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东汉郑玄(127—200),对《礼记》的注释能在诸家注释中脱颖而出,最终保留至今,与其涉猎广泛、博学多才有关。他杂采诸家,巧妙地利用群书来诠释、补充、校正《礼记》,看似随意点染,实为大家手笔,使得《礼记注》摇曳多姿,成绩斐然。本文试对郑玄利用群书作注加以分析,不当之处希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广泛 《礼记》 博学 东汉 诠释 郑玄
  •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康熙垂云堂刻本,解决关于二冯评校本《才调集》的三点疑惑:一是,国家图书馆藏怀古堂本署名为冯舒的跋语当出自冯班;二是,理清冯舒校本和冯班校补本所依据的底本,及所依据的底本和参校本;三是,澄清垂云堂刻本之底本当为冯班校补本而非冯舒校本。

  • 标签: 才调集 冯舒 冯班
  • 简介:金朝入主中原之后,中原地区形成一个外部对南宋隔绝而内部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加之女真统治者对汉民族的统治政策及变化,都在强制或促进着中原汉人(“南人”)的胡化。这种胡化状况表现在衣饰、发式、礼仪等方方面面,在心理上则呈现出对南宋的疏离,和对金朝统治的认同倾向。“南人”的胡化,消融了他们与燕云“汉人”之间的政治、文化差异,为元朝四等人制对汉民族的划分提供了现实依据。

  • 标签: 金朝 南人 汉人 胡化
  • 简介: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有一期节目讲到明清皇帝题词写错别字,说皇史续的“绩”字,卢沟的“卢”字都是错字。乾隆皇帝把“芦”错写成“卢”,臣下为了替他掩饰,竟趁纂修《四库全书》,把大量古籍中芦沟、芦沟桥、芦沟晓月三个词语的“芦沟”字都改成“卢沟”字,以示御笔正确。其实,“卢沟”乃“芦菰”之音转。“卢沟”乃因河畔丛生的芦菰、芦苇而得名。

  • 标签: 北京电视台 名称 《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 错别字 节目
  • 简介:1931年,武汉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水灾,当局防范不力,措施失当,以致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亲历者忆及此事,仍然“谈虎色变”。为昭示后人,引为鉴戒,笔者据当时有关资料,整理成文。不尽之处,还望知情者指正。1931年7月以来,武汉三镇雨水连绵,十多天不见天日。长江水位逐日增高,沟渠不能泄水,雨水积于街市。7月28日,大智门火车站、江汉关、法租界积水三四尺。水区警捕站在高桶上指挥交通。7月29日,江水流入日租界下铁路三眼桥前的丹水池一带,冲溃堤防,平汉路基被冲决二三丈,铁路外尽为水淹。7月3O日天晴,江水微落,并非流入下游,而是灌入后湖跑马场。铁路以西到刘家庙、湛家肌的所有民房皆被水淹,偶见树

  • 标签: 水灾 蒋介石 汉口市 武汉 武昌 无家可归者
  • 简介: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藏族人民的美学理想.

  • 标签: 藏族 舞蹈 审美特征 身韵 动作 姿态
  • 简介:杨静亭名士安,字静亭,通州人,大约生活于清朝嘉道年间,曾供职于陕西榆林官署。因水土不服东归。由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长期潦倒京华,终日徜徉于都城大街小巷之间,所以他熟知北京市井风物、人情世故、名胜古迹以及梨园掌故、名班优伶等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编纂成《都门纪》一书,称得上是最早的一部北京旅游指

  • 标签: 都城 官署 水土 名胜古迹 名士 旅游
  • 简介:孔天胤既是一位官员、诗人、学者,又是一位卓越的出版家。作为一位有担当的博学鸿儒,孔天胤不仅自己深钻精研,还特别注重通过典籍的刊刻印行,扩大正统文化的传播。他先后主持刊刻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西京杂记》等书籍,为保存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为我国文献学和版本学界所珍视。

  • 标签: 孔天胤 刻书 《资治通鉴》 《西京杂记》
  • 简介:<正>著名明清史专家谢国桢先生曾经指出:“明末清初的诗文集,未刊的很多.寂寞无闻未经人注意者,还不在少数”.死于清初康熙二年(1663)庄史案的学者张隽就是其中一位.张隽生平事迹零星琐碎、散见各书,著述亦多为抄本,有些已经佚失,故其人其文鲜为人知.本文则辑录有关记载,略加考释,将其生平与著述缀集成篇,不至使一代学人湮没无闻.张隽字非仲,一字文通,别号西庐,人称“非翁”.世居吴江洚溪.“少即颖悟,弱冠即见赏于元璐倪公,目为大器.一时名贤如杨维斗、章拙生辈皆订道义交”.顺治末,应吴兴南浔庄氏之聘,参与删定纂削明史,稿成付梓.因书中多指斥清廷语,案发就逮,“被戮于杭之弼教坊”.

  • 标签: 述考 文集 吴兴 文儒 抄本 吴江
  • 简介:皮影戏,是我国绘画、雕镟、文学、音乐、表演、光学等巧妙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也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二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是我国唯一的平面造型戏曲艺术品种,世人称之为“平面傀儡”。

  • 标签: 皮影戏 山西 综合艺术 艺术形式 艺术品种 真人
  • 简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编年史的《宋》,实乃纪传体断代史。作为裴氏此书的传世史论之一,《雕虫论》的评述对象大抵就是清台令的设置。而《建康实录》宋史部分非但未曾全据《宋》为蓝本,且其引文既不完整又时有脱误,故不宜据以辑佚裴《》。

  • 标签: 《宋略》 纪传体 《雕虫论》 缘起 蓝本 述辑
  • 简介:夏格旺堆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章,普兰观音碑是迄今所知阿里地区境内年代最早的一通石碑,尤其作为“造像碑”形式的一通早期石碑,对于探讨西藏上部阿里历史文化和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就这通石碑的基本情况、研究概况、形制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为研究者提供有关这通碑的基础资料,并希望进一步深入这通造像碑的学术研究。

  • 标签: 阿里地区 西藏 观音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参考价值
  • 简介:位于贵阳市开阳县永丰布依族苗族乡的马头寨古建筑群,是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交融的典型,也是水东宋氏土司统治黔中布依族聚居杂居区达千余年的历史见证。本文通过对马头寨直接有关的几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研究,力图挖掘马头寨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标签: 马头寨 底窝紫江总管府 宋阿重墓 宋德茂墓 宋万化墓 朝阳寺兴隆寺
  • 简介: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早年自号"湖上农人",道光举人.咸丰十年(1860)率湘军赴江西、皖南军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任浙江巡抚,次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四年(1865)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镇压太平军.同治五年(1866)调任陕甘总督,次年镇压回民起义和捻军.光绪元年(1875)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收复新疆.光绪七年(1881)任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病逝于福州.光绪皇帝赐谥号为"文襄".

  • 标签: 同治元年 回民起义 太平军 左宗棠 总督 咸丰
  • 简介:屯垦,自产生以来就是历代统治者普遍选择的一种边疆统治模式。因其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一直被有远见的统治者所重视。为此,有关屯垦的研究历来较为活跃。绥西屯垦这一历史事件固有其原因与价值,而其引发的社会影响,则揭示和警示世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立足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阎锡山 绥西 屯垦
  • 简介:<正>宋氏家族,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中国政治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上海孙中山故居现珍藏着一幅宋氏全家照(见封三),此照片是所知现存的唯一的一幅宋氏全家照。但此照片既无说明,亦无确切的年代,现我们根据有关资料,试探讨一下此照片的年代问题。这张照片上共有八人,分别是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以及他们的六个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和宋子安。宋嘉树,字耀如,海南省文昌县人。早年参加

  • 标签: 宋庆龄 所知 三姐妹 孙中山 故居 母亲
  • 简介:马新贻宦迹考哈正利清末四大疑案中,“刺马”一案曾令朝野轰动,一度传闻天下,众说纷纭。正史有载且不说,就连《清代野记》、《春冰室野乘》、《庸庵笔记》、《越漫堂记》、《骨董琐记全篇》、《归庐谈往录》、《清稗类钞》及《近代中国秘史》诸野史中都有记录。在案...

  • 标签: 宦迹 《清史稿》 按察使 清代回族 安徽 《回族研究》
  • 简介:广西军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第一轮军事的编纂工作,历经8年编印出版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此后,军区各级领导注意发挥军事的功能作用和历史价值,重视组织指导机关和部队读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下面就如何拓展修工作业务,利用所掌握的资料为社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谈谈对读的认识与实践.

  • 标签: 实践活动 对读 军队现代化建设 80年代初期 广西军区 社会主义
  • 简介:《江苏名镇》、《江苏名村》是两部反映江苏优势和特色的省情书。乡镇和村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础。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比较发达的农村经济,使江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小集镇,其中许多都是古镇、名镇。它们在悠悠岁月中,形成了各自

  • 标签: 省情 农村经济 淮河下游 明星镇 悠悠岁月 前洲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