期32例(IIa期10例、IIb期22例),Ⅲ期18例。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仅为28%(10/36)。10例经反复细胞学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其中7例经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确诊5例为宫颈管型,2例为微小偏离型;2例经诊断性锥切确诊1例为Ib1期宫颈管型腺癌,1例为Ib1期微小偏离型腺癌;1例Ib1期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经宫腔镜下大块组织切除活检确诊。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意义不大;宫颈黏液腺癌早期容易漏诊,尤其是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宫颈管搔刮术、诊断性锥切及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其诊断。治疗方式是影响宫颈黏液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妇科 子宫颈 粘液腺癌 临床 病理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2006年1月-2013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PMP患者,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中,12例原发病变为阑尾、卵巢病变,4例为结肠病灶。CT、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PMP病变的分布范围,CT、MRI检查均呈分房状、囊实性改变,改变体位无流动现象,增强扫描囊壁、网膜及腹膜轻度强化。部分病例可见肝、脾外缘'扇贝形'压迹,当肿瘤广泛浸润腹膜、网膜,甚至与脏器粘连形成'冰冻腹'时,腹膜、大小网膜增厚呈饼状。结论CT、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PMP的准确诊断,对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假性黏液瘤 腹膜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总结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结果患者主诉进行性腹胀,腹部CT示腹腔内大量低密度液体,腹部脏器受压体积变小,边缘模糊.患者行剖腹探查肿瘤细胞减灭术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病理证实为低级别腹膜假性黏液瘤,随访15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临床少见,以大量黏液性腹水为特点,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以反复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为主,辅以腹腔热灌注化疗.

  • 标签: 假性黏液瘤 腹膜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28例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年龄22~64岁,平均46.5岁。10例为常规体检发现,15例出现下腹不适或疼痛,3例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超声检查均提示附件区不均匀包块,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升高。肿瘤直径8~32 cm,平均16.5 cm。单侧卵巢肿瘤26例,双侧卵巢肿瘤2例。以囊实性、多房为主,囊内为黏稠液体或胶冻样物,伴实性乳头状突起或实性质硬结节。镜下肿瘤均衬覆胃肠型上皮,18例以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为主,局灶示融合性浸润癌;10例以融合性浸润癌为主,其中2例局灶出现侵袭性间质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CK)7、CK20和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CDX)2阳性率分别为100.0%(28/28)、71.4%(20/28)和53.6%(15/28);配对盒基因(PAX)8和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SATB)2阳性率分别为14.3%(4/28)和10.7%(3/28)。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4卵巢癌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4例,Ⅲ期2例,Ⅳ期1例。患者随访3~120个月,平均55个月,17例未见复发和转移(FIGO Ⅰ期16例,Ⅱ期1例);5例2年内复发(FIGO Ⅱ期2例,Ⅲ期2例,Ⅳ期1例),其中4例5年内死亡(FIGO 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1例);6例失访(FIGO Ⅰ期5例,Ⅱ期1例)。结论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少见,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以融合性浸润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K7均为阳性,CK20、CDX2不同程度表达,SATB2和PAX-8多为阴性。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FIGO Ⅰ期预后良好,Ⅲ和Ⅳ期预后差,应注意与卵巢转移性黏液性肿瘤鉴别。

  • 标签: 卵巢肿瘤 腺癌,黏液 肿瘤转移 回顾性研究
  • 简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是由葡萄糖胺聚糖聚集在前交叉韧带胶原纤维间质引起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疾病。Kumar等于1999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初步采用韧带切除缓解症状。之后存在多例类似情况的报道,但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早期对疾病分类不清,缺乏足够多可靠的病理学证据,此病经常与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囊肿混淆。近年来,随着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对本病的整体认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又有了更加完善的标准,本文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黏液样变性 病理生理学机制 疾病分类 膝关节疼痛 影像学表现
  • 简介:乳腺黏液腺癌(MBC)是一种低度恶性、低侵袭性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激素水平依赖性较高,增殖活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MBC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就MBC的生物学特性、预后及其与IDC的比较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生物学特征 临床诊治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复发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南阳市第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细胞中黏液成分将患者分为A组(黏液成分〉90%的单纯型黏液癌组,n=54)、B组(黏液成分为50%~90%的主要黏液混合型黏液癌组,n=23)、C组(黏液成分〈50%的部分黏液混合型黏液癌组,n=61)。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依据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31)和未复发组(n=107),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乳腺黏液癌妇女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黏液癌分型的乳腺黏液癌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月经状态、肿瘤中含黏液癌成分比例、分子分型、TNM分期、HER-2表达及术后是否行辅助化疗与乳腺黏液癌妇女术后复发有定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癌妇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黏液成分比例乳腺黏液癌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存在差异,肿瘤直径≥30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以改善预后。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病理特点 复发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X线和MRI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患者40例,回顾性的分析对其进行的X线检查和MRI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与病理分析相对照,对两者诊断该病的价值进行阐述。结果分析上述40例患者的X线和MRI诊断图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X线检查中确诊了27例,疑似7例,漏诊4例;MRI检查中确诊了35例,疑似3例,漏诊2例。MRI诊断与X线检查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对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比X线检查的检出率高,但两者各有各的优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应用。

  • 标签: 乳腺黏液腺癌 X线 MRI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