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老年呼吸重症患者院内感染。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老年呼吸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其次为泌尿系统,病原菌主要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占有比例分别为60.00%,40.00%。结论呼吸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来自呼吸道和泌尿道,其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其多种耐药情况严重,临床用药时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老年呼吸重症 院内感染 病原菌
  • 简介:摘要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和医疗措施上侵袭性诊疗手段、激素、化学方法、放射治疗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国内外院内感染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本文分析了医院内感染控制中儿科病房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管理对策。强调必须重视加强对儿科病房管理,将各项控感制度、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并持续改进,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医院内感染管理控制。

  • 标签: 儿科管理 院感控制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旨在寻找出积极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0例ICU患者共发生28例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3%,其中呼吸道感染15例、消化道感染9例、泌尿感染3例、伤口感染1例。

  • 标签: ICU 院内感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逐渐上升,ICU、血液科、脑外科、呼吸科为高发科室,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婴幼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医院感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也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控制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中,护理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从贮菌所的清洁、合理安排晨晚间护理和加强消毒管理来控制感染源;从加强医疗用具管理和手的消毒来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高危科室及人群的管理,保护易感人群;做好对医务人员及护士的教育2,以提高他们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能力。

  • 标签: 院内感染 现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和对ICU患者护理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4年入住ICU病房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护理资料的总结调查,入住ICU病房的患者发生感染者270例,对27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ICU院内感染的270例患者有以下几个特征,患者机体创伤过大,治疗前体质较差,进行较多侵入性操作以及大量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且ICU患者发生的感染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管内导管相关的感染等,手术患者会出现切口感染。结论加强对ICU患者的抗感染护理,操作要进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发现有感染迹象立即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合理营养抗生素等。

  • 标签: ICU患者 院内感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的难点,是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ICU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部门,而护理人员作为ICU的主力军所采取防控措施及有效的护理干预使院内感染率降低则至关重要。

  • 标签: ICU 院内感染 护理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以2017-2018年间,我院收治的45例综合ICU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并识别了其主要感染因素和后续的预防措施。

  • 标签: ICU 肺部感染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8年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1 512例住院患儿,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和未感染组1 467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住院病区、病情危重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区空气菌落数、侵入性操作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 512例住院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45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98%,其中呼吸道感染最多29例(64.4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3岁(OR=7.744,95%CI:2.987~20.082)、呼吸住院病区(OR=8.080,95%CI:3.096~21.090)、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3.880,95%CI:1.465~10.281)、侵入性操作(OR=9.083,95%CI:3.494~23.616)是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低龄、尤其是呼吸住院病区患儿的医院感染情况,同时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和进行侵入性操作,从而尽可能降低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院内感染 呼吸道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影响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办法,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3000例患者(妇科1580例;产科1420例)的病例,调查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妇科发生院内感染85例,感染率为2.84%。高龄患者、化疗患者、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是高发人群。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等。产科发生院内感染40例,感染率为1.33%。妊娠合并症患者是高发人群,常见感染部位为泌尿道、呼吸道、宫腔等。结论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健康教育和基础护理,缩短住院天数和留置尿管时间,可以降低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妇产科 院内感染 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9-0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并对比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药敏、危险因素等情况。方法分析290株念珠菌的来源、科室分布、合并用药及治疗,对比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药敏结果、危险因素等。结果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发生率最高;非白念株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最高,且非白念株菌的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标本来源以尿液最多,呼吸科分离率最高;抗生素使用时间超过10天、大型手术后为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非白念珠菌的分离率逐渐增高,且耐药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ICU病房收治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ICU院内的常见的一些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 标签: ICU 院内感染 预防与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致病菌科室分布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中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严格符合设计条件的200株细菌的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的基础病史、感染细菌种类、感染危险因素、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等进行分析。结果:①200株病原菌分离株中普外科27%、ICU15%,比例最高;②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6.5%,其中大肠埃希菌29.5%、铜绿假单胞菌10.5%、肺炎克雷伯菌10.0%和鲍曼不动杆菌9.5%最为常见,而在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12.O%;③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短、年龄因素等都对医院内感染有着重要的影响;④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较敏感,而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和唑烷酮类抗生素较敏感;⑤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临床使用抗生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结论:医院要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感染细菌的监测,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和培训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同时,临床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延缓菌株的变异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加。

  • 标签: 医院内感染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 病原菌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控制院内感染,加强医务人员的操作前后的手卫生,杜绝交叉感染发生。方法七步洗手法与普通洗手法后微生物进行监测,效果进行比较,采用七步洗手法后的培养菌落少于普通洗手法,手卫生清洁度明显提高。结果七步洗手法利用机械揉搓作用,可以将手背、掌心、指缝、关节处暂驻菌彻底清除,真正起到了清洁手部的作用。结论普及洗手相关知识,做到规范洗手,是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七步洗手法 院内感染 洗手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模式在社区院内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对中心全体工作人员通过运用PDCA模式进行院感质量管理,比较前后院感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知识掌握率,院感制度执行率。结果运用PDCA模式进行院内感染质量管理后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安全、质量意识、防范意识。结论PACD模式用于社区院内感染管理后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监测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 标签: 1.P(PLAN)计划 2.D(DO)实施 3.C(CHECK)检查 4.A(ACT)处理 5.院内感染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医院内感染的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方法总结医院内感染的类型、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分析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建立健全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组织和制度,落实消毒和灭菌及传染病人隔离措施,合理布局工作区间,加强宣传教育等是管理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结论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工作,医院内感染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 标签: 医院内感染 管理与控制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管理模式在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3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43例)实施综合护理管理,对两组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98%vs18.60%),且在护理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97.67%vs72.0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住院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管理,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院内感染 综合护理管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率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应加强医护人员感染知识教育和培训以及感染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医疗操作细节,及时消毒医疗器械,重视医院环境保护,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标签: 院内感染 发病原因 传播途径 控制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发生院内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常见病原菌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5年9月之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74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详细询问所选患者的病史,记录所采取的侵入性操作类型、病原菌特点等,总结重症医学科发生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常见病原菌类型和有效预防措施.结果重症医学科诊疗过程当中的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74例患者均实施了侵入性操作,其中大部分发生感染的患者是由于气管插管引起了肺部感染,感染率占60.32%,其次为留置引流管引起的泌尿系感染,感染率为51.39%,留置引流管患者的感染率为38.57%,留置胃管的感染率为16.36%,中心静脉插管引起的感染发生率为8.84%.取所有患者的相关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共培养出134株病原菌,大部分为革兰阴性菌,共122株,占91.04%,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有63株,占47.01%,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共32株,占23.89%,还有数株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少量其他革兰阴性菌;共培养出革兰阳性菌12株,占8.96%,革兰阳性菌中大部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共7株,占5.22%,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均所占比例极小.结论重症医学科的感染多是由于插管、留置各种导管等侵入性治疗而引发,因此,针对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重症医学科应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次数、必须实施时一定要规范操作,并采用多方面手段以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关键词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常见原因;病原菌类型;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94-02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