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滏水扬波喜庆盛会,丛台展臂笑迎嘉宾",2005年4月23日至24日,11个省、市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河北邯郸,参加全国第届赵文化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论文60余篇,内容涉及赵文化研究的诸多方面,经归纳、分类,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文化研讨会 第二届 专家学者 赵文化研究
  • 简介:责己与责人是儒家用以处理己他关系或人我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儒家阐释了作为道德活动的责任伦理主体指向——责己和责人,从特定维度丰富了儒家的责任伦理学和角色伦理学。历代儒家既讲责人又讲责己,但更重视责己;同时,儒家并不否定责人,而是主张敢于责君、敢于劝谏,提出了以责成人之道的思想范式。儒家凸显责己,彰显了重责己轻责人的价值导向。

  • 标签: 儒家 责任 自己 他人
  • 简介:次中韩儒学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梁宗华1996年8月12─13日,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次中韩儒学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着“中韩儒学与现代化问题”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研讨,提交论文20余篇。儒学是中韩两国历...

  • 标签: 现代儒学 研讨会 现代价值 历史化 现代社会 传统儒学
  • 简介:高校实习生已成为各行业开展工作的新生力量,但又面临各种现实或潜在的权益侵害。对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在我国缺乏系统性的制度支持,这源于对高校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的困惑。针对高校学生实习活动的具体内容,高校实习生可分类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可实现其劳动权益保护的元法律构造。前者的劳动权益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后者则借助地方政府政策性文件规章、高校实习协调平台的综合建构,通过具体完善的实习协议保护其劳动权益。

  • 标签: 高校实习生 劳动权益保护 劳动者身份 劳动法
  • 简介:<正>李颗,明天启六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字中孚,陕西周至人,学者通称曲先生.《曲集·历年纪略》云:“先生家世甚微,贫不能早学,九岁始入小学从师发学,读三字经.”后因身体有疾辍读,随母舅读《大学》、《中庸》,旧疾时发时辍.因家贫,不能具束修,故不被学塾收受,只好自读圣书,由《大学》、《中庸》而至《论语》、《孟子》,逢人便问学正句.“自是母为人纺棉得米,则杂以糠秕、野蔬,併日而食.先生拾薪采蔬之暇,

  • 标签: 李二曲 明体实用 传统儒学 学术思想 文化内涵 性命之学
  • 简介:现代中国哲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的科技物质文明,已经全面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西方的哲学思潮也趁势而入。在20世纪当代中国哲学家中,惟有方东美和程石泉先生,在面临这项挑战之时,以他们的智慧洞见中国哲学优胜之处,是在关于圆融的思维形态。无论是原始儒家、道家,受到《周易》的影响,还是隋唐华严佛学中国化之后,灿然完备,均以圆融为其特色。这圆融的思想,可和当代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所标榜的机体哲学会通,指示了中西哲学交流的通道。

  • 标签: 方东美 程石泉 易经 核心思想 哲学
  • 简介: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周易溯源》 《周易》 二重证据法
  • 简介:本文从自然数及其记数法的基本概念出发,辨析了与进位制相关的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指出序数概念的引入在近代数学发展中有重要意义,作为邵雍数学学派的数学基础,先天易是数学史上第一个专门定义的序数体系,该序数体系在数学史上率先采用了进位制记数法。先天易作为进制序数体系这一事实在明清时期引起不同的反响,反对者认为它使易道沦落,大数学家汪莱则从P进制的角度论证它的优越性。本文最后还对近年来反对先天易与进制有关的两种典型观点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谬误所在。

  • 标签: 先天易 二进位制 序数 邵雍 汪莱
  • 简介:旧学邃密新知深沉──评林忠军同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卷)刘大钧最近,林忠军同志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卷又在齐鲁书社付梓了!该书由魏晋隋唐述及宋元,所论述介绍的历代易学大家将近三十人,这些人都是在他们所处时代造成极大影响的人。我高兴地看到:作者对...

  • 标签: 汉《易》 发展史 《系辞》 象数 《文言》 易学
  • 简介:《周易参同契》全书均为韵语。古无韵书,《三百篇》即为韵书。孔子传《易》,亦不能方音。所以,通过用韵来判断《周易参同契》作者的籍贯,是十分可靠的方法。为此,我们为传世本《周易参同契》作了厘定韵例、编制韵谱的工作,并从中分析出这部书用韵的特点。再根据已有的秦汉方音研究成果参校比勘,说明《周易参同契》一书具有十分明显的齐鲁方音的特点,进一步证明它应该是齐鲁作者所著。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音韵 齐人 徐真人 淳于叔通 魏伯阳
  • 简介: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的《五经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对经学文本的统一,《五经正义》的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统一的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的原则处理者的关系。《五经正义》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人心,因此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舛误向仍。

  • 标签: 唐朝 明朝 儒学 《五经正义》 《五经大全》
  • 简介:姜太公所出的吕国地望何在?先秦时期莒国存灭的轨迹如何?学术界一直争讼不已,甚至夹杂有对《史记》记载的质疑。通过综合考察各类史料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导致此类问题发生有共性原因,就是在《史记》等史乘指向的时空关系中迷失了方向,把本来历时态存在的信息理解成了共时态。如果对现有材料进行合理的时间排序,仍可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历史图景。

  • 标签: 地望 存灭 考异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的性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的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性的意义,而天地之性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的工夫。人由性(善恶混)而走向一性(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的过程中实现的,说到底只是一性的互为胜负。“一于气”的性之两元也可以在一气一性的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 简介:在学术界畅行不衰的“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的.该“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的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的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的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的,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的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在新时代对“重证据法”的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中殉马数量的研究及骨骼等的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的马龄并发现体质的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的发展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运用由“重证据法”发展而来的“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地揭示东周时期的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的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多学科来共同进行的.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东周齐国殉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