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综合分析北京市西郊地下化学特征及历史土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运用piper三线图和箱形图等技术方法,从地下水化学表现的差异性角度对北京市西郊地下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污染源分布特征进行了西郊污染特征分区。研究结果显示,依据北京市西郊地区地下化学的差异性可划分为基本无污染区、历史工业污染区、历史城市居民生活污染区和历史农业污染区4个区,其中基本无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区,地下质总体较好,工业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历史的首钢老工业区及下游的污灌区,其主要影响因子为SO42-和Cl-;城市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二环内,其主要影响因子为NO3-、Cl-、SO42-;农业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历史上的污水和清水的混合灌区,其主要影响因子为NO3-。

  • 标签: 水化学 piper三线图 箱型图 污染特征
  • 简介:本文应用污染指数法,对北方某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地下水质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质以轻污染和中污染为主,局部地区出现较重污染,主要指标为硝酸盐氮、三氯甲烷和三氯乙烯。通过对工业废水、再生水、河水水质的检测,发现研究区地表水水质与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排放密切相关,地下污染很可能与开发区企业排污有关。由于开发区所处位置的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建议今后在开发区及附近继续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查明地下的硝酸盐氮及有机污染物来源、污染途径,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切断污染源,保障城市及当地供水安全。

  • 标签: 经济开发区 地下水 污染评价 再生水排放
  • 简介:依据辽宁西部的锦州、阜新、盘锦、朝阳、葫芦岛地区2006-2010年间地下水质检测结果,采用地下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与污染起始值相比较,认为超过污染起始值即为受到了污染。辽西地区地下水质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污染范围逐年增加,大部分水质点处于极轻微污染—中度污染状态,重度—严重污染的水质点逐年变化不大且略有减少。地下水质综合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各年均以地下水质稳定占主导趋势,地下水质变差趋势明显减弱,地下水质总体趋于稳定,并且地下水质逐年向好的方向转化。

  • 标签: 地下水 水质 污染 评价 趋势 分析
  • 简介:为研究吐鲁番盆地南北断面方向上地下的流动规律,沿吐鲁番盆地中部南北剖面建立了二维地下流动模型,采用二维地下流数值模拟方法对剖面模型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吐鲁番盆地第四系地下流动系统在剖面上的循环特征、流速分布特征、剖面上地下的平均滞留时间和径流强度。模拟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地下流动系统存在局部流动系统、中间流动系统和区域流动系统,局部流动系统循环深度北盆地为600m,南盆地为300m,中间流动系统循环深度达1000m,区域流动系统循环深度达1200m。

  • 标签: 吐鲁番盆地 典型剖面 地下水径流特征
  • 简介:地下系统的划分是正确评价哈密盆地新疆煤炭基地地下资源的基础。以哈密盆地地下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盆地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下系统理论对该盆地地下系统进行了划分。据地下系统划分原则和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1个一级地下系统;3个二级地下系统;8个三级地下系统;4个四级地下系统。通过对该盆地地下系统的划分,为新疆煤炭基地地下资源评价和规划提供了科学评价和理论依据。

  • 标签: 系统边界 系统划分 地下水系统 哈密盆地
  • 简介:文章指出了我国地下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国内地下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地区为例,回顾了地下监测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介绍了北京地区1:5万精度的立体分层区域监控网和地下污染源监控网。针对北京在南水进京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水情条件下,提出了地下环境监测网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指出必须要对监测网定期优化(包括点位密度、监测频率、测试组分)、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争取尽快立法,以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 标签: 地下水 监测网 污染 优化
  • 简介:研究区位于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颗粒粗大,易接受补给,地下固有防污性能处于差和较差,地下水质整体良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三维地下流数值模型,对孔隙度、弥散系数进行了率定,利用GMS中的MT3DMS模块建立了溶质运移模型。选取COD作为模拟指标,根据模型对水厂投产30年后两种不同情景方案下地下水质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工况和处理流程出现故障两种条件下,再生水厂对周围地下环境有一定程度影响,但重点研究区内地下模拟浓度远小于《地下质量标准》中Ⅲ类水标准,污染物浓度虽低,影响距离却很远,因此要建立覆盖全厂区的地下长期监控系统,避免污染事故。

  • 标签: 溶质运移模型 水文地质条件 再生水厂 地下水环境
  • 简介:综合怀柔应急水源地多年气象及地下动态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15年9月份水源地减采热备前后地下水位、水质、水源井动水位等监测资料,评价了应急水源地热备涵养对水源地及周边地下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源地运行至2015年8月31日,中心区地下位已累计下降31.34m。水源地减采热备后,应急水源地及周边地下位恢复明显,相对于2015年8月31日至2015年12月底,区域地下位平均上升了1.69m,中心区升幅最大,南部地区升幅大于北部地区。水源浅井动水位平均上升了8.07m,水源深井动水位平均上升了18.34m。减采初期,深层承压含水层水质有所恶化,接近于浅层承压水。随着时间的延续,地下位的升高,水质恢复到减采前水平。怀柔应急水源地作为首都最大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在南水北调来水后的新水情下进行热备涵养,对于保障首都供水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怀柔应急水源地 减采 热备 动态监测 地下水涵养
  • 简介:地质环境条件是制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最基本因素,只有正确认识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才能避免地下空间利用中产生的各种不利后果。基于对宁波市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认识,分别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三个方面,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有孔隙潜水位埋深、含水层厚度、岩土层透水性能和基坑突涌可能性等;工程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有软土厚度、人工填土厚度、土质均匀性和地层组合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地面沉降和浅层天然气影响等。通过本次研究,为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奠定了基础,为宁波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标签: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地质环境 制约因素 宁波市
  • 简介: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合理途径,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技术经济等指标因素的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宁波东部新城浅层(-15~0m)和中层(-30~-15m)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东部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级分为Ⅱ级较适宜和Ⅲ级较不适宜,并根据不同的适宜等级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为宁波东部新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标签: 地下空间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 宁波市