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SNM)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NM患者42例,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42例SNM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3.1岁。19例患者行手术+放疗治疗,14例患者行手术+放疗+靶向治疗,9例行手术+放疗+化疗治疗。随访时间5~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7.1%(3/42)。结论SNM发病率低,侵袭性强,早期诊断及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SNM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先进的辅助和新辅助靶向化疗可能是未来治疗SNM的主要方法。

  • 标签: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诊断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黑色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出本科室的200例恶性黑色瘤病患,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卫星病灶、误诊史对恶性黑色瘤预后的影响差异不大(P>0.05),病理分型、原发灶溃疡、发病部位、TNM分期、血清LDH水平、化疗、发病时淋巴结转移对恶性黑色瘤预后的影响差异较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溃疡、TNM分期、血清LDH水平都是影响恶性黑色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黑色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发灶溃疡、TNM分期、血清LDH水平都为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预后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黑色瘤冷冻免疫瘤苗激活自体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对Ⅲ期黑色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Ⅲ期黑色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分别接受TIL+白介素-2(IL-2)和IL-2治疗2个月,并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以及治疗副反应。结果两组的OS和R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个淋巴结侵犯者的OS和RFS均比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耐受治疗良好,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L+IL-2治疗能显著改善Ⅲ期黑色瘤患者的OS和RFS,只有1个淋巴结侵犯者治疗效果比〉1个淋巴结侵犯者好。

  • 标签: 黑色素瘤 肿瘤浸润细胞 白介素-2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本科2019年4月1日收治的1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瘤胃转移的诊疗经过,为食管恶性黑色瘤的诊疗提供经验。

  • 标签: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 胃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黑色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黑色瘤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论典型黑色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而非典型黑色瘤肝脏转移需与肝内其它占位相鉴别。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BRAF基因在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瘤中的突变率和类型。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90例中国恶性黑色瘤(MM)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外显子11和15的突变情况。结果: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43.3%(13/30);25例BRAF基因突变中,1例为串联突变,其它均为点突变;仅有1例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1外显子,其余24例均位于BRAF第15外显子。V600E突变占所有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的83.3%(20/24)。结论:BRAF基因在中国人非肢端皮肤黑色瘤中突变率较高,且以该基因第15外显子V600E点突变为主,有可能成为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

  • 标签: BRAF 基因突变 黑色素瘤
  • 简介:摘要直肠肛管黑色瘤(ARMM)是一类起源于直肠肛管区域黏膜上皮的罕见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漏诊率高。根治性手术是ARMM治疗的核心手段,尽管随着对疾病了解的深入,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得以应用于ARMM,但缺少精准的临床分级分期标准指导,ARMM的整体预后依旧较差。

  • 标签: 黑色素瘤 直肠 肛管 诊断 治疗
  • 简介:乌鸡为药食两用的滋补佳品,乌鸡体内的黑色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防紫外线、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生理功能。通过阐述乌鸡黑色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以期为乌鸡黑色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乌鸡 黑色素 提取方法 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瘤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9例恶性黑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给予病理切片并诊断,进而观察其病理特征。结果本组患者肿块体积在3.1cm×2.0cm×0.8cm~1.0cm×0.6cm×0.3cm之间,肿物颜色呈褐、黑、暗红及黑褐等多种颜色;肿物呈结节状、菜花状、息肉状、乳头状等各种形态;52例镜下显示为上皮样瘤细胞,32例为梭形肿瘤细胞,5例为混合细胞形;HE染色下,72例肿瘤细胞胞浆内有明显黑色颗粒;全部患者免疫组化HMB45与S-100均呈阳性。结论结合肿瘤肉眼特征、光镜所示、免疫组化及黑色颗粒检查,即可早期诊断恶性黑色瘤,这对早期给予治疗干预,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黑色瘤是由于皮肤或黏膜内的黑色发生恶性病变引起的恶性肿

  • 标签: 黑色素瘤 复发 中药 肝经
  • 简介:摘要患者,女,85岁,2018年12月10日因肉眼血尿10 d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膀胱占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原发性少色素性恶性黑色瘤。未进行后续治疗。术后17个月复发,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15 d患者因恶病质死亡。膀胱原发性少色素性恶性黑色瘤非常罕见,易误诊,诊断需依靠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本病预后差。

  • 标签: 膀胱 原发性 少色素性 恶性黑色素瘤
  • 简介:摘要毛囊黑色干细胞(McSCs)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群,存在于毛囊隆突区中,调控含色素毛囊的再生。复杂的外部微环境和宏观环境结合内部因素,调控着生理性毛发再生和病理损伤中McSCs的静止和激活。McSCs的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有助于探索正常黑色细胞发育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及干细胞系统缺陷所导致的疾病病理过程。该文通过综述McSCs生存、维持、增殖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和信号通路,以及在色素沉着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展示McSCs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中作为通用供体的巨大潜力。

  • 标签: 黑素细胞 干细胞 毛囊黑色素干细胞 色素沉着障碍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色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良恶性皮肤黑色细胞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常规及会诊确诊的黑色瘤病例59例(皮肤原发性黑色瘤50例,转移性黑色瘤9例),黑色细胞痣48例(普通型痣40例,非典型性痣8例),进行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黑色瘤和黑色细胞痣中PRAME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差异。结果皮肤原发性黑色瘤患者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3~87岁(平均年龄62.4岁,中位年龄64.5岁)。转移性黑色瘤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4岁,中位年龄65岁)。26例(26/50,52.0%)皮肤原发性黑色瘤和4例(4/9)转移性黑色瘤均表现为PRAME弥漫阳性;40例(40/40,100%)普通型痣和8例(8/8)非典型性痣均表现为PRAME阴性。黑色瘤组中PRAME弥漫阳性病例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黑色细胞痣组(P<0.05)。本组病例中,PRAME鉴别良恶性皮肤原发性黑色细胞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0%和100%。结论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黑色瘤和黑色细胞痣中表达的差异,可作为良恶性皮肤黑色细胞肿瘤鉴别的辅助诊断手段。

  • 标签: 黑色素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黑色素细胞痣 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拒绝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并保留合理安全切缘可提高本病患者生存率。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鼻窦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14岁,因视物模糊7d、头痛3d于2004年10月8日入院.查体: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黑色瘤的斑痣.右眼视力50cm数指,左眼视力0.1,双眼底视神经萎缩,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幕上下脑室系统轻度扩大.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于2004年10月10日在全麻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病人头痛减轻,但视力无明显好转,于2004年10月21日出院.因病人突然出现癫痫发作、发热再次入院.查体:双眼视力如前,颈抵抗感,Brudzinskisign及Kernigsign均为阳性.行头颅CT检查发现左额顶叶区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局部脑回密度略高(图1).头颅MRI示:左顶叶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灶,大小约3.0cm×2.5cm,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占位效应不明显(图2,3).

  • 标签: 黑色素瘤 视力受损 左顶叶 2004年 视神经萎缩 视物模糊
  •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肤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的病例进行研究调查。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皮肤恶性黑色瘤患者的皮肤标本进行临床研究,对其症状进行回顾。结果恶性黑色瘤细胞形态多样,分为上皮样细胞、棱形细胞、小痣样细胞、透明细胞及瘤巨细胞等,排列也多样化,呈巢状、梁状、腺泡状、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或弥漫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等阳性率分别为84%、72%、80%等。结论恶性黑色瘤的结构以及形态多样,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标签: 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色瘤是起源于皮肤基底层黑色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免疫疗法等全身治疗,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该文主要对皮肤恶性黑色瘤的分期、外科治疗及辅助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黑色素瘤 外科学 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葡萄膜黑色瘤(UM)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及视功能的成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经过反复讨论,针对UM诊疗规范化提出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及相关专科临床医师在工作实践中参考,以提高UM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86-897)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诊疗准则(主题) 多数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