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当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重新变得活跃起来。虽然是纷纭万状,泥沙俱下,却也显露出勃勃生机。作家和批评家们,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低迷和彷徨之后,在经受了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之后,再度立定了自己的根基,再度回归于文学的家园之中。刚刚从政治权威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文学,如何在商品化的倾向弥漫一时的氛围中,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坚持自己的社会使命,进行积极的文化建设,在时代的大转折中重建社会的理想和文学的理想,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关于文学的理想主义,亦已发生了各种阐释和争论。萃集在这里的一组文章,便是围绕当代文学的理想的命题,回顾既往,展望未来,各抒己见,而又互相呼应的。愿为抛砖之引,以求理想之真。是为赘语。

  • 标签: “人的解放” 当代文学 文学理想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现实生活 文学思潮
  • 简介:中国历史上对屈原精神的解释主要是注重外在特征,而未能抓住内在的本质特征。屈原精神的内在特质是“求索”,而求索的目标既是求“真”,也是求“善”;“求索”既包含了屈原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也包含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屈原的求真,是以哲学的睿智和科学的态度对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思考。屈原的求善,主要是对“美政”的社会理想和具有“耿介”之德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 标签: 忠与怨 求索 耿介 人格完善
  • 简介:狷者和狂者一样追求文学风格与人格的统一。姜夔是一个典型的狷者,几乎具备了狷者各方面的特点。他洁身自好、恬淡寡欲,孤僻阴郁,又洒脱不羁,其词也相应地呈现出清空的特点:"清"表现为意象洁净、素淡、清冷;"空"则更表现为意象疏朗,描写空灵蕴藉,不留滞于物,其词可以说达到了清空的极致。他锐感深情,于旧日情人,于个人身世、于国家时世始终不能忘怀,情怀怨抑;表达现实感受,往往流露出无限低回骚怨的情绪;而离别和漂泊的骚怨情绪时而从心底喷涌而出,其怨情相当强烈,是一种不同于辛弃疾等狂者的清怨。姜夔多才多艺,耽于书卷翰墨,志趣高雅,他不写应景应酬、歌功颂德之类的泛泛之作,既不追求奇险,也不流于率易,很少用僻典,能熟事虚用,表情没有半点粗气,曲折深远,引人遐思。此雅是一种狷士应有的清雅,堪称雅的极致。姜夔词风亦以清刚为人所称,此种风格固然与他对江西诗派的接受有关,但也可说是其狷士气骨的体现。

  • 标签: 清空 清怨 清雅 清刚
  • 简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后投江的壮举,不是为了殉情,而是“以死明志”,是用自己的生命向社会发出最强烈的抗议,以投江向残酷的礼法制度宣战,向世人表明自我的人格尊严。她既有强烈的自身解放的欲望,又难以挣脱封建社会礼教规范统治的魔爪。她的命运充满着悲剧性,就如同古希腊命运悲剧,在与命运的无奈对抗中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崇高感—她的平民意识、独立人格凝聚着人类情感和时代思潮的美好情感。

  • 标签: 杜十娘 以死明志 人格尊严
  • 简介:京派作家推崇老庄的自然人格精神,批判悖逆或缺失这种精神的世俗人格形象,但同时又对单纯拥有这种精神的原始形态意义上的人格范式给予了反思性观照。京派作家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形式,至少熔铸了传统的自然人格精神和现代生命的自由意识这两项重要内涵。

  • 标签: 京派小说 自然人格精神 自由意识
  • 简介:《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变态人格主要体现在其不协调的容貌、颓废的神态和畸形的心理,其主要成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张爱玲将蒙太奇手法、恋母情结、意象以及对照的手法运用到人物刻画中,表达了她对家庭、人生、人性的独到见解与体验.

  • 标签: 《茉莉香片》 聂传庆 变态人格
  • 简介:在场主义,现在应该是散文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场主义的一些主张也越来越多地获得文学主流的认可,同时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在写作中自觉地追求的在场的表达。在场写作是一种文学主张,是一个团队的行为,是一种有预设目标的行动,是一种在推倒和批判中构建起来的图景。无论其文学观念,还是行为模式,在一开始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论。而这种争论最后衍变成越来越多人共同奔赴的一个集体阵图,这其中不能不说到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周闻道。

  • 标签: 在场主义 散文写作 闻道 预设目标 周伦佑 散文作家
  • 简介:蒲松龄是一个内心丰富、思想复杂的作家,他的女性观自然也包含着丰富多变的内容。在《聊斋志异》里,他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那些优美动人的形象如婴宁、莲香等,无疑代表着他的女性审美理想,基本继承了传统的女性理想标准。与之相对照的,是他对于另类女性——夜叉的描绘。“母夜叉”在民间口语中是对女性贬义的称呼,指代那些性格刚强、作风泼辣的妇女。在《聊斋志异·夜叉国》中蒲松龄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其坐实,

  • 标签: 蒲松龄 女性审美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作家 女性观
  • 简介:无疑,在当代儿童文学中张之路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三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不断有新的作品推出,而他的每一部新作都能让你看到——张之路又有新想法了。熟悉张之路的人都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着一种"创作"的状态,他用小说家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用小说家

  • 标签: 中国儿童文学 长篇小说 作家论 思考 社会问题 作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彭:冯雪峰是我很尊敬的一个前辈。我跟他有比较多的交往。1940年,我从新四军转移到后方,到了浙江金华。当时金华是东南的文化中心,雪峰经常从家乡义乌到金华来,那个时候我就认识他。

  • 标签: 理想主义 彭燕郊 诗人 文化中心 冯雪峰 新四军
  • 简介:当人类终于同其它动物分处于进化界河的两岸时,我们发现,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其会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还在于其能够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思辨。“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清楚地表明人类早已开始了这一思辨过程。理想与信念,既是这种思辨的阶段性成就,也是进一步思辨的对象或新的出发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生价值观 人生理想 实用主义
  • 简介:在大地上在大地上我爱她清晰的葱茏,像大海一样的夜晚,山冈上升起月亮,我爱月光中干干净净的乡村中国。那些母亲般的河流和炊烟,牧羊和妹妹,我爱她的沉默,她词语一般温良的棉布衣裳。风中的蒿草和秋天,我深深缅怀的童年遥想着寂寥的北斗,那青铜一样坚硬的万物的根,我爱它死死抓着的泥土。在大地上,我爱她深处秘密的箴语,没有一个祖国不如此静美,我爱时光的朴素,劳动人民深远的幸福。给女儿我要写下一个世界,一个小孩子的世界,没有恶与失望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堂。我知道,女儿,看着你,这个世界就不会再失去,看见你,我就觉得时光中充满了乐趣。即使我写下的诗歌像水中的词语,但它给了我那么多片刻的安宁。在这个世界上,女儿,

  • 标签: 理想主义者大地
  • 简介:  也许你们从来没有想过作为鱼的我们,是如何在这条在你们可以随心所欲改造的牙河里生活的.关于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的理想,以及我们那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爱情,在你们将筷子伸向盘中的我们时,一切都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你们的口福.长久以来,你们人类一直是这样看待鱼的.而今天,当我这条有知识的鱼在即将离开牙河时,我觉得有必要让你们听听一条鱼在你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生的总结.……

  • 标签: 远大理想鱼
  • 简介:摘要教育扶贫是扶知识,扶智慧。更是扶思想,扶理想。是拔除穷根,解决代际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处于扶贫攻坚的关键期,教育扶贫不仅仅是外物的给予,更是内生驱动力的创造。而广大青年学子在教育扶贫事业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与优势。既能够通过支教等方式为偏远贫困地区带去新的活力和坚定读书改变人生的信念,更能够很好地解决偏远贫困地区出现的师资问题。

  • 标签:
  • 简介:<正>屈原自沉汩罗,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他坎坷忧愤的一生。然而,肉体的毁灭却正是辉煌精神、伟大人格诞生的标志,诗人以死的悲剧启迪着后人去思索生的价值和意义。关于屈原自沉之因,人们说法颇多:或认为是“以死殉君”,或认为是‘以死殉国”,或归因于屈子偏执迷狂的性格,或归因于他对“美政”无法实现的绝望。凡此种种,均有一定理由,但正如近年来许多论者所阐述、分析的那样,笔者认为,屈子自杀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与环境妥协,坚持人格完美的

  • 标签: 屈原 《离骚》 历史影响 人格理想 楚国 屈子
  • 简介:摘要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法律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尤其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法关注上更甚。对于民法来说,它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其他法律不同,是平等与自由。这也是人们格外关注民法的原因,因为在人们思想更加开放进步的今天,对自由与平等的普遍要求与向往。在民法中平等价值的实现是独立法律人格能够被承认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民事主体也就人们能够在平等地位下进行民事活动的开展和财产的合法获取的重要条件之一。纵观古今,人们对于平等和独立人格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奴隶社会进化到现在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最好的体现。所以此次就民法中的平等原则和独立人格做出浅论,以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权益。

  • 标签: 民法 平等原则 独立人格
  • 简介:摘要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近几十年来我国发展迅猛,现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充足,生活变得丰富多样。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中小学生受到父母、亲人的溺爱人格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如过度的叛逆、错误的价值取向、扭曲的心理等。现今青少年犯罪的实例屡见不鲜,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因为人格的不健全。所以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加以研究,从而健全中小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优秀、人格健全的新一代。

  • 标签: 健全人格 中小学生 全面发展
  • 简介:瑞士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卡尔·荣格曾说:“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这与《周易》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谓异曲同工。笔者认为,文化人格乃一国之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关键密码,恰似DNA之为生命遗传的暗码。作为文化积淀的产物,文化人格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普遍倾向性的人格特质,一种文化人格往往构成了某一具体人格的一个侧面。在此意义上,较之于传统儒、释、道三分的研究指向,作为中国文化独特产品的侠文化人格却更多地存在于历代的武侠小说、传奇故事乃至今天的商业电影中,伴随着一次次的虚构、篡改、放大、曲解、误读……关于侠的叙事与读解已不复历史的真实,并渐次堕落为市井中人满足猎奇心理的精神快餐。

  • 标签: 文化人格 历史流变 文化人类学家 文化积淀 异曲同工 《周易》
  • 简介:目前为止,有关梁山丁作品的研究成果趋于单一和重复。本文从人格理论角度对梁山丁的《丰年》所反映的创作意识和社会认知进行分析,探讨当时文人的普遍社会心理。作家在小说里刻画了两个价值观互为冲突的文人形象。这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作家个体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的内在冲突。两者可以说是作家自身意识冲突的具体外在影像,它反映了以作家本人为代表的文人在殖民统治的历史环境之下所做出的意识斗争和社会认知。

  • 标签: 梁山丁 丰年 东北沦陷区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